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芙蓉

作品数:150 被引量:633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3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2篇医药卫生
  • 32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8篇污染
  • 48篇颗粒物
  • 27篇空气污染
  • 25篇细胞
  • 23篇细颗粒
  • 23篇细颗粒物
  • 16篇健康
  • 10篇皮肤
  • 10篇纳米
  • 10篇PM
  • 9篇儿童
  • 8篇心率
  • 8篇心率变异
  • 8篇心率变异性
  • 8篇血管
  • 8篇疾病
  • 7篇阻塞性
  • 7篇阻塞性肺疾病
  • 6篇污染水
  • 6篇污染水平

机构

  • 126篇北京大学
  • 20篇威海市文登中...
  • 6篇北京大学第三...
  • 4篇北京科技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北京市通州区...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环境保护部环...
  • 1篇天津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上海市建筑科...
  • 1篇茂名市妇幼保...
  • 1篇北京市怀柔区...

作者

  • 150篇邓芙蓉
  • 99篇郭新彪
  • 28篇吴少伟
  • 17篇李宏宇
  • 14篇杨玄
  • 13篇刘红
  • 12篇董伟
  • 12篇潘璐
  • 11篇许珺辉
  • 10篇魏红英
  • 9篇杨迪
  • 8篇于海燕
  • 8篇王欣
  • 7篇陈亚红
  • 7篇单娇
  • 6篇倪洋
  • 6篇金昱
  • 5篇秦宇
  • 5篇夏萍萍
  • 4篇姜淑君

传媒

  • 20篇环境与健康杂...
  • 16篇北京大学学报...
  • 13篇环境与职业医...
  • 7篇中华预防医学...
  • 4篇中国公共卫生
  • 4篇中国医药
  • 3篇卫生研究
  • 3篇中国临床医生...
  • 3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药理学与...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国际呼吸杂志
  • 2篇国际护理学杂...
  • 2篇生态毒理学报
  • 2篇首都公共卫生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 2篇2017环境...
  • 2篇2018环境...
  • 1篇辽宁中医学院...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8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7篇2019
  • 8篇2018
  • 9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8篇2014
  • 4篇2013
  • 10篇2012
  • 17篇2011
  • 5篇2010
  • 16篇2009
  • 10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1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种空气颗粒物监测仪监测结果比较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研究3种型号的光散射工作原理颗粒物监测仪的室内细颗粒物监测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分别采用A、B、C3种颗粒物监测仪对室内空气中PM2.5质量浓度进行监测,同时采用膜称重法进行监测;采样同时,对室内采样点温度和湿度进行实时同步监测;连续监测2d,每天连续监测24h。结果尽管3种仪器监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r值分别为0.965,0.988,0.984),但监测结果差别较大,A、B和C仪器监测的PM2.5的24h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3.83±16.64),(64.76±29.24)和(27.13±12.17)μg/m3,膜称重的PM2.5质量浓度为50.12μg/m3。3种仪器中,以B仪器的监测结果为最高,C仪器的监测结果最低,其中A仪器监测结果与膜称重法结果最为接近。研究未发现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对监测结果有明显影响。结论不同型号的颗粒物监测仪监测结果可能会有差别,温度和相对湿度可能不是影响监测结果的主要因素。
邓芙蓉王欣吴少伟郭新彪
关键词:细颗粒物空气污染光散射温度
某社区老年人冬季PM2.5和CO及O_3暴露水平评价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评价北京市某社区老年人冬季 PM2.5、CO 和 O_3三种污染物的暴露水平。方法于2007年11月28日-2008年1月17日,采用 PM2.5、CO 和 O_3个体采样器,对北京某社区老年人的10处主要活动场所(室内地点:居室、厨房、医院、菜市场、超市;室外地点:社区内室外、社区小花园、社区操场、交通要道旁、街边公园)进行污染物浓度监测,并采用活动日志收集该社区30名老年人的24 h 活动模式,对老年人 PM2.5、CO 和 O_3的24 h 个体平均暴露浓度进行计算和评价。结果老年人 PM2.5、CO 和 O_3的24 h 个体平均暴露浓度分别为(146.54±6.60)μg/m^3,(2.67±0.18)mg/m^3和(32.30±2.79)μg/m^3;不同性别老年人 CO 24 h 个体平均暴露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PM2.5和 O_3 24 h 个体平均暴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社区老年人冬季 PM2.5的24 h 个体平均暴露浓度较高,而 CO 和 O_3的24 h个体平均暴露浓度较低,提示大气 PM2.5可能是冬季影响该社区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污染物。
吴少伟邓芙蓉郭新彪谢永珍苏会娟
关键词:空气污染细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老年人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调节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维持细胞稳态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GJIC由连接蛋白(Cx)构成,许多外源性化学物质均可通过作用于Cx而影响GJIC的功能。该文结合近年来研究进展,综述了GJIC的缓慢调节和快速调节机制,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秦宇郭新彪邓芙蓉
关键词:细胞间隙连接通讯连接蛋白
Santmyer吞咽反射在婴儿喂药中的应用
张树芬于淑丽孙秀玲孙华平李世竹于洪社丛月英邓芙蓉
该课题是针对婴儿服药难的问题进行了研究,Santmyer吞咽反射是一种婴儿反射,即在距离婴儿面部30mm处向婴儿颊部温和地吹气,可引起婴儿吞咽。临床试验发现,5个月以下的婴儿易引出此反射。该课题的创新点在于将Santmy...
关键词:
北京市大气污染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大气污染物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预后的相关关系,并明确何种大气污染物与COPD最相关。方法COPD患者的资料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案室提供,包括COPD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预后指标:人院人数,死亡人数和急性发作次数。大气污染物和气象资料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提供。在控制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下,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用样条平滑函数拟合非线性变量,分析大气污染物与COPD预后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在单污染物模型中,PM10与COPD人院人数呈正相关,并且PM10每升高一个IQR(55.89μg/m^3),COPD入院人数增加29.69%(95%叫7.89%~55.88%)。SO2和NO2与COPD死亡人数分别呈正、负相关。SO2每升高一个IQR(48.58Mg/m^3),COPD死亡人数增加64.51%(14.11%~137.14%),而NO2每升高一个IQR(20.97μg/m^2)COPD死亡人数减少35.25%(-54.32%~-8.19%)。在双污染物模型中,经过组合,PM10与COPD入院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呈正相关,PM10每升高一个IQR,COPD入院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增加28.85%(95%CI 6.29%~55.31%)和46.35%(11.42%~92.26%)。而对于SO2和NO2组合,SO2和NO2每升高一个IQR,COPD死亡人数分别增加125.01%(61.25%~213.98%)和减少61.53%(~66.03%~-32.83%)。无论在单污染物模型还是双污染物模型COPD急性加重与大气污染物未发现任何相关。结论大气污染物会影响COPD的入院人数和死亡人数,导致COPD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而PM10是主要的危险因子。
朱瑞霞陈亚红邓芙蓉吴少伟姚婉贞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北京市冬季采暖期家用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评价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采暖期住宅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并评估家用净化器对室内颗粒物的净化效果。[方法]2015年11月—2016年1月间,选择北京市某区15户住宅,采用粉尘仪实时监测每户在开启家用型高效颗粒物空气(HEPA)净化器前后各24 h室内外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并在净化器开启后采用多通道仪监测室内PM_(2.5)、PM_(10)及其他多种粒径颗粒物浓度;采用室内外颗粒物浓度比值(I/O值)描述室内颗粒物相对室外的污染水平,并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净化前后I/O值差异;采用颗粒物清除率评价短时净化效率,并采用Friedman M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各户净化器运行前后的日均PM_(2.5)浓度的I/O值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79(2.63)和0.46(0.49),PM_(10)的I/O值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44(1.65)和0.40(0.46)。PM_(2.5)和PM_(10)净化前后的I/O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净化器开始运行到室内颗粒物浓度达稳定水平的时间约为3 h,对空气动力学直径≤0.3μm的颗粒物平均清除率为59.03%;>0.3~0.5μm的颗粒物为63.08%;>0.5~1μm的颗粒物为67.00%;PM_(2.5)为63.60%;PM_(10)为71.91%。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清除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用型HEPA净化器可降低室内PM_(10)、PM_(2.5)及更小粒径颗粒物浓度,在3 h内降低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60%以上,其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去除效果有所不同。
胡大宇许珺辉董伟杨玄潘璐李宏宇邓芙蓉郭新彪
关键词:颗粒物空气净化器净化率
北京住宅中室内外来源PM2.5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短期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评价北京住宅中室内外来源PM2.5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采用定组研究设计,于北京某三甲医院呼吸科招募40例稳定期男性COPD患者,每例患者的研究时间跨度均为连续的5 d。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其一般情况及疾病史等信息,并对其心率和HRV指标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仅于第3天进行实时监测),HRV包括所有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相邻窦性心搏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总功率、低频功率及高频功率。测量每天室内外PM2.5暴露浓度;以Fe作为示踪元素,通过测定PM2.5样品中Fe元素含量,以拆分室内外来源PM2.5暴露浓度。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别分析室内外来源PM2.5暴露对COPD患者心率及HRV的短期影响。结果住宅中日均PM2.5暴露浓度的P50(P25,P75)为50.9(26.8,122.7)μg/m^3,室内外来源的PM2.5暴露浓度分别为16.0(1.9,43.7)和27.3(13.5,61.8)μg/m^3。实时监测中,住宅中总PM2.5暴露浓度为(61.5±58.8)μg/m^3,其中室内外来源分别为(25.3±39.1)和(36.2±42.7)μg/m^3。室内来源PM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3使研究对象HRV降低水平高于室外来源,主要表现为:累积滞后4 h时,室内外来源PM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3导致总频率的变化率及95%CI值分别为-3.4%(-4.7%,-2.1%)和-0.6%(-2.0%,-0.8%)(P<0.001);室内来源PM2.5暴露浓度在累积滞后12 h时所对应的高频功率、低频功率、SDNN及rMSSD的变化率及95%CI值分别为-7.6%(-10.1%,-5.1%)、-4.7%(-6.7%,-2.7%)、-3.3%(-4.2%,-2.4%)及-3.0%(-4.5%,-1.5%),室外来源分别为-0.7%(-2.7%,-1.4%)、-0.2%(-1.9%,1.4%)、-0.7%(-1.4%,-0.1%)及-0.2%(-1.3%,0.9%)(P<0.001)。室内来源PM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3导致心率增加程度高于室外来源,主要表现为:滞后8 h时,室内外来源PM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3分别导致心率增加0.7%(95%CI:0.4%,1.0%)和0.4%(95%CI:0.2%,0.6%)(P<0.001)�
迟锐潘璐李宏宇董伟胡大宇杨玄陈亚红邓芙蓉郭新彪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心率变异性
大黄外敷治疗肌注硬结形成
2004年
邓芙蓉李永辉宋小宁
关键词:肌肉注射用药途径中医药疗法
北京市大气污染对成人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的长期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长期生活在不同污染程度地区的成人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以便为将来开展更为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08年10月,在北京市选取污染程度相对严重的某城区和相对洁净的某郊区为研究地点,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择4所和3所小学的学生家长为研究对象(共计9 052名成人),使用国际标准化问卷对成人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通过环境状况公报、环境保护局和统计年鉴等了解研究该地区近5年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城、郊区成人(居住时间2年及以上)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和年龄标准化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与郊区相比,城区成人的持续性咳痰(3.06%vs.2.43%,P<0.05)和哮喘样症状(0.65%vs.0.31%,P<0.01)的年龄标准化发生率相对较高,而气短的年龄标准化发生率则相对较低(0.75%vs.1.12%,P<0.05),其他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率在两区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提示大气污染物对成人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存在一定的长期效应,其具体作用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欣邓芙蓉吕海波吴少伟郭新彪
关键词:空气污染成人
气管滴注大气细颗粒物对大鼠的急性毒性被引量:23
2008年
目的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8只体重为280~310g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颗粒物低、中、高剂量组(7.5、15和30mg/kg)。采用一次性气管滴注染毒颗粒物,24h后处死动物,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并对BALF中总蛋白(TP)、乳酸脱氢酶(LDH)和炎性因子(IL-6、TNF-α)的水平进行测定。同时观察了不同染毒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各染毒组大鼠BALF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TP及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与对照组比较,各染毒组大鼠血清IL-6和CR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中、高剂量组TNF-α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气细颗粒物能引起染毒大鼠肺脏急性损伤和全身炎症,后者可能与其心血管系统损伤机制有关。
夏萍萍郭新彪邓芙蓉刘红
关键词:颗粒物肺损伤全身炎症心血管系统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