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宪凤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文化
  • 3篇论略
  • 2篇东学西渐
  • 2篇战后
  • 2篇中日关系
  • 2篇中西
  • 2篇中西文化
  • 2篇西学
  • 2篇西学东渐
  • 1篇战后中日关系
  • 1篇社会革命
  • 1篇中西文化交流
  • 1篇倭患
  • 1篇文化交流
  • 1篇文化论
  • 1篇流派
  • 1篇明朝
  • 1篇明初
  • 1篇明前期
  • 1篇基督

机构

  • 7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孟宪凤
  • 2篇王军
  • 1篇赵连泰
  • 1篇孙瑜

传媒

  • 2篇北方论丛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历史教学(下...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倭患”与明前期中日关系探析被引量:1
2013年
明前期由于倭患问题严重,明朝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备倭,两国官方交流虽然因倭患问题存在一些窒碍,但明廷始终冀望日本统治者约束本国国民,至永乐朝时,中日两国以勘合贸易为纽带,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明前期是有明一代中日官方关系确立的重要时期,总体来看,日本统治者能否约束本国国民外侵、切实遏制倭患势态是明朝制定对日政策的基本着眼点。
孟宪凤
关键词:倭患明朝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特点论略
2009年
16—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与以往相比出现了新的特点:西方文化东传与中国文化西传同时进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和古老的中华文明,进入到第一次大规模和平等的交流时期。并通过交流,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王军孟宪凤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东学西渐西学东渐论略基督教文明
明初中日封贡体系略论
2013年
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中外交往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即建立了朝贡体制和贸易体制并衍生出一系列对外贸易管理机构。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后,以恢复华夏"正统"为己任,认为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是明王朝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从而制定了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和"厚往薄来"的外贸政策,中日之间的封贡体系就是这一政策的产物。
孟宪凤孙瑜
关键词:明初
战后日本文化论流派探微被引量:2
2014年
二战后,由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日本文化论研究出现繁荣局面。从历史发展的视野看,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并未全盘照搬外国文化,而是经过比较、选择、融合,使之与日本民族文化并存或改造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超过其“母体”原型,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孟宪凤赵连泰
关键词:战后文化论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特点论略被引量:5
2009年
16—18世纪是中国和西欧进行全面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方文化双向交流特征凸显出来。近代西方文化,尤其是近代科学技术第一次传到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中国的儒家文化也传到西欧,中西方文化传统发生了剧烈的交融与冲突。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中西文化双向互动",具有文化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性质。
王军孟宪凤
关键词:文化交流
战后中日关系论略
2012年
战后中日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冰封期、暖春期和后冷战时期。具有中日关系受到中美关系的严重制约、双方关系伴随着徘徊和停滞逐步向前推进、日本政府的"政经分离"原则与两国间"政冷经热"现象三个明显特点。决定中日关系未来走向主要有国家利益、国家政策和制约力量三类因素。它们最终决定今后的中日关系主要以良性发展模式向前推进,出现恶性倒退的可能性是有限的。
孟宪凤
关键词:战后中日关系
七世纪初期阿拉伯半岛的社会革命与宗教革命被引量:1
2004年
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期,阿拉伯半岛正处于社会剧烈动荡、各种矛盾激化的时期。结束分裂状态、实现民族统一、维护民族生存已成为阿拉伯各氏族部落的共同愿望。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以宗教革命作为组织和发动社会变革的武器和手段,领导了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推动了阿拉伯社会的发展。
孟宪凤
关键词:阿拉伯半岛社会革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