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华 作品数:38 被引量:403 H指数:12 供职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张掖市典型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典型绿洲为例,研究绿洲农田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全球变化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为区域农业资源管理决策与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MOD17A3NPP产品、气象数据及甘州区农业统计等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研究。[结果]甘州区不同农田类型净初级生产力(NPP)均值最小值均出现在2001年,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甘州区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年均值变化范围为109.3~420.5g/(m^2·a),其分布特征与农田类型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同一农田类型,高海拔区农田生产力小于海拔较低区,即农田生产力的大小是由农田类型及海拔高度共同决定的。NPP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农田生产力增加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0.9%,主要是旱地和高海拔地区的水浇地。海拔1 800m以上的旱地和水浇地年降水量的增加趋势远大于平均气温,其NPP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结论]近10a来甘州区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整个旱地和水浇地年均NPP呈增加趋势,水田年均NPP呈下降趋势。 师银芳 赵军 李传华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 NPP 近16年祁连山植被NPP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0 2022年 为探究祁连山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本文基于MOD17A3HGF、气温与降水栅格数据集,计算了2000—2015年祁连山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并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了NPP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6年祁连山NPP均值分布整体上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与水热分布的趋势一致,湟水流域河谷地带水热条件较好,多年NPP均值可达600 gC·m^(-2)·a^(-1)以上,中西部地区以荒漠、裸岩和冰川为主,自然环境恶劣,多年NPP均值接近于0;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NPP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增加幅度达13.2%;显著增加和极显著增加的区域达23%和20%,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冷龙岭等地;显著减少和极显著减少的区域不到1%;NPP与气温和降水均以正相关为主,与气温呈正相关分布的高值区面积较大,这与祁连山整体海拔较高,低温寒冷是其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有关。 兰云飞 李传华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分区 被引量:14 2016年 为提高干旱内陆地区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以典型干旱内陆河流域石羊河为例,将GIS技术和土地利用优化空间配置模型应用到该流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新方法,并借助1986年、2000年和2014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自然发展情景3种模式下203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了优化配置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态安全情景下2030年耕地面积减少314.41 km^2(5.32%),但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1 424.17 km^2(33.85%)和1 485.13 km^2(12.05%),同时未利用地也有较大幅度减少;而耕地保护情景则以土地开发和整治及宅基地还耕为主要目标,使得耕地到2030年增加5.85%(386.53 km^2),林地和草地分别增加7.61%(229.38 km^2)和0.77%(84.58 km^2),而未利用地则减少3.91%(789.92 km^2);自然发展情景下其耕地、林地和草地到2030年均有减少,建设用地则有较大幅度增长。通过对3种综合考虑石羊河流域社会经济、生态及耕地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研究结果认为耕地保护情景更为合理,既能保持耕地面积不减少,又能兼顾考虑生态恢复和城镇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而其它2种可为耕地保护情景进行补充和局部修正。 魏伟 石培基 周俊菊 颉斌斌 李传华 雷莉关键词:土地利用 GIS 石羊河流域 基于变异系数的植被NPP人为影响定量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40 2016年 人类活动是NPP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定量计算NPP人为影响值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提出基于变异系数法的NPP人为影响模型,对其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计算流程等进行了阐述,并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该流域NPP人为影响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该模型基于一种间接计算的思想回避了人为作用的复杂过程,模型理论科学,以变异系数为参数,所需参数少,技术可行,计算结果为NPP值,易于定量评价。(2)2000—2010年期间,石羊河流域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广泛而严重,年均影响值大于40g C m^(-2)a^(-1)的面积占96.21%,影响程度严重以上占26.94%。NPP人为正负影响均较大,正影响年均为1.63×106g C m^(-2)a^(-1),负影响年均为1.21×106g C m^(-2)a^(-1),年均净增加4.20×105g C m^(-2)a^(-1);正向平均影响强度为136.84 g C m^(-2)a^(-1),负向平均影响强度为100.32 g C m^(-2)a^(-1),全流域表现为正影响。(3)凉州区是人为影响最为剧烈的地区,表现为强烈正影响;其次是天祝县,为强烈负影响;接下来是民勤县,表现为正影响;其它县区依次是永昌、古浪、肃南和金昌。(4)2000—2010期间,NPP人为影响值变化较大,人为活动减弱面积占53.90%,增加占46.10%;影响值正向减弱8.12×105g C m^(-2)a^(-1),负向减弱8.07×105g C m^(-2)a^(-1),正向增强8.02×105g C m^(-2)a^(-1),负向增强3.94×105g C m^(-2)a^(-1),人为活动影响净减少4.25×105g C m^(-2)a^(-1),人为作用总体呈减弱趋势。 李传华 赵军 师银芳 胡秀芳关键词:净第一性生产力 石羊河流域 一种数字测图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字测图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分别启动全站仪、智能手机和接收装置;(2)智能手机搜索全站仪的蓝牙通讯设备,并与全站仪建立连接,设置通讯参数;(3)在全站仪上设置坐标,并进行现场测绘,得到描述地形的... 李传华 赵军 张长城石羊河流域草地覆盖与其生态服务功能变化 被引量:12 2019年 草地生态系统容易受到环境变化影响,研究草地覆盖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变化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和InVEST模型,定量估算了2000年以来草地覆盖变化以及产水量、土壤保持、固碳等服务功能,并探讨了草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石羊河流域草地覆盖面积明显减小;草地产水量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土壤保持与固碳服务呈减少趋势;除草地覆盖与流域中游产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P> 0.05),与下游土壤保持呈显著(P<0.001)负相关关系外,与其余不同尺度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均呈显著(P<0.001)正相关关系;石羊河流域上游草地植被显著减小,引起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下降;改善上游的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对于提高全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高超 赵军 李传华 魏伟 王建邦 康重阳关键词:产水量 土壤保持 石羊河流域 新工科背景下“二元-多维-交互”的GIS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5 2022年 以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提出构建“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二元-多维-交互”的GIS创新人才培育新模式,从培养目标、育人理念、课程体系、课堂体系、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创新能力等方面,探讨了GIS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具体措施和路径,通过建设适应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与教学科研交互融合的新课程体系,搭建适应学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与课堂课外交互融通的新课堂体系,深入推进应用“五位一体”的新教学模式,实现要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重构GIS人才培育教学体系。 潘竟虎 李传华 张彦丽 魏伟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 ≥0°C积温计算的不确定性 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1961-2010年全国723个气象台站的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数据,分别计算≥0℃的积温,采用差值法得到积温偏差,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与月积温偏差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不同起始数据获取的年积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明显的时空差异,主要表现出集聚性、一致性和异质性等空间分布特征.年积温不确定性与纬经度、海拔密切相关,且纬度与海拔的影响高于经度,秦岭-淮河及横断山脉一线为年积温偏差10℃·d的分界线.月积温不确定性随月份的增大呈U型分布,11月最大、7月最小;年积温偏差贡献率范围存在明显差异,12月最大,5月最小. 师银芳 赵军 李传华 杜怀玉关键词:积温 不确定性 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 基于GPRS的数字测图模式研究 2013年 文中提出基于GPRS的数字测图模式以实现远程数据通讯的思路。介绍了全站仪坐标数据到手机接收,测量草图的绘制与远程发送,主机对数据的接收,以及地形图绘制等完整的数字测图的流程。系统特点为:(1)实时成图,及时修改;(2)操作简单,符合测量者的测量习惯;(3)草图绘制依据遥感影像,不易出错;(4)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了外业人员的工作强度;(5)成本较低,用户几乎不需要另外投资设备。 李传华 赵军 张长城 陆林涛关键词:GPRS 智能手机 蓝牙传输 2001-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67 2019年 基于MODIS-NDVI和气温、降水数据,使用基于变异系数的人为影响模型定量计算了2001-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辅以趋势分析、Hurst指数等方法探讨了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演变趋势。研究发现:①2001-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由南向北空间分异愈发明显,年均值为-0.0102,植被覆盖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轻微减少,负影响面积占51.59%,略大于正影响面积。②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年际变化特征明显,整体呈负影响波动减少趋势,降速为0.5%/10a,其中正影响、负影响均呈增大趋势,正影响增速(0.3%/10a)远大于负影响(0.02%/10a)。③2001-2015年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正影响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负影响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东北部植被覆盖在人为影响下不断改善,西南部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程度不断增大。④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主要呈负影响减少和正影响增大趋势,面积占比分别为28.14%和25.21%,生态环境趋于改善。⑤Hurst指数分析表明,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未来演变趋势的反向特征强于正向特征,主要呈人为负影响先减少后增大趋势,面积占比15.59%。 王建邦 赵军 李传华 朱钰 康重阳 高超关键词:植被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