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晓卫

作品数:64 被引量:237H指数:7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2篇糖尿
  • 52篇糖尿病
  • 19篇糖尿病足
  • 18篇2型糖尿
  • 18篇2型糖尿病
  • 13篇胰岛
  • 13篇胰岛素
  • 13篇病患
  • 12篇血管
  • 12篇糖尿病患者
  • 12篇疗效
  • 9篇病变
  • 8篇血管病
  • 8篇血管病变
  • 7篇溃疡
  • 7篇2型糖尿病患...
  • 6篇动脉
  • 6篇腔内
  • 6篇疗效观察
  • 5篇下肢血管

机构

  • 61篇成都市第三人...
  • 6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核工业四一六...

作者

  • 62篇钟晓卫
  • 39篇李莎
  • 25篇刘宜东
  • 23篇傅徐泉
  • 22篇李华琦
  • 20篇付徐泉
  • 15篇陈利鸿
  • 14篇严同
  • 9篇杨梅
  • 7篇周鸿
  • 7篇黄晓飞
  • 6篇刘西平
  • 6篇李卫东
  • 5篇王平
  • 4篇林南
  • 4篇冉兴无
  • 3篇钟篇
  • 3篇周政
  • 3篇程弓
  • 3篇李晓莉

传媒

  • 8篇西部医学
  • 5篇医学理论与实...
  • 5篇四川医学
  • 4篇实用糖尿病杂...
  • 3篇中国糖尿病杂...
  • 2篇山东医药
  • 2篇重庆医学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糖尿病新世界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原医刊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成都医药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9篇2010
  • 8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0
  • 1篇1999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皮血管腔内再通术在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缺血性糖尿病足患者血管腔内再通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9月至201 2年6月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24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40~ 82岁,平均(73±7)岁,糖尿病病史0~ 25年的...
李莎刘西平钟晓卫傅徐泉李华琦陈利鸿严同刘庆文
糖尿病合并双睑下垂1例报告
2009年
钟晓卫李莎
关键词:糖尿病眼病糖尿病白内障医院诊断晶状体浑浊原因待查
糖尿病足伴周围动脉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溃疡伴周围动脉病变(PAD)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82例资料完整的住院糖尿病足(DF)患者,根据有无周围动脉病变分为有动脉病变组(92例)以及无动脉病变组(90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伴PAD的DF患者的年龄较无PAD的DF患者更大、糖尿病病程较无PAD的患者更长(P<0.05),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骨髓炎、坏疽等的比例高于无PAD患者(P<0.05或P<0.01);入院时随机血糖、HbA1c及尿微量白蛋白、血尿酸水平均高于无PAD患者(P<0.05或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9,P=0.001)、冠心病(OR=1.65,P=0.003)、入院时随机血糖(OR=3.51,P=0.005)、HbA1c(OR=1.69,P=0.007)、坏疽(OR=3.24,P=0.043)、尿微量白蛋白(OR=1.15,P=0.031)、血尿酸(OR=2.13,P=0.019)是伴PAD的DF患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伴PAD的DF患者病变程度重,伴发症多;年龄、冠心病、入院时随机血糖、HbA1c、尿微量白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是DF患者周围动脉病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李莎冉兴无钟晓卫刘宜东陈利鸿
关键词:糖尿病足溃疡2型糖尿病周围动脉病变
护理干预后胰岛素注射患者的质量改善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后了解胰岛素注射患者质量改善。方法:对纳入研究的胰岛素患者教育护理治疗后观察血糖、体重、低血糖、注射部位感染及心血管事件等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胰岛素注射患者空腹血糖明显下降(P<0.01),未见严重低血糖,注射部位感染、体重增加及心血管事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降低。结论:护理干预对胰岛素注射患者有利,应提倡护理干预及指导。
李晓莉钟晓卫李莎付徐泉杨梅胡洁
关键词:胰岛素注射护理干预
甲状腺毒症周期性瘫痪与rs312691多态性关联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KCNJ2基因下游rs312691多态性是否与甲状腺毒症周期性瘫痪(thyrotoxic periodic paralysis,TPP)发病有关。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关于rs312691单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TPP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该位点多态性与TPP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共计961例患者,其中TPP组610例,对照组35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rs312691多态性与TPP的发生有关(OR=3.072,95%CI 2.590-3.643,P<0.01),剔除对照组不符合哈-温平衡后的亚组分析依然显示rs312691能增加TPP的风险(OR=2.804,95%CI 2.304-3.413,P<0.001)。结论rs312691单核苷酸多态性能增加发生TPP的风险。
严同钟晓卫傅徐泉李华琦刘宜东黄晓飞
关键词:甲状腺毒症格雷夫斯病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前列腺素E_1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观察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通过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肾病 ,观察其作用及纠正糖尿病肾病代谢异常。方法 糖尿病肾病患者 3 0例 ,随机分为 2组 ,观察组 15例 ,观察 10天 ,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血脂、尿蛋白及双肾血管血流情况。结果 前列腺素E1能显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 ,降低尿白蛋白、尿素氮、血肌酐。同时发现其有使肾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增加的效应。从而改善肾动脉的灌注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前列腺素E1能纠正糖尿病肾病的代谢异常 。
王平钟晓卫付徐泉程弓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前列腺素E1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介入治疗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及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狭窄及闭塞的部位、数目、病变动脉分布情况,并观察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下肢动脉病变累及髂动脉3条,股动脉8条,采用6~8 mm直径的球囊进行扩张,支架7~8 mm×60~120 mm覆盖狭窄闭塞段上下两端10~30 mm;胫前动脉15条,腓动脉13条,胫后动脉16条,用长球囊2~3 mm×100mm进行扩张,3mm×30 mm支架置入2枚。以膝下动脉受累范围大及程度重,介入治疗后患者下肢动脉灌注得到改善,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减轻,皮温升高,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0.86±0.11)vs(0.42±0.14),P<0.01]。结论 DSA可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阻塞部位及程度,以及侧支建立及流出入道的情况,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成形术治疗,有助于下肢流出入道血管开通及血供改善。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刘庆文刘西平李萱钟晓卫李莎
关键词:间歇性跛行糖尿病足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血管成形术
川西高原地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黄晓飞胡永波钟晓卫李华琦傅徐泉刘宜东严同陈利鸿杨梅蓝羚升
下肢经皮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联合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糖尿病足:3例报告被引量:2
2010年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患者1,女性,73岁。因发现血糖升高8年余,右足破溃、疼痛1月余,于2009年6月1日入院。院外予抗生素及局部用药(不详)治疗20余天无改善。入院时查体:体温37.4℃,血压110/64mmHg,双下肢浅感觉减退,皮温降低,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右足第3、4趾及邻近足底变黑。按Wagner分级法诊断为V级。HbA1C9%,TG1.8mmol/L,
钟晓卫李莎付徐泉李华琦刘西平周政刘华伟周鸿刘宜东
关键词:自体富血小板凝胶糖尿病足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T_2DM
2007年
26例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组(n=13)和预混胰岛素组(n=13)。原口服药不变,每晚10点注射甘精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组采用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胰岛素,停服原有口服降糖药,若餐后血糖高,加用阿卡波糖片用量(150mg/d)。两组治疗目标为空腹血糖≤6.8mmol/L和餐后2h血糖≤10.0mmol/L。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糖均良好下降,但甘精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预混组。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可以良好地控制高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傅徐泉钟晓卫李卫东李莎
关键词:甘精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联合用药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