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梅

作品数:27 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皮肤
  • 4篇激光
  • 3篇手术
  • 3篇皮肤病
  • 3篇紫外线
  • 3篇细胞
  • 3篇免疫
  • 3篇激光治疗
  • 3篇防晒
  • 2篇蛋白
  • 2篇性病
  • 2篇性病学
  • 2篇手术治疗
  • 2篇皮肤性病
  • 2篇皮肤性病学
  • 2篇皮肤肿瘤
  • 2篇皮炎
  • 2篇肿瘤
  • 2篇细胞癌
  • 2篇疗效

机构

  • 2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26篇曹梅
  • 20篇何焱玲
  • 11篇程少为
  • 10篇张秀英
  • 8篇佟春光
  • 7篇兰东
  • 7篇刘春玲
  • 6篇陈懿德
  • 6篇田永静
  • 6篇刘方
  • 4篇彭世光
  • 3篇蔡明儒
  • 2篇董洁
  • 2篇夏金玉
  • 1篇赵红颖
  • 1篇郭萍
  • 1篇李远红
  • 1篇贾红侠
  • 1篇张晋卿
  • 1篇张秀

传媒

  • 4篇中华皮肤科杂...
  • 3篇临床皮肤科杂...
  • 3篇实用皮肤病学...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病案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 1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2009年京...
  • 1篇第五届全国激...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0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研究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54例湿疹、56例慢性荨麻疹、28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检测。结果三组患者中阳性率较高的致敏原有四种物质相同,分别为硫酸镍、重铬酸甲、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特应性皮炎组阳性率(64.29%)明显低于湿疹组(79.92%),慢性荨麻疹(76.79%)与湿疹二组阳性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阳性率较高的致敏原具有相同性;硫酸镍、重铬酸甲、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具有较高的致敏性;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变应原,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可能以内源性为主;接触性过敏原可以引起接触性荨麻疹;斑贴试验阳性致敏原常是引起面部湿疹、手湿疹的致病因素。
刘春玲程少为兰东张秀英佟春光曹梅何焱玲陈懿德
关键词:斑贴试验过敏性皮肤病阳性率特应性皮炎
光动力在皮肤肿瘤围手术期应用探讨
曹梅
脉冲激光治疗人为皮肤色素改变168例
2000年
兰东陈懿德齐树梅程少为曹梅
关键词:脉冲激光治疗疗效观察
手术治疗头面部基底细胞癌76例
2009年
基底细胞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在治疗过程中,为了保证肿瘤组织被彻底切除干净,皮肤外科医生会根据临床经验采用局部扩大切除术。由于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头面部,过多的切除皮肤组织会使皮肤缺损的修复变得很困难,因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Mohs显微描记手术方法是外科学与病理学的结合,从皮肤病理学的角度出发为患者提供最恰当的治疗手段。在手术过程中,可以用显微镜确定肿瘤亚临床播散的范围从而能在最大限度保存正常组织的同时保证最高的治疗率。
曹梅田永静何焱玲蔡明儒
关键词:面部基底细胞癌手术治疗局部扩大切除术皮肤病理学外科手术切除
血管活性肠肽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
2005年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VIP在20例银屑病皮损及13例外观正常皮肤的表达,对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银屑病皮损区阳性染色主要分布在棘细胞层和基底层,部分病例角质层和颗粒层也是阳性表达,正常皮肤的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基底层细胞中,银屑病患者VIP表达阳性率和皮损区VI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银屑病皮损区VIP表达增高,提示其在银屑病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刘春玲何焱玲赵红颖曹梅陈懿德
关键词:血管活性肠肽银屑病免疫组化
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2015年
临床资料〈br〉 患者,女,20岁。主因双下肢反复溃烂4年,累及上肢1个月余,于2013年7月23日入院。4年前患者右小腿因蚊虫叮咬后出现一绿豆大小红色丘疹伴瘙痒,反复搔抓后皮损破溃、结痂,未诊治。之后3年患者就诊多家医院,考虑为“脓疱疮、湿疹”,多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无效,原皮损面积逐渐扩大,漫延至左下肢。期间双下肢皮损反复出现“面积增大-破溃-溢脓-结痂”过程。2013年3月,因双下肢皮损处疼痛、行走加重,遂就诊于北京某医院,疑诊着色芽生菌病,给予伊曲康唑、环孢素、泼尼松口服治疗,18 d后皮损变薄、结痂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伊曲康唑,2个月后四肢间断性出现新的脓性疱疹。同年6月,双上肢开始出现类似皮损,破溃、溢脓。1个月前面部开始出现暗红色小丘疹。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双下肢可见弥漫性直径3~20 cm大的紫褐色不规则环形斑块,中央溃疡,其上可见坏死组织、脓性分泌物、肉芽组织、结痂及瘢痕,伴有异味。斑块边缘隆起,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带;触之有波动感。双上肢可见散在的类似皮损,双肘部可见少许新发的直径0.5~1 cm大的脓疱,周围有红晕(图1)。面部单发小结节,表面破溃、结痂。皮损均有压痛。左右滑车上触及绿豆大小增大淋巴结,压痛;左侧腹股沟触及黄豆大小增大淋巴结,压痛(&#177;);余浅表淋巴结未及增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76&#215;109/L [正常值(4~10)&#215;109/L],中性粒细胞75.4%(50%~70%)。尿、粪常规正常。梅素螺旋体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均(-)。血生化检查:白蛋白28.9 g/L (32.0~55.0 g/L),球蛋白51.9 g/L(25.0~45.0 g/L)。体液免疫:IgG 19.50 g/L(7.51~15.60 g/L),IgA 4890 mg/L(820~4530 mg/L),C�
夏金玉彭世光曹梅何焱玲
关键词:坏疽性脓皮病
北京地区680人皮肤光分型及防晒行为调查被引量:7
2007年
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皮肤损伤,包括皮肤肿瘤,光老化,日晒伤,晒黑以及光变态反应等。为了了解北京地区人群对日光损害和防晒的认知程度及行为。我们对680人进行了有关日晒及防晒的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程少为曹梅刘方刘春玲佟春光张秀英何焱玲
关键词:防晒人皮肤紫外线照射皮肤损伤皮肤肿瘤
病例4:恶性黑素瘤合并Bowen病一例
彭世光张晋卿曹梅张秀英何焱玲
荨麻疹患者特异性IgE及过敏原检测与分析被引量:34
2003年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致病因素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及斑贴试验等方法对不同类型荨麻疹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自身抗体及接触性过敏原检测。结果116例患者中有84例(72.4%)至少有一项过敏原阳性。至少一项强阳性的16例,强阳性率为13.8%。各种物质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53例自体血清皮肤试验有20例(37.7%)出现阳性反应。有26例同时进行了上述2项试验。14例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的荨麻疹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均无强阳性反应,而12例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阴性的患者中有4例(33.3%)呈强阳性反应(P<0.05)。对2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斑贴试验,有19例(90.5%)至少对其中一种物质过敏。20种物质中有15项出现阳性,其中重铬酸钾、硫酸镍、橡胶的阳性率达到了38.1%。结论荨麻疹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可能对外界物质过敏,又有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的问题。同一患者可能同时存在2种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接触性过敏原可引起接触性荨麻疹。
程少为刘春玲兰东张秀英佟春光曹梅
关键词:荨麻疹免疫球蛋白E斑贴试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
脉冲激光治疗人为皮肤色素改变168例
文身、纹眉、纹眼线或异物植入等属于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皮肤色素改变.本文介绍运用脉冲激光仪对此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兰东陈懿德齐树梅程少为曹梅
关键词:皮肤色素异常激光治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