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明
- 作品数:76 被引量:184H指数:7
- 供职机构:洛阳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改良”与“革命”:20世纪中国启蒙逻辑的再诠释被引量:2
- 2004年
- 改良与革命是20世纪两个十分显赫的关键词,也是与启蒙话语密切关联的实践路径。就启蒙本身而言,近现代中国有“弱势启蒙”和“强势启蒙”之分;就启蒙导引的现代性进程而言,又有“激进”与“保守”等理念之别。本文在百年启蒙历史的“骄嚣”中,梳理出了由两种基本路径组成但又由两种路径演绎出的形形色色的现代性谱系。
- 张宝明
- 新文化元典与现代性的偏执:五四启蒙精神与“内圣外王”思维的吊诡被引量:4
- 2004年
- 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载体的新文化运动紧紧围绕着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新与旧的命题展开,但这一切总是摆不开道德伦理的基线。在《新青年》同仁为新的道德伦理鸣锣开道的同时,他们又不自觉地陷入了传统伦理至上主义的泥淖。近代启蒙的宿命告诉我们,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无时不充满着吊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新青年》视为一个新型的内圣外王文本。
- 张宝明
- 关键词:启蒙内圣外王吊诡
- 现代性空间的生成:《新青年》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寻踪(1915-1919)
- 2006年
- 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属于思想史上的一个学术元命题。作为新文化元典的《新青年》杂志曾是引领一个时代现代性方向的思想重镇。尽管其作者群体在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认识上不尽一致,但是他们在走向现代性这一点上却殊途同归。他们打造的思想谱系为日后现代性空间的开拓埋下了伏笔。在个人、社会与国家之不同的倚重与张力之间,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三者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交织、转换以及“合力”营造对20世纪整个现代性的演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到历史现场,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聆听到“新青年派”知识群体的总体舆论攻势为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生成与导向留下的空谷足音。
- 张宝明
- 关键词:社会
- 学术对话: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盘点之二——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问题被引量:1
- 2007年
- 郑大华张宝明
- 关键词:中国近代思想史鸦片战争中国古代思想史经世思潮学科
- “人道主义”的两副面孔——中国新文学内在气质的歧义被引量:5
- 2008年
- 论及中国新文学的发生,“新青年派”同仁围绕《新青年》杂志所进行的一系列原创性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确切的证词。这从《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和《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中可以略见一斑。洋洋十卷本的“大系”不必一一列举,单说《建设理论集》所收录的关于文艺意识或说文学观念的定位目次,算起来就有50篇,而且这还是经过编纂者胡适精心遴选的。必须看到,关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生、发展以及流变的资料编选,并不止一个版本。
- 张宝明
-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人道主义歧义新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学观念
- 解构与突围:启蒙的历史与历史的启蒙被引量:3
- 2003年
- 中国近现代启蒙在20世纪前后时段形成了两个既对称又相似同时又有歧义的终端。回眸20世纪前20年“启蒙的历史”,这一时期的思想启蒙在一瘸一拐中前行,与文学的暧昧、与政治的缠绵、个人与社群关系的失衡构成了突出的特征。反思20世纪后20年“历史的启蒙”,它以前所未有的解构姿态与前一个终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无论是“先分后合”还是“先合后分”的启蒙范式都未能跳出启蒙与政治的“必然”的逻辑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学术界一再寻求突围的路径时,世纪末浮出水面的后启蒙与承接五四的新启蒙的对峙才显现出了不可或缺的当代意义。
- 张宝明
- 关键词:解构突围
- 从大学理念到大学精神被引量:1
- 2011年
- 国有国之精神,民有民之精神,大学有大学之精神,一流的大学更是必有一流的大学精神。今日,中国正面临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学精神的建构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核心诉求。积极、健康的大学精神会引导大学走向良性发展之途,而衰微、消极的大学精神会导致大学异化,甚至成为悖论性的存在。国内关于大学精神的理论探讨滥觞于上个世纪90年代,就所研成果而言,
- 张宝明
-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理念教育事业改革教育改革悖论性神会
- 反思与重构:中国近代学科转型背景下的“人文学”被引量:4
- 2012年
- 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近代学术思想逐渐完成了从"文学的"到"科学的"的转变。科学以其"分科之学"的名义,给中国带来了现代的知识分类体系——前此本为经学之附庸的各类学科,逐渐变为独立学科。然而,在此过程中,人文学科为了反抗经学的压制,明显表现出社会科学化的取向,由此也导致中国学术研究人文传统的失落。时至今日,无论是学科的自我追求还是学科的评价机制,都已将人文学科推到"两头不靠岸"的尴尬境地——既无法达到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的严谨精密,又丧失了人文学科自我的主体性。面对人文学科边缘化、人文研究失去学科自信的现实境况,人文学者应该而且可以凭借自己的研究和思想创造力,为社会提供新的思想、理念和价值理想,以重建文化,重建价值理想。文学研究尽管可以用史学考证来丰富其研究方法,但也要恢复精神体验的诗学传统;史学不但要以史料学来夯实研究的基础,也要致力于把握中国社会过去的脉络、当前的性质和未来的走向;哲学不但要经受现代科学和逻辑的洗礼,也要致力于对时代精神框架的批判和建构。只有认识到人文学与社会科学有着不同的学科价值取向,肯定人文学"体验之知"的学科致思方式,以及它在特定空间范围内探讨人类本质和价值信仰的特质,才能确立人文学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才能站立于"学林群雄"中不为其他强势学科吞并,并形成"自是一家"的学术领域。
- 张宝明
- 关键词:人文学
- “中国之前途:德国乎?俄国乎?”——“问题与主义”之后的“主义与主义”之争被引量:3
- 2006年
- “新青年派”知识群体自“问题与主义之争”之后,便一步一步走向自我剥离的里程。送走杜威迎来罗素,南下的“新青年派”同仁以陈独秀为龙头与以张东荪为首的自由派思想者展开了一场关乎中国现代性道路的论争。归根结底,这场争论还是英美派和法俄派知识分子对十字路口不同路标的执意导引。回到历史现场,那场知识与心理的竞赛在思想深处映照并启迪着中国当下的知识界:特色中国需要中国特色。
- 张宝明
- 关键词:社会民主党社会主义张东荪
- 《新青年》(1915~1919年):一段关于“个人”思想谱系的考察
- 2005年
- 本文论述的主题是对《新青年》杂志上个人与“他者”关系的考述。个人与他者的关系,其实也就是与国家、社会等集体概念的关系。这个关系也是思想史上的一个基本学术命题,对这个命题的不同回答则是折射思想媒体或思想家价值趋向的一面镜子。20世纪初年,《新民丛报》的主编梁启超、《甲寅》杂志的主编章士钊、《新青年》杂志的主编陈独秀分别在自己经营的刊物上为个人与他者的关系开辟了舆论阵地。
- 张宝明
- 关键词: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