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野

作品数:33 被引量:129H指数:9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玉米
  • 12篇单倍体
  • 12篇倍体
  • 7篇诱导率
  • 7篇玉米单倍体
  • 6篇基因
  • 6篇倍率
  • 6篇大豆
  • 5篇自交
  • 4篇自交系
  • 3篇水仙
  • 3篇配合力
  • 3篇秋水仙素
  • 3篇耐密性
  • 3篇甲基化
  • 3篇根系
  • 3篇DH系
  • 3篇DNA甲基化
  • 3篇大豆根系
  • 2篇蛋白酶基因

机构

  • 33篇吉林农业大学
  • 4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33篇张野
  • 20篇杨伟光
  • 19篇慈佳宾
  • 9篇姜龙
  • 9篇杨巍
  • 7篇任雪娇
  • 6篇赵超
  • 5篇南楠
  • 4篇宋阳
  • 4篇王丕武
  • 4篇李继竹
  • 3篇祁新
  • 3篇袁野
  • 3篇孙伟峰
  • 2篇曲静
  • 2篇宋阳
  • 2篇刘晓鑫
  • 2篇张艳辉
  • 1篇孟宪章
  • 1篇张继伟

传媒

  • 10篇吉林农业大学...
  • 4篇玉米科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吉林农业(学...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6
  • 10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乙二醇胁迫下黄腐酸对玉米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用不同浓度的黄腐酸浸种处理玉米自交系B73种子,2叶1心时用1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3叶期测定干旱相关生理指标,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分析DNA甲基化模式及水平。结果表明:各处理组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别为74.83%、73.05%、76.50%;各处理组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单态性分别为25.17%、26.95%、23.50%。各试验组的总甲基化率分别为75.14%、77.02%、74.57%;半甲基化率分别为18.01%、23.39%、18.66%;全甲基化率分别为57.95%、57.13%、53.63%、55.91%。
张野袁野金鑫孙伟峰祁新
关键词:玉米黄腐酸聚乙二醇DNA甲基化
两种转基因方法对转GmXTH抗旱基因大豆根系的影响
2023年
为分析干旱胁迫下,两种不同方法得到的转基因大豆抗旱性差异,本试验选用农杆菌介导法得到的转GmXTH基因大豆品系OEA1、OEA2、OEA3、OEA4和花粉管通道转化得到的转基因大豆品系OET1、OET2、OET3、OET4和对照M18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实验环境,鉴定苗期抗旱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加重,两种不同转基因方法得到的转基因株系间叶片含水量、POD活性、SOD活性、丙二醛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转基因大豆品系的抗旱能力比对照M18有显著提高,但不同转基因方法得到的大豆品系之间的抗旱能力无差异。
张瀚竹张野杜叶垚宋阳
关键词:大豆根系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抗旱
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高效诱导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不同因素处理下玉米单倍体诱导率的变化,以提出高效诱导玉米单倍体的技术措施。【方法】研究不同母本基因型、世代选择、生态环境、授粉时期、果穗部位等5个处理因素对玉米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结果】母本基因型间单倍体的诱导效率差异显著,但不同杂交模式与诱导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5大种质类群S1世代为单倍体最佳诱导世代;与长春吉林相比,海南三亚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单倍体的诱导率;早期授粉的单倍体诱导率高于晚期授粉;果穗底部籽粒的单倍体诱导率低于顶部籽粒。【结论】选择高频的母本材料、适宜的诱导世代、在合适的地点于吐丝早期进行单倍体诱导是单倍体诱导的最佳方案。
刘晓鑫慈佳宾崔学宇张野赵超杨伟光
关键词:玉米单倍体育种诱导率
密度压力下东北地区玉米自交系选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NCⅡ设计,对选自东北地区骨干自交系所组配的基础材料(PHBIM×昌7-2)S3代的5个不同株系在不同密度环境下(6×104、9×104、1.2×105、1.5×105株/hm2)的产量表现及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105株/hm2密度压力下选择的5个自交系其一般配合力均为正值,12W-C最高为10.52,特殊配合力最高值的组合亲本也来源于1.2×105株/hm2密度下选择的自交系,并且该密度下选育的自交系能组配出产量高于对照品种数量最多的组合,其中小区产量最高的组合为PHGJ4×12W-A。在4种选系密度中,1.2×105株/hm2为基础选系材料PHB1M×昌7-2选系的最佳密度。
姜龙南楠慈佳宾崔学宇张野孙贵星杨伟光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配合力
过表达GmXTH1基因大豆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被引量:2
2021年
为研究GmXTH基因对干旱胁迫大豆苗期表型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以转基因受体大豆品种M18、GmXTH1过表达转基因株系OEA1和OEA2、GmXTH1干扰表达转基因株系IEA1和IEA2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设置3种不同水分处理,对苗期不同转化株系的表型、RWC、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不同转化株系的RWC相对降低,SOD和POD活性先增加后减少,MDA含量增加。相同干旱胁迫条件下,与对照品种M18相比,转GmXTH1基因过表达材料OEA1和OEA2的RWC较高,SOD和POD活性相对较高,响应速度较快,MDA含量较低,增长率相对较低,叶色浓绿、茎秆粗壮和株型整体表现较好,胁迫后复水恢复快。GmXTH1基因干扰表达材料IEA1和IEA2的表现则相反,植株受干旱胁迫后,整体表现为叶片萎蔫,茎秆枯细,株型整体表现较差,RWC、SOD和POD活性相对较低,响应速度较慢。说明GmXTH1基因的过量表达对与大豆植株抗旱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有积极影响,GmXTH1基因可能参与大豆的抗旱应答反应过程。
张野张瀚竹杜叶垚宋阳
关键词:大豆干旱胁迫过表达生理生化
玉米矮秆耐密材料的遗传参数分析
2012年
本试验以12个亲本及其按不完全双列方法配制的35(5×7)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3种密度下对株型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力的高低是反映亲代的性状遗传给子代能力的强弱,遗传力越高的性状,子代重现亲本性状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亲本自交系选育中,可根据亲本性状遗传力的大小来确定不同性状的选择世代。
姜龙慈佳宾张野杨伟光
关键词:糯玉米发芽率
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率研究被引量:39
2014年
以8个不同基因型组合为母本、玉米单倍体诱导系JS6-1为父本,在三亚、长春和长岭3种生态环境下研究了单倍体的诱导率、自然加倍率和秋水仙素加倍率。结果表明:不同地点和不同基因型材料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率、自然加倍率和秋水仙素加倍率之间差异显著。在三亚的单倍体诱导率、自然加倍率和秋水仙素加倍率显著高于长春和长岭,长春的自然加倍率和秋水仙素加倍率显著高于长岭,但单倍体诱导率无显著差异,三亚更适合玉米单倍体诱导和加倍。不同基因型组合的诱导率和加倍率也存在显著差异,由DH系L16所配组合J13×L16(先锋父本×先锋父本DH系)的诱导率和加倍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选择合适生态条件和基础材料,加强田间管理是提高单倍体育种效率的关键措施。
姜龙慈佳宾崔学宇张野南楠李继竹杨伟光
关键词:玉米单倍体诱导率生态环境
玉米自交系抗丝黑穗病的遗传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法评价了24份玉米自交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在24份玉米自交系中抗病自交系有16份,所占比例为66.7%,感病自交系有8份,所占比例为33.3%。采用完全双列杂交和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对玉米抗丝黑穗病进行了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玉米抗丝黑穗病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真实存在。其中,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显性效应作用较小。在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上,抗病对感病呈不完全显性。在抗丝黑穗病选育上不仅要重视玉米自交系抗病性的鉴定,也要合理组配杂交种。
赵超杨巍崔学宇慈佳宾张野杨伟光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丝黑穗病抗性鉴定
玉米不同自交后代的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率表现及DH系配合力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以PH4CV×PHB1M为基础材料,自交形成S0、S1、S2、S34个世代。利用高频诱导系"JS6"对4个世代进行单倍体诱导。结果表明,S0、S1世代诱导率较高,诱导率分别为11.98%、11.23%。利用秋水仙素采取浸芽处理不同自交后代产生单倍体种子,影响加倍率的主要因素是秋水仙素浓度,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单倍体加倍率显著不同,0.06%的秋水仙素加倍率最高,为20.91%;不同自交后代的单倍体加倍率无明显差异,但秋水仙素与自交后代存在互作效应。将4个不同自交后代的20个DH系与5个测验种形成的双列杂交结果表明,S0世代产生的DH系的一般配合力均值较低;S2和S3世代DH系产量配合力变幅相近,一般配合力较高。S2代是诱导产生DH系的最佳世代。
杨巍任雪娇崔学宇慈佳宾张野赵超杨伟光
关键词:玉米诱导率DH系
玉米Mo17及其改良系单株产量遗传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以生产上常用的Lancaster类群的5个自交系为母本、其他类群骨干自交系为父本,采用增广NCⅡ设计,对Mo17及其改良系进行遗传研究。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30个杂交组合优势率变化范围55.65%~175.63%,其中,中早熟自交系哲917×旅大红骨类群晚熟自交系丹8415最高,达175.63%,晚熟自交系J1782×塘四平头类群中熟自交系四-444最低,为55.65%。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母本中晚熟类型自交系吉1037(5.22)和Mo17(2.79)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中早熟类型自交系合344(-3.00)和哲917(-4.97)的一般配合力较低。30个杂交组合中,共有17个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为正值,其中J1782×吉853(11.90)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高。分析表明,Mo17及其改良系与塘四平头中晚熟类型、中熟类型及旅大红骨晚熟类型自交系杂交,更有利于组配出单株产量较高的杂交种;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单株产量的遗传符合加-显-上位性遗传模型,为部分显性遗传。
张野孙贵星杨巍慈佳宾崔学宇任雪娇杨伟光
关键词:玉米配合力单株产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