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群 作品数:27 被引量:94 H指数:6 供职机构: 济南军区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济南军区总医院院长基金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胎球蛋白A对慢性肾脏病合并瓣膜钙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胎球蛋白A(AHSG)对慢性肾脏病(CKD)2~4级[eGFR15~89ml·min-1·(1.73m2)-1]患者发生瓣膜钙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择于2011年1月1日至9月1日就诊于济南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及肾内科的CKD2~4级住院患者167例,测定血清AHSG浓度,并行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判断是否存在瓣膜钙化,评估血清AHSG、瓣膜钙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1)在确保基线资料(年龄、性别、血糖、血脂、血压等因素)一致的条件下,瓣膜钙化组的血清AHSG水平低于无瓣膜钙化组,P<0.05。(2)针对同一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分析,AHSG低水平组较AHSG高水平组中发生瓣膜钙化的比例更高,OR<1,说明AHSG水平降低的患者患瓣膜钙化的危险性增加(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瓣膜钙化与AHSG水平(β=-0.611,P<0.05)和年龄(β=0.427,P<0.05)有关;传统钙化危险因素(包括血钙、血磷、血甲状旁腺激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C反应蛋白、体重指数及平均动脉血压)未能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 AHSG水平下降可能是导致心脏瓣膜钙化的危险因素,在消除年龄差异后,AHSG水平下降是CKD发生瓣膜钙化、瓣膜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晋群 庄颖珠 李晓燕 许琳关键词:甲胎蛋白类 冠心病 瓣膜钙化 不同强度运动大鼠心肌解偶联蛋白2表达及能量代谢变化研究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运动对大鼠心肌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CP2)表达的影响及其与心肌能量变化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渐进训练组、渐进训练力竭组,每组15只。4周后,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浓度及心肌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测定心肌线粒体UCP2的表达变化。结果渐进训练力竭组ATP含量明显低于安静对照组与渐进训练组(P<0.01);渐进训练力竭组血清FFA浓度明显升高,分别是安静对照组和渐进训练组的2.0倍和1.7倍(P<0.01)。RT-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安静对照组及渐进训练组相比,渐进训练力竭组心肌线粒体UCP2 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心肌线粒体UCP2的表达与血清FFA浓度呈正相关(r=0.795,P<0.01),而与ATP含量呈负相关(r=-0.843,P<0.01)。结论力竭运动训练可引起大鼠血清FFA浓度升高及心肌线粒体ATP含量降低,同时可诱导心肌线粒体UCP2表达。UCP2的表达与FFA浓度呈正相关,而与ATP含量呈负相关,提示UCP2可能参与了力竭运动中心的肌能量代谢。 李晓燕 孟可 张红明 纪丽丽 张国明 晋群 陈英剑关键词:解偶联蛋白2 能量代谢 国产心脏起搏器Qinming 2312S/M临床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观察国产Qinming 2312S/M型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应用特点及随访参数,并与进口起搏器相比较。方法对25例安装Qinming 2312S/M起搏器的患者进行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起搏参数变化进行记录,并与其它三组(各25例)分别安装进口单腔起搏器美敦力RES01、圣犹达2402或百多力Axios S的患者相应的起搏参数进行比较,随访患者病情以及起搏参数变化。结果 4组患者手术即刻和术后3个月、6个月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阻抗和波幅)相互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产Qinming 2312S/M起搏器的临床疗效不亚于同类型进口起搏器。 李晓燕 谈红 刘科卫 李爱国 高玉琪 晋群 韩淑芳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起搏器 起搏阈值 临床随访 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内皮祖细胞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外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动员作用及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7)、AMI组(n=6)、小剂量培哚普利组(n=6)和大剂量培哚普利组(n=6)。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1、3、7、14、28 d循环血中EPCs数量,并于模型建立28 d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取梗死部位心肌组织行HE染色,观察各组心肌细胞的坏死及紊乱程度。结果 AMI后经培哚普利干预,兔循环血中EPCs水平显著升高,大剂量培哚普利组效果显著(P<0.05)。AMI 28 d,AMI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较,LVFS、SV、LVEF显著减低,经培哚普利干预后各指标显著增高,大剂量培哚普利组增高显著(P<0.05)。AMI组、小剂量培哚普利组和大剂量培哚普利组EPCs与LVEF呈相关性(R=0.468,P=0.05)。HE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AMI组心肌细胞基本被瘢痕组织替代,且其间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小剂量培哚普利组见少量固缩心肌细胞及较多瘢痕组织,细胞肿胀变性及紊乱程度减轻,大剂量培哚普利组改善更为明显,可见较多正常心肌细胞存在及少量瘢痕组织。结论培哚普利可促进兔AMI后外周循环血中EPCs动员,提高LVEF、LVFS、SV,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肌细胞坏死及紊乱程度,且大剂量培哚普利干预效果更为显著,心脏收缩改善程度可能与EPCs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谈红 孟楠 晋群 苏莉 张夏晓 陈英剑 郝哲 刘晓红关键词:培哚普利 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祖细胞 心脏收缩功能 FIZZ1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抵抗素样分子α(FIZZ1)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贴壁法培养Wistar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将实验分为4组:A组(对照组)、B组(5×10–9mol/L FIZZ1组)、C组(1×10–8mol/LFIZZ1组)、D组(2×10–8mol/L FIZZ1组)。采用Matrigel小管形成实验评价不同浓度的FIZZ1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体外血管新生的影响。采用全基因表达谱检测FIZZ1对主动脉内皮细胞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筛选出活性有显著差异的信号通路。结果 FIZZ1刺激后,B、C、D组新生血管数目(分别为22.6±2.9、28.5±3.3、36.9±5.0个/H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9.7±2.6个/HP,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全基因表达谱检测提示,FIZZ1刺激后有22条信号通路的活性出现明显改变,其中活性上调信号通路12条,如调节细胞肌动蛋白骨架通路(rno04810)等,活性下调信号通路10条,如上皮细胞细菌侵入通路(rno05100)等。结论 FIZZ1可促进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肌动蛋白骨架通路(rno04810)活性上调有关。 李晓燕 房洁 张红明 韩淑芳 高玉琪 晋群关键词:主动脉 内皮细胞 新生血管化 生理性 基因表达谱 抵抗素与冠状动脉钙化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5年 冠心病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抵抗素和冠状动脉钙化(CAC)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且二者存在一定相关性。抵抗素是一种由RSTN基因编码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类激素,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促进炎症发生及泡沫细胞形成等加速冠心病的形成与进展。CAC是钙盐沉积在动脉壁上的一种病理改变,CAC积分增加是冠心病风险升高的一项独立预测指标。 杜春静 张吉新 晋群关键词:抵抗素 冠状动脉钙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氯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氯沙坦对动脉粥样斑块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25只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例、高胆固醇组10例、氯沙坦组10例。高胆固醇组、氯沙坦组均以高脂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氯沙坦组同时给予氯沙坦25 mg/(kg·d)灌胃,高胆固醇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共干预16周后,处死各组动物,电镜下观察主动脉内皮细胞形态。于髂总动脉分叉以上取2 cm主动脉,仔细分离内膜层,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计算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动脉壁内c-myc蛋白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动脉壁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s-3)mRNA表达。结果电镜下见,正常对照组主动脉内皮细胞形态正常;高胆固醇组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细胞间连接结构破坏、断裂甚至发生变性和脱落,可见凋亡小体;氯沙坦组内皮细胞损伤明显改善,未见凋亡小体形成。正常对照组、氯沙坦组细胞均以静止期为主,而高胆固醇组细胞以分裂前期及分裂期为主。正常对照组及氯沙坦组细胞凋亡率均低于高胆固醇组(P均<0.01)。高胆固醇组c-myc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氯沙坦组c-myc表达低于高胆固醇组(P均<0.05)。高胆固醇组动脉组织Caspeses-3 mRNA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氯沙坦组动脉组织Caspeses-3 mRNA表达低于高胆固醇组(P<0.01)。结论氯沙坦可显著抑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myc、Caspases-3表达,进而抑制内皮细胞凋亡有关。 黄文 谈红 王潞 晋群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氯沙坦 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可溶性CD40L和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与早期并发症的关系 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通过检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可溶性CD40L(sCD40L)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探讨其与冠心痛PCI术后早期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5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选择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SA)法测定PCI术前术后血清IL-18、CD40L和hsCRP水平,同时通过对PCI术中、术后30 d早期并发症的观察,探讨PCI手术前后血清IL-18及hsCRP水平与PCI早期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85例患者PCI术后心脏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4%(8/85),其中AMI组14.6%(6/41)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5%(2/44)(P<0.05),术后IL-18、CD40L和hs-CRP水平差值也显著高于无早期并发症患者(P<0.05),发生早期并发症者术前IL-18、CD40L及hsCRP水平及术后差值均显著高于未发生并发症者(P<0.05)。结论:PCI术可能在短期内触发并加重了冠状动脉炎性反应,IL-18、CD40L和hsCRP有可能作为早期并发症的预测因子。 晋群 秦永文 李晓燕 许琳 张洪明关键词:冠心病 CD40L 超敏C反应蛋白 早期并发症 320排动态容积CT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2011年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是冠心病进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可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血管内镜、血管内超声、磁共振、多层螺旋CT[1]。前两种均为有创检查方法,不易在人群中广泛开展[2]。磁共振所能够显示的冠状动脉血管数目明显少于多层螺旋CT,发现冠状动脉斑块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比多层螺旋CT低得多。 李晓燕 耿雪 李爱国 晋群 韩淑芳 张华丽 康玲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冠心病 冠状动脉病 钙化斑块 CT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脂联素水平的变化 郭文静 李晓燕 高玉琪 晋群 张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