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茂松

作品数:120 被引量:972H指数:20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生物学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0篇农业科学
  • 9篇天文地球
  • 8篇经济管理
  • 6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7篇湿地
  • 14篇土壤
  • 14篇群落
  • 11篇水质
  • 11篇城市
  • 9篇土地利用
  • 8篇太湖
  • 8篇聚落
  • 7篇植被
  • 7篇物种
  • 7篇景观
  • 6篇植物
  • 6篇生境
  • 6篇水生
  • 6篇滩涂湿地
  • 6篇互花米草
  • 6篇河流
  • 6篇干旱
  • 6篇干旱区
  • 5篇生物量

机构

  • 95篇南京大学
  • 17篇南京农业大学
  • 9篇江苏省林业科...
  • 5篇南京师范大学
  • 4篇江苏省淡水水...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江苏省城市规...
  • 4篇南京朴厚生态...
  • 3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江苏省环境科...
  • 2篇中国城市规划...
  • 2篇中国水电工程...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江苏省林业局
  • 2篇中国电建集团...
  • 1篇山东建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城...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广州市城市规...
  • 1篇江苏省农林厅

作者

  • 95篇刘茂松
  • 48篇徐驰
  • 18篇张明娟
  • 15篇黄成
  • 11篇杨雪姣
  • 10篇安树青
  • 9篇王磊
  • 6篇张晴晴
  • 6篇蒋金辉
  • 5篇池婷
  • 5篇盛晟
  • 5篇陈奋飞
  • 4篇周长芳
  • 4篇沈忱
  • 4篇王汉杰
  • 4篇汤茂林
  • 4篇郁文
  • 4篇陈虹
  • 3篇陈皓
  • 3篇汤浩

传媒

  • 28篇生态学杂志
  • 10篇生态学报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浙江农业科学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水产学杂志
  • 3篇湿地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生态科学
  • 1篇净水技术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产科学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四川动物
  • 1篇江苏林业科技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10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通过构建生态潮沟修复滩涂生态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构建生态潮沟修复滩涂生态的方法。本发明通过构造生态潮沟调节水盐控制植被,解决互花米草占据低潮带后芦苇入侵碱蓬、致使碱蓬植被破碎化的问题,达到恢复潮滩植被带的效果。(1)利用构建生态潮沟利于淡水从高滩区...
刘茂松肖孟阳王博廖安邦
文献传递
江苏泰州地区耕地占地率动态变化被引量:7
2010年
为揭示耕地变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利用泰州市1995、2000和2006年LandsatTM遥感影像,采用邻域分析方法对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占地率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面积持续加速减少;耕地占地率在0~80%区间内,其平均相对变辐随占地率的增加而减小,而在80%~100%区间,则随占地率的增加而增大,80%左右相对变幅最小;比较发现,3个年度的耕地占地率频度分布曲线形状相似,但峰值及其对应的耕地占地率依次变小;2个时期耕地面积的变化量主要发生于40%~80%区间(约占总变化量的90%),构成耕地面积变化的主体;在空间上,研究期间占地率60%~80%区间分布区域大幅缩减,40%~60%区间在原有基础上迅速扩展,且聚落和道路分布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变化速度更快。研究表明,耕地的稳定性和面积变化的速率与耕地占地率密切相关。
何舸刘茂松徐驰杨雪姣黄峥曹云龙李雨潼
关键词:耕地变化
太湖流域水质状况与土地利用格局的相关性被引量:27
2011年
为探索异质景观内不同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太湖流域为对象,根据地形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及主要水系的流向,将太湖流域分为13个水文生态单元,并对各水文生态单元内主要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相对面积占比与水质等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水文生态单元水质等级2006年的变异系数与其林地面积占比呈正相关,与农田和聚落用地的面积占比呈负相关,其中与聚落用地占比在非汛期时具有显著性,体现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改善能力不同,林地对水质改善能力较强,而农田和聚落用地相对较弱;各水文生态单元水质等级与农田、聚落用地的相对面积占比呈正相关,并分别在汛期和非汛期表现出显著性;与林地面积占比呈负相关,与各单元湿地面积占比在非汛期时呈弱负相关,汛期和全年为弱正相关;4类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等级改善的效应在汛期为林地>湿地>聚落用地>农田,非汛期为林地>农田>湿地>聚落用地。林地对水质的正贡献最大;农田和聚落用地分别对汛期和非汛期水质负贡献最大。
胡建刘茂松周文徐驰杨雪姣张少威王磊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汛期太湖流域
宏生态尺度上景观破碎化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被引量:17
2017年
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宏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景观尺度上的生境破碎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作用是否足以在宏生态尺度上对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产生显著影响。利用中国大陆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物种分布数据,在100 km×100 km网格的基础上生成了这两个类群生物的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进一步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和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了物种丰富度与气候、生境异质性、景观破碎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景观破碎化因子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都具有显著的关联关系,其方差贡献率可达约30%—50%(非空间模型)和60%—80%(空间模型),略低于或接近于气候和生境异质性因子。方差分解结果显示,景观破碎化因子与气候和生境异质性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的重叠部分达20%—40%。相对鸟类而言,景观破碎化对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地理格局具有更高的解释率。
邱廉陶婷婷韩善锐杨文宇栾夏丽邱燕宁刘茂松徐驰
关键词:景观破碎化物种多样性景观指数气候生境异质性
城市化过程中聚落规模与路网密度的动态变化被引量:6
2011年
基于Landsat TM影像和相应时期的道路数据,对1988-2006年南京市聚落占地率和路网密度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6年研究区聚落规模和道路系统均快速增长,但相对增长速度均随其规模增大而减小,且聚落规模的相对增长速度快于道路;当聚落占地率较小时,聚落占地率和路网密度之比随聚落占地率的增加而迅速上升,当聚落占地率增加至约30%后,比值渐趋稳定,路网密度与聚落占地率将同比增长;聚落占地率及路网密度均随距中心城区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但其年均相对增长率在不同区位间及不同时期的差异性,路网密度均小于聚落规模,聚落动态更易受小尺度区位条件的影响。
曹云龙刘茂松徐驰陈皓张少威何舸李雨潼胡建
关键词:路网密度区位
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被引量:22
2012年
野外实习是生态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传统的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相对滞后于学科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对生态学专业人材的需求。针对实习对象、内容和途径的多样化,实习与理论研究和社会应用需求的有效衔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实习工作的总结延续等方面,提出了若干生态学野外实习模式,并建议在实习时间与实习内容、知识深度与覆盖面、理论知识与应用需求,以及不同实习学科之间进行适当平衡。实践多样化实习模式有利于提高生态学教学成效,为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生态学专业人材奠定基础。
徐驰刘茂松杨雪姣张明娟
关键词: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南京城市扩展过程中聚落斑块的行为特征被引量:14
2008年
城市化过程具体表现为聚落斑块在景观上的消涨过程。基于南京地区1988、1998和2003年的Landsat TM影像,将聚落斑块按演变形式分成新生、消亡、延展、收缩、融合、分裂和混合7种变化模式,分析了各类斑块沿城乡梯度带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998—2003年研究区聚落斑块的总面积迅速增加,斑块数量、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等均保持同步增长趋势,新生型与混合型构成斑块演变的主体,但收缩和消亡斑块的负贡献率也持续上升;各演变类型斑块沿城乡梯度带的空间分布格局在2个时段上不尽相同;1988—1998年,混合型斑块在主城区表现为高密度扩张;1998—2003年则表现为低密度蔓延,主城区外各梯度带则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新生斑块的城乡梯度格局在2个时段基本一致,其密度、面积比例在主城区较小,城市边缘区较高,向外则随离主城区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延展斑块前一时段在主城区与远郊存在2个高发区,但后一时段远郊的密度与面积比例均显著降低;收缩斑块和消亡斑块的高发区位于主城区及其边缘和远郊;比较各类斑块的城乡梯度格局发现,城市化程度高、速度快的区域,同时也存在相对快速的斑块收缩与消亡过程,主城区与城外各梯度带在扩展模式上存在阶段性差异。
陈虹刘茂松许梅黄桂芳陈奋飞
森林群落尺度结构研究中样带法的取样效应分析
样带法是森林群落结构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关于在森林群落结构研究中如何设置样带的宽度,以及在样带中应采用何种指标进行群落结构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该文利用小波分析技术,以胸高断面积(灌木基面积)、D2H、个体数等为分析...
翟可刘茂松张明娟陈奋飞徐驰刘小恺
关键词:小波分析森林群落
文献传递
无齿螳臂相手蟹对互花米草群落土壤因子的影响分析
2022年
为研究底栖动物活动对滩涂湿地土壤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影响,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核心区的互花米草群落,以当地优势物种无齿螳臂相手蟹为工具物种,以围隔法设置少蟹组、多蟹组、对照组(邻近无围隔处理)开展原位受控试验,研究蟹穴数量、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土壤的容重(BD)、盐度(DS)、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等理化指标及因子间相关关系与底栖动物活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不同处理组间,土壤BD、DS的相对大小及季节变化趋势差异较小,而土壤TOC、TN、TP的相对大小及季节变化趋势差异相对较大,蟹穴数量与植物地上生物量呈正比;2)不同处理组间呈显著相关的土壤因子不同,并存在季节性差异,显示蟹类数量相对大小影响土壤因子间的相关关系;3)实验初期(初夏)不同处理组间土壤因子的差异相对较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土壤理化性质的组间差异越来越大,多蟹组土壤BD较高,TOC和TN较低,少蟹组土壤TOC和TN较高,BD较低,对照组DS、TP较高。总体上,底栖动物的相对密度可影响主要土壤因子的相对大小及变化趋势,也影响主要土壤因子间的关联关系,促进土壤条件的空间分异。
肖孟阳罗康宁廖安邦刘茂松
关键词:互花米草土壤因子
国际重要湿地濒危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因子
2015年
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作为野生濒危动物的栖息、繁衍或越冬场所,承载着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功能。本文在300、600和1200 km 3个尺度上,利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对国际重要湿地濒危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解释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濒危物种丰富度的若干假说中,人类干扰假说具有最高的解释率,其次为能量假说和生境异质性假说。国际重要湿地濒危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气温年较差、生境规模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气温年较差和生境规模与国际重要湿地濒危物种丰富度显著正相关,人均GDP与其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有助于在全球尺度上深入理解湿地濒危物种丰富度的成因,对于湿地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史沛文刘茂松池婷盛晟徐驰
关键词:国际重要湿地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