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坚
- 作品数:24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美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视野
- 2020年
-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建筑遗产保护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一是从建筑遗产走向文化遗产,从物质遗产的保护走向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记忆挖掘、体验和认同。二是从单纯的保护走向保护、管理和运营的整个过程,使建筑文化遗产得以成为各方关注、共同参与的话题。本期杂志刊发黄晓菲和项亚量两篇文章,结合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内外理论发展与实践,从理念、参与、技术和类型几个方面展现了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视野。一是理念的沿革。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不是阻止进化而是管控变化,其目的是为未来发展提供史地维度和创造源泉。
- 俞坚
-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记忆建筑文化遗产建筑遗产以人为中心
- 淋浴器(便携式)
- 马婧毅彭喆俞坚朱昱宁
- 淋浴房(便携式)
- 马婧毅彭喆俞坚朱昱宁
- 卫浴盆(川流不息)
- 省略后视图、仰视图。
- 杨翟颖周东红彭喆俞坚
- 旧建筑的再生与转化被引量:2
- 2013年
- 旧建筑改造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来自于我们对过往记忆的眷恋。改造将以一种与我们变化了的生活相适应的功能调整,来保持旧建筑的使用价值:同时重要的是,改造也以注入一种新活力的系统调整,让我们得以更好地去体验和回味新与旧之间的那种张力。因为从人类的本质意义上,怀旧的“返乡”和憧憬未来的“流浪”,是永远摆脱不了的两个互为对立的心结。由此,旧建筑经过转化从而获得再生,而我们经由此种体验获得了心灵的“返乡”开始新的“流浪”。
- 俞坚
- 关键词:旧建筑改造
- 储藏柜
- 张海燕俞坚
- 福建泉州古城文化规划的田野考察及其文化遗产艺术生态研究
- 2022年
- “申遗”成功后的泉州古城,发展仍需应对多元人群的多种需求。这个多元人群构建了一个空间上共存的艺术生态。泉州古城的文化振兴以文化遗产为基底,以艺术生态为抓手,在多元共创的理念下进行,需要在定位和理念上形成一种发展共识。这无疑是一个复杂的各方协调过程。古城在处理这一“共生”“共创”“振兴”的过程中,需小心翼翼,因为珍贵的“生活世界”,一旦消逝就不会再来。满怀精英感和自以为是的改造,可能使这种原本深厚的历史场景变成“浅盘化”的文化调味品。
- 王侃俞坚吴美纯
- 关键词:文化规划田野考察文化遗产艺术生态
- 七彩云树
- 2013年
- 古时中国人认为天上彩色的云气为吉祥的征兆。鸟巢举办的奥运火炬以祥云的概念表达了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意念。本方案以中国传统木建筑结构框架,幻化为七彩的祥云,组成了一片供人们栖息的树荫。这朵飘在鸟巢广场上空的云树,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是对今天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云树由4000片印上七种彩色网点的透明薄片汇聚而成。由红、橙、黄暖色系,与蓝、绿、紫冷色系,问以银白色系交汇构成通过光与色的柔美配合,实现交叠的色彩效果。通过空间变幻,混合出自然渐变的“彩云”绚丽的色彩梦幻。
- 宋建明俞坚翟音
- 关键词:奥运火炬中国人木建筑银白色鸟巢
- 营造都市生活和生产的场所 一种批判性与建设性的城市美学被引量:1
- 2012年
- 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曾经盛极一时。今天,曾经有过的全民美学热潮似乎已经偃旗息鼓,但在城市建设领域,美学,冠以城市美学的名义,却日益变成一个很受各界欢迎的话题。关注的出发点出于日益提升的文化和审美意识与当前大规模城市建设现状带来的反差,但各方所论城市美学的内在含义和立场却区别甚大。俞孔坚在他的《城市景观之路》(2003)一书中,抨击了盛行于中国大地的"城市美化运动"。周干峙为此书所作的序言认为,像书中指出的那样搞美化运动的,确实不只是个别城市。在我国当前还并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在城市中普遍大拆大建,超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那些只顾外表、不管实用的形式主义做法,既不是经济建设的方向,也不是文化建设的方向。
- 俞坚
- 关键词:城市美学都市生活批判性城市美化运动城市建设
- 佳境天城——一次构筑城市生活的实验
- 2007年
- 1.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一条钱塘江,曾经是杭州与萧山的分界线。萧山划归杭州辖区后.杭州提出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萧山也加快融八杭州主城区,昔日的钱塘江边缘将成为新的大杭州的中心区域。
- 俞坚
- 关键词:主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