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冬梅

作品数:188 被引量:595H指数:15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3篇期刊文章
  • 48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7篇农业科学
  • 49篇生物学
  • 12篇文化科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2篇小麦
  • 56篇锈菌
  • 56篇叶锈菌
  • 34篇大豆
  • 26篇基因
  • 21篇细胞
  • 18篇蛋白
  • 18篇花叶
  • 18篇花叶病
  • 17篇花叶病毒
  • 16篇大豆花叶
  • 16篇大豆花叶病
  • 16篇大豆花叶病毒
  • 15篇胞间连丝
  • 13篇细胞间隙液
  • 12篇过敏
  • 12篇过敏性
  • 12篇过敏性反应
  • 9篇动蛋白
  • 9篇植物

机构

  • 180篇河北农业大学
  • 10篇河北省农林科...
  • 6篇中国科学院上...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邯郸市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沧州市农林科...
  • 1篇河北省种子总...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保定市交通局
  • 1篇保定市农业局
  • 1篇北京诺禾致源...
  • 1篇河北省环保产...

作者

  • 180篇王冬梅
  • 73篇侯春燕
  • 50篇韩胜芳
  • 45篇张洁
  • 43篇刘刚
  • 30篇刘娜
  • 22篇陈琰
  • 14篇刘娟
  • 11篇孙天杰
  • 10篇魏凤菊
  • 10篇李文龙
  • 10篇王智炘
  • 7篇阎爱华
  • 7篇郑文永
  • 6篇张孟臣
  • 6篇乔妹
  • 6篇任丽梅
  • 5篇王中合
  • 5篇张迎迎
  • 5篇李小娟

传媒

  • 46篇河北农业大学...
  • 14篇华北农学报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河北农业大学...
  • 5篇实验生物学报
  • 5篇植物遗传资源...
  • 4篇细胞生物学杂...
  • 4篇分子细胞生物...
  • 4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Acta B...
  • 3篇植物生理学通...
  • 3篇植物病理学报
  • 3篇植物生理学报
  • 2篇大豆科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细胞生物...
  • 2篇2010全国...
  • 2篇中国细胞生物...
  • 2篇2007中国...
  • 2篇中国细胞生物...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4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9篇2015
  • 7篇2014
  • 10篇2013
  • 8篇2012
  • 10篇2011
  • 15篇2010
  • 11篇2009
  • 12篇2008
  • 10篇2007
  • 7篇2006
1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CaM靶蛋白TaCAMTA4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Ca2+/CaM信号转导系统已被证实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防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丰富对该信号转导系统的研究,以TaCaM4-1为诱饵进行的酵母双杂交试验在受叶锈菌侵染的小麦叶片cDNA文库中筛选出7个CaM结合蛋白阳...
王悦琳周慧闫超韩胜芳侯春燕魏凤菊王冬梅
小麦HCP1基因在叶锈菌侵染小麦诱发的HR中的功能研究
<正>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不亲和组合通常以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HR)的方式来抵抗叶锈菌的侵染。HR形成早期,重要的生理生化变化之一是发生氧化进发产生活性氧。前期试验我们通过构建...
刘鹏杨高山阎爱华韩胜芳王冬梅
关键词:叶锈菌
文献传递
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CaM靶蛋白TaCAMTA4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正>Ca2+/CaM信号转导系统已被证实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防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丰富对该信号转导系统的研究,以TaCaM4-1为诱饵进行的酵母双杂交试验在受叶锈菌侵染的小麦叶片cDNA文库中筛选出7个CaM结合...
王悦琳周慧闫超韩胜芳侯春燕魏凤菊王冬梅
关键词:叶锈菌防卫反应CAM靶蛋白
文献传递
IWF诱导小麦悬浮细胞产生NO及其与Ca^(2+)的关系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以感染叶锈菌的小麦叶片细胞间隙液IWF-260作为激发子,刺激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探讨悬浮细胞受激发子刺激引发的NO变化情况及其产生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用Greiss试剂法及荧光分子探针DAF-2DA标记法检测胞内NO的动态变化,同时借助药物学试验探讨Ca2+和NO的关系。【结果】IWF-260能诱导小麦悬浮细胞产生NO,NO在IWF-260刺激诱发的细胞死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药物学抑制剂试验证明NOS和NR及胞外钙离子内流均与IWF-260刺激小麦悬浮细胞产生的NO有密切关系,且在NO的产生途径中,NR途径为主要途径。【结论】IWF-260能够诱导小麦悬浮细胞产生NO,NOS、NR及胞外Ca2+内流参与了此过程。
陈阳辉刘静陈琰侯春燕王冬梅
关键词:NO细胞间隙液一氧化氮合酶硝酸还原酶
红叶石楠离体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优化被引量:5
2007年
以红叶石楠茎尖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植物激素6-BA、IBA、NAA的浓度对试管苗增殖以及植株再生的影响,建立了一套红叶石楠离体培养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红叶石楠初代培养采用MS+6-BA1.0 mg/L+NAA 0.1 mg/L培养基、茎尖继代培养采用MS+6-BA 2.0 mg/L和NAA 0.1 mg/L的培养基为宜,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植株增高选用MS+6-BA1.0+IBA 0.2 mg/L+NAA 0.2 mg/L的培养基效果较好,生根培养选用1/2MS+IBA1.0~1.5 mg/L培养基,生根率、移栽成活率可达100%。
侯春燕任丽梅张洁王冬梅
关键词:红叶石楠正交试验快速繁殖
自噬在叶锈菌侵染小麦过程中的作用
<正>自噬(Autophagy),指细胞在营养缺乏或应激条件下,通过降解细胞内衰老的长寿命蛋白质、受损伤的细胞结构和细胞器,为细胞重建、再生和修复提供必需原料,实现细胞的再循环和再利用,是生物体一种重要的防御和保护机制。...
田栋石诚刘刚王冬梅
关键词:叶锈菌
文献传递
NO信号在大豆抗SMV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探索
实验室前期工作证明,肼胝质在胞间连丝上沉积是大豆[Glycine max(L.)Merr.]抵抗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进行胞间转移的关键因素,并通过药物学试验进一步证明一氧化氮(...
孙希哲孙天杰段茜茜张洁王冬梅
关键词:一氧化氮胼胝质大豆大豆花叶病毒
文献传递
感染叶锈菌的小麦细胞间隙液对小麦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诱导被引量:11
2005年
以小麦悬浮细胞为材料,分别用感染叶锈菌小种165的小麦细胞间隙液(IWF165)和未接菌的小麦细胞间隙液(IWFck)对其进行处理,处理后不同时间点取样进行形态学观察和DNA电泳。结果表明,用IWF165处理后的悬浮细胞可观察到明显的染色质凝聚化、边缘化和细胞核解体等现象;同时DNA电泳结果显示IWF165处理后的细胞基因组DNA发生降解并形成明显的DNA梯状条带。而用IWFck处理的悬浮细胞,其细胞核结构完整,染色质分布均匀;DNA电泳没有出现DNA梯状条带。在感染叶锈菌的小麦细胞间隙液中存在着激发子,它能够诱导小麦悬浮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
马云鹏陈琰韩胜芳侯春燕王冬梅
关键词:细胞间隙液程序性死亡激发子
枯草芽孢杆菌JY214和化学杀菌剂对小麦根腐病的协同防治作用
2025年
为了减少化学杀菌剂的使用,本研究探讨了通过生物-化学协同防治方法防治小麦根腐病的效果。采用平板对峙法发现枯草芽孢杆菌JY214对假禾谷镰刀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抑菌率为52.50%。同时测定了5种化学杀菌剂对假禾谷镰刀菌的抑制效果,发现酷拉斯的EC50为0.3309μg/mL,抑菌效果较好,而且与JY214的相容性最高。在此基础上,通过盆栽试验发现利用JY214芽孢制剂及使用浓度为0.176μg/mL的酷拉斯混合拌种,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强于单独使用JY214芽孢制剂和单独使用1.35μg/mL酷拉斯的处理,二者联合使用对小麦的根长、株高、茎粗还具有一定促生长作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从枯草芽孢杆菌JY214中分离了两种具有抑制假禾谷镰刀菌活性的抗菌脂肽,经过ESI-MS鉴定为芬芥素。综合上述结果表明,使用枯草芽孢杆菌JY214和酷拉斯混合拌种防治小麦根腐病,达到了减药增效、绿色防控的目的。
卞寅博赵净怡韩胜芳侯春燕乔妹王冬梅
关键词:小麦根腐病枯草芽孢杆菌化学杀菌剂
拟南芥AtATG8c基因缺失突变体的鉴定及其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被引量:4
2014年
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研究AtATG8c基因在拟南芥抵抗非生物逆境胁迫中的功能。首先在DNA水平鉴定获得了atatg8c突变体的T-DNA插入纯合植株,接着在转录水平进一步检测AtATG8c基因的敲除情况,RT-PCR结果显示atatg8c为T-DNA插入敲除突变体。对野生型和突变体拟南芥在幼苗期与成苗期进行盐、干旱、营养胁迫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幼苗期还是在成苗阶段,atg8c突变体较野生型对不同逆境胁迫更为敏感,主要表现出在幼苗期根的生长受到了明显抑制,在成苗期叶片表现出萎蔫、枯黄、衰老快的特征。说明AtATG8c基因在拟南芥抵抗各种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田丽娟魏凤菊高翔赵甜甜刘刚侯春燕王冬梅
关键词:拟南芥非生物胁迫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