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国滢
- 作品数:106 被引量:1,756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事实”与“案件事实”概念之再探讨--基于哲学与法学双重视角被引量:3
- 2024年
- 事实是一个与本体论对象(事态)相关的认识论概念,即从认识论角度观察本体论对象(事态)的概念,而不是人们通常所强调的本体论概念本身。在讨论事实概念时,区分“未经认识的事态”和“经过认识的事态”,尤其是证明事态如何被知这一点是重要的。事实是受(人的)认识兴趣性推动而经过认识形成的,是“与我们有关系的事态”“与处理的问题相关的事态”“对我们有意义的事态”,或者至少是“值得我们去知道的事态”(有待认识的关系方)。简括地说,事实就是通过人的认识获取和把握的事态,即,“被知的事态”“被说出的事态”或“被陈述的实在”(通过语句/命题承诺的事态,语言化的事态)。受诉讼驱动的认识论并非追求“事实之真”的理想的认识论,故此,案件事实之“真”存在认识缺省的情形。法学和法律不直接通过“控制实验”方法证明案件事实的真伪问题,它们所针对的是“与案件事实的真实性相关的规范性(法理)问题”,对此采取“证成”的论证方式,而不是对事实的“证实”和“证伪”。
- 舒国滢
- “争点论”探赜被引量:20
- 2012年
- "争点论"是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修辞学家赫玛戈拉斯系统论述的一种修辞学理论。为了对"个案"或"确定的问题"的实际解决,赫玛戈拉斯提出了四个所谓的"逻辑问题",即:事实争点(或推测性争点);定义争点;性质争点;程序争点(或转移争点)。与这四种争点并列的是所谓"法律问题",它们包括:条文的字面含义与(立法)意义或意图的争议;法律冲突;"(法律或文件表述)歧义"的争议;"基于类比推理"的争议,等等。赫玛戈拉斯身后直到公元2世纪,除了西塞罗、昆体良等人介绍他的"争点论"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了与他的学说不同的争点论,另有学者沿着他的思想继续拓进,使他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对此做出贡献最大的,也最为后世所知的,是公元2世纪的希腊修辞学家、"第二波智者派"的代表人物赫摩根尼斯。他系统地论述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13争点体系,其理论在中世纪被奉为修辞学上的最重要的权威。
- 舒国滢
- 关键词:逻辑问题修辞学
- 法律原则适用的困境——方法论视角的四个追问被引量:115
- 2005年
- 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根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如果我们省略其他的形式分类,则大体上可以把法律原则分为“非实定的法律原则”和“实定的法律原则”。通常情况下,两者本身不存在矛盾,实定的法律原则是由非实定的法律原则转化而来的。但有时人们必须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非实定的法律原则”和“实定的法律原则”效力的优先性,以及“非实定的法律原则”能否通过法律解释或论证纳入现行法律秩序的框架之内。法律原则是否具有可诉性,是通过个案来加以验证的,不能断言法律原则自始即无可诉性。相反,在对法律原则有否可诉性进行实证检验之前,预设其在性质上属于具有可诉性的法律规范,是符合逻辑的。
- 舒国滢
- 关键词:法律原理裁判规范
- 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法美学散论被引量:9
- 2000年
- 或许是由于工业化和商品化时代滥用理性和"计算"规则的缘故,我们现在已愈来愈丧失了黑格尔所称谓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审美)的能力。崇高物象的心灵激荡,"无利害感"的游戏冲动.诗歌语言引动的惊异与纯喜,无限想象的自由伸展的渴望,"风格"、"趣味"的体验与追求。以及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描绘的"
- 舒国滢
- 关键词:法美学法律人美学价值审美意识黑格尔
- 德治与法治相容关系的理论证成被引量:17
- 2018年
-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作为一项政治原则久已列入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并得到延续性强调,但学界对德治与法治是否具有相容关系仍缺乏理论共识。德治与法治不仅在抽象意义上具有逻辑上的相容关系,也在历史经验语境下具有理论上的相容关系。一般意义的德治与法治在概念分析维度并无必然矛盾,二者的关系是逻辑上的相容关系。从历史经验的语境看,儒家德治观体现了中国传统德治理念的精髓,现代德治应继承传统儒家德治思想核心理念并予以建构性诠释。经过建构性诠释的儒家德治观不仅符合形式法治的要求,也足以成为实质法治建设的价值观基础。
- 舒国滢王重尧
- 中国法学之问题——中国法律知识谱系的梳理被引量:2
- 2018年
- 法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法学这门古老的学问在其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一直遭到其他学问(尤其是哲学、自然科学)的挑战、质疑和批判,甚至在很长的时期内被排挤出'科学'(Wissenschaft/science)的行列。时至今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法学的学问面貌愈来愈显得模糊不清,以至于连'法学'这个词本身的用法都很不统一,甚至有些混乱不堪。
- 舒国滢
- 关键词:汉语表达法学知识
- 反腐败与中国法治品格的塑造——刚性法治能力的形成所面临的问题被引量:8
- 1998年
- 时下,没有任何一个问题象腐败现象一样会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腐败,这个在健康的社会机体里滋生并蔓延的“政治之癌”,正吞噬着我们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腐蚀着我们的人民的心灵,已经成为阻碍转型社会良性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一般民众均对此表示出莫大的忧虑。越来越多的分析和对策之论频频见诸报章杂志,但似乎并未显示出其应有的效用。甚或相反,腐败现象在程度和规模上变得较以往更为严重,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似乎产生了一个吊诡的现象:腐败与反腐败成为共生的东西,——反击弥坚,腐败弥深。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反腐败策略和运行机制本身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 舒国滢
- 关键词:反腐败法治国家中国法治腐败现象法制现代化执法能力
- 19世纪德国“学说汇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欧陆近代法学知识谱系的考察被引量:38
- 2016年
- 19世纪罗马派法学家们主要通过搜寻和整理罗马法素材,以自己的专业工作为德意志民族构建真正属于本民族的富有表达力和精确解释力的法律语言以及本民族的现代法律,沿着这样的理论企图、理路和方法,在历史法学派内部,逐渐生成出一种新的、独特的学问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学说汇纂学"。"现代学说汇纂体系"是哥廷根大学的罗马法教授古斯塔夫·胡果首次提出的,但格奥尔格·阿诺德·海泽在1807年出版《供学说汇纂授课之用的共同民法体系纲要》中勾勒出了一个近似"五编制"学说汇纂体系。在学说汇纂法学(理论)体系之构建上,中后期最有代表性和原创力的学者是伯恩哈德·温德沙伊德和海因里希·德尔恩堡。19世纪德国的学说汇纂学对于德国的法律实务、《德国民法典》的编纂以及其他国家法学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 舒国滢
- 关键词:历史法学派罗马法
- 法学实践知识之困与图尔敏论证模型被引量:18
- 2018年
- 寻求实践难题"确实性的"答案是摆在每一个认识者或决定者面前的迫切任务,于是,建立在现代逻辑、语言哲学、语用学和对话理论基础上的道德论证理论和法律论证理论在哲学和法哲学领域悄然兴起。在论证理论(包括法律论证理论)的发展中,英国当代哲学家斯蒂芬·图尔敏是不可绕开的人物,他被称为"当代论证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在论证理论及其相关领域中具有举重轻重的地位。当然,对于图尔敏的论证图式,理论界存在着不少批评/商榷意见,故此在理论上重构图尔敏模型是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发展出一种基于当代逻辑背景的特殊的论证理论。这样经过改造的论证理论才可能解法律实践论证理论之困。
- 舒国滢
- 关键词:实践知识法律论证法理
- 司法上不承认超越法教义学的“道德审判”
- 2023年
- 在司法裁判活动中,法律与道德并不对立,法律也不反对道德判断,但是不能用道德判断取代法律。因为司法裁判不可能仅仅依靠道德。与道德论证的不同之处在于,司法裁判和法律论证具有非常浓厚的权威论证色彩。“依据X法第XX条,判决如下……”并不是判决书可有可无的赘言,而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
- 王静舒国滢
- 关键词:司法裁判法律论证法教义学道德判断道德审判道德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