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
- 作品数:70 被引量:224H指数:9
- 供职机构: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典型表层岩溶泉水溶解无机碳及其δ13CDIC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
- 对重庆南川区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灌草丛、耕地、石漠化地)的表层岩溶泉水的水化学、溶解无机碳及其碳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泉水的溶解无机碳及其δ13CDIC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雨季泉水溶解无机碳含量较旱季高...
- 林明珠谢世友曹敏周小平王鹏
- 关键词:土地利用表层岩溶泉溶解无机碳碳稳定同位素影响因素
- 水蛭类运输孵化箱及运输孵化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蛭类运输孵化箱,包括具有保温隔热层的箱体和盖在所述箱体上的箱盖,箱体内按照从下至上的方向层叠设置功能平台和用于放置卵茧的卵茧平台;相邻设置的至少一层卵茧平台构成卵茧平台组,卵茧平台组的下方设有至少一层所...
- 余米曹敏周梦张承露封孝兰曾德军赵贵军
- 文献传递
- 极小种群川柿野外资源现状被引量:4
- 2021年
- 为了掌握极小种群川柿(Diospyros sutchuensis Yang)的资源现状并评估其濒危等级,对川柿资源历史发现地及现发地——华蓉山、缙云山、江津四面山保护区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1)当前历史发生地华蓉山已无川柿野生植株,缙云山有疑似川柿1株,而在江津四面山保护区发现少量植物。(2)江津保护区有3个分布点,共计6株,均为成年植株。(3)依据IUCN全球物种濒危等级评估标准,川柿应当被评为(EN,B2a)。
- 刘燕琴刘正宇刘正宇曹敏王黎
- 关键词:极小种群野外调查濒危等级种质资源
- 日本医蛭生境水质及生物学特性初探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研究日本医蛭的野外生境水域和生物学习性。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养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日本医蛭野外生存水域水质恶劣,达不到水产养殖常用Ⅲ类水标准,其主要污染源为氮(N)、磷(P)、化学需氧量(COD);休眠结束期在野外捕获的日本医蛭体重较轻,平均体重为0.114 g,体重范围多分布在0.05~0.15 g之间;其性成熟率随体重增加而增加,体重大于0.25 g时性成熟率为100%。日本医蛭生活史包括了休眠、产茧、孵化、生长等阶段,由于养殖地不同,各阶段在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温度对日本医蛭的行为影响较大,16℃以下逐渐进入休眠,最佳的生长温度为28~32℃。结论:日本医蛭野外生境水质污染严重;其体重较轻;温度是影响日本医蛭生理状态的主要因素。
- 余米刘嘉周梦封孝兰曹敏
- 关键词:水质生物学特性温度
- 城市公园景观的节水规划探讨
-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全球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的背景下,节水成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公园既是水资源的消耗体,同时又...
- 曹敏
- 关键词:城市公园雨水收集中水回用节水规划
- 秦汉官需物资的自给与采办研究
- 官需物资是指国家机器运转所必需的物质资源,其内涵十分丰富,有粮草、牲畜、木材、布帛、器用、药品、车船等诸多类型,这些物质资源为秦汉国家治理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秦汉时期国家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其确立的官需物资补给与管理制...
- 曹敏
- 关键词:秦汉采办
- 烘干温度对不同品系栀子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 2024年
- 为探究烘干温度对不同品系栀子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烘干温度烘干的不同品系栀子样品中的栀子苷、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含量进行测定,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烘干温度与栀子有效成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40~90℃范围内,烘干温度越高,烘干所需时间越短;不同烘干温度下不同品系栀子的有效成分含量变化趋势一致,烘干温度与栀子苷、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渝栀1号、渝栀2号、渝栀3号和混合栀子分别在烘干温度40、40、50和40℃下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烘干温度对不同品系栀子有效成分含量影响较大,不同品系栀子的最适烘干温度存在一定差异。
- 曹敏刘燕琴刘燕琴韩蓉蓉练瀚胡开治
- 关键词:栀子烘干温度栀子苷西红花苷
- 栀子活性成分栀子苷和西红花苷累积规律研究
- 刘春雷刘燕琴曹敏唐祥友胡开治
- 菌根桑苗在石漠化和消落带地区逆境胁迫下的生态适应性被引量:8
- 2017年
-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AMF)是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真菌,能侵染大多数植物根系与之形成共生的丛枝菌根(AM)。将长势基本一致的接种了AMF(玫瑰红巨孢囊霉Gigaspora rosea)的菌根桑苗以及未接种AMF的桑苗同时移栽到位于我国西南部的石漠化和消落带地区,并连续2年进行追踪调查,探索菌根桑苗对石漠化和消落带地区旱涝逆境胁迫的生态适应性,以及对2类逆境生态的修复重建潜能。调查结果表明:在2类生态环境下,菌根桑苗的菌根侵染率均为未接种AMF桑苗的1.5倍以上;菌根桑苗的最大枝条长度、茎基粗、第5位叶长等农艺性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桑苗,营养生长对菌根的依赖性都>100%;菌根桑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桑苗。上述结果提示:桑苗根系与AMF共生形成的丛枝菌根通过提高桑叶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增强了桑苗对旱、涝胁迫环境的耐受性,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了桑苗的营养生长。菌根桑生物技术的应用,可显著促进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和三峡库区消落带地区的生态修复与生态重建。
- 曹敏余米卢敏蒋圆圆黄先智杨晓红
- 关键词:石漠化消落带
- 一种处理观察蛭类活体的方法
- 本发明为蛭类研究领域,具体为一种处理观察蛭类活体的方法。将蛭放入蛭类形态观察装置中进行暂养观察后进行消毒和清洁,放置于冰上冷处理后,移入到所述蛭类形态观察装置中,低温处理后对蛭进行图像或视频采集。通过对蛭的直观体态进行处...
- 曹敏余米朱吉彬周梦封孝兰张承露曾德军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