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军 作品数:58 被引量:251 H指数:9 供职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 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电子电信 文化科学 经济管理 更多>>
椎间孔镜结合可视化环锯关节突成形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结合可视化环锯关节突成形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LDH)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骨科采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手术治疗43例H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行椎间孔镜结合可视化环锯关节突成形术(治疗组),24例采用经典脊柱椎间孔镜(TESSYS)技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关节突成形时神经刺激征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体间夹角、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在术中关节突成形时,治疗组神经刺激征和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病变节段椎体间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思(P>0.05)。两组术后3 d、3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组间术后相同时间点VAS和ODI评分、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孔镜结合可视化环锯关节突成形术与经典TESSYS技术治疗HLDH安全可靠,疗效相当。但椎间孔镜结合可视化环锯关节突成形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射线暴露,对神经干扰小,可减轻患者术中疼痛不适,值得推广应用。 王烨锋 邹天明 成亮 沈军 蔡小强下颈椎椎弓根三维CT测量及个体化置钉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2005年 目的探讨三维CT测量下颈椎椎弓根并利用其测量数据辅助行下颈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判断其准确性.方法成人颈椎标本6例行三维CT扫描重建,在三维图像上定出椎弓根的轴线,并画出沿皮质骨内外、上下侧缘与轴线的平行线在侧块上的投影,此投影区域即为置钉的进钉点范围.测量此区域与上位颈椎下关节突下缘和侧块外缘的距离,以及测量椎弓根轴线在横断面上与正中线的夹角及矢状面与终板的夹角.利用上述测量数据在标本C3~C7椎弓根进行置钉.将置钉后的标本再进行常规CT扫描,判断置钉的准确性.结果利用上述方法,57个椎弓根行置钉术,86%(49个)完全在椎弓根内,14%(8个)穿孔.其中6个穿破横突孔,2例向椎弓根上外侧穿出.置钉准确性高于以往实验研究的结果.结论利用三维CT测量的数据辅助行下颈椎椎弓根置钉是安全的,其准确性高于传统方法,但仍有一定的穿孔率,说明术中探针的手感仍非常重要. 沈军 李力 王东来 秦明明 杨惠林 黄士中 许建铭关键词:三维CT测量 颈椎椎弓根 个体化置钉 三维CT扫描 常规CT扫描 横突孔 微型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比较后踝大块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后踝大块骨折患者150例,采用奇偶数法进行分组,其中75例进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另外75例实施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以及健康状态,统计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在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上,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踝关节背伸、踝关节跖屈、足部内翻以及足部外翻活动度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AOFAS评分与KPS评分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IL-6、IL-8以及CRP水平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术用于后踝大块骨折的手术效果理想,对于临床指标与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可有效提升踝关节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范军界 虞宵 吕峰 吴卫东 沈军 孙立关键词:空心钉内固定术 关节功能 微创技术与传统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5 2016年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微创技术(MIPO)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3-2014—09诊治的85例肱骨近端骨折.40例采用手法复位MIPO技术锁定钢板内固定(微创组),45例经传统胸三角肌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传统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和EQ-5D健康指数。结果85例获得平均22.6(12~48)个月随访。微创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术后1周、3个月VAS评分和EQ-5D健康指数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2组住院时间及术后1年的Constant—Murley评分、VAS评分和EQ-5D健康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97,P=0.221)。结论手法复位后经三角肌入路MIP0技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早期缓解肩关节疼痛、功能恢复及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临床效果良好。 黄安全 沈军 缪烨 王烨锋 徐人杰 成亮 蔡小强 邹天明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 微创 内固定 锁定钢板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06年11月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5例,共31个椎体,手术经两侧椎弓根或椎... 李朝顶 杨惠林 王根林 沈军关键词: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颈椎后路手术中的一体化钢板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颈椎后路手术中的一体化钢板,包括钢板本体和翼片,都采用医用钛材料制成,钢板本体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成型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两翼片在钢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上,一端分别成型在钢板本体的两侧壁面上,... 沈军 王东来 邹天明 张文文献传递 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预防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下肢不等长的预防策略。方法: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7例有相对完整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术前骨盆平片评估健侧股骨头中心点到经大转子水平线的距离,术中以健侧为参考决定假体股骨头中点到大转子水平线的位置以恢复下肢长度。术后测量双下肢髂前上棘至内踝尖距离,骨盆平片中两侧小转子到坐骨结节水平线距离的差值。结果:THA术后双下肢等长33例(57.9%),不等长均为延长,延长0~10mm为20例(35.1%)。10~20mm4例(7.0%)。结论:以对侧股骨头中心点到经大转子水平线的距离为参考,术中决定假体股骨头中心的位置可简单有效地预防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问题。 喻兆恒 邹天明 陈广祥 王东来 黄士中 沈军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 双下肢不等长 下肢骨关节手术深静脉血栓16例形成要素和预防 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分析16例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形成的全身因素、手术方法和进一步治疗措施。方法:2001年3月 ̄2004年12月对481例患者下肢手术(包括髋、膝关节置换,股骨髓内钉固定)围手术期DVT高危患者63例作筛选并预防,术后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结果: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6例,临床(有症状)发生率仅为3.3%,治疗后有并发症2例。结论:对下肢骨关节手术围手术期有DVT形成要素高危患者作筛选并早作预防,术中术后积极应对有利于减少DVT发生。 喻兆恒 黄士中 王东来 邹天明 陈广祥 沈军关键词:深静脉血栓 围手术期 改良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比较改良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Gibson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20髋)行改良外侧小切口THR(A组),19例(22髋)行标准后外侧Gibson入路THR(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X线片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以及术后6周,3、12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A、B两组切口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失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有2例发生后脱位,而A组无脱位发生,两组均有2例发生跛行。Harris和VAS评分术前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术后均较各自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周Harris与VAS评分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两组Har-ris和VAS评分均进一步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侧小切口THR在术后6周较后外侧入路THR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和疼痛更轻,这种显著差异对于老年患者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和卧床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沈军 邹天明 王东来 陈广祥 杨惠林 李力 蔡小强 韦敏祥 成亮 黄士中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 小切口 后外侧 疗效对比 改良Gibson切口人工髋关节翻修术46例(48髋)随访分析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评价改良Gibson切口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84年1月-2006年6月首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脱位、松动等原因产生疼痛和功能障碍行全髋关节翻修术者(revision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RTHR),其中有完整资料并经至少2年以上随访的46例48髋进行分析。男14例,女32例,年龄39~76岁。初次行股骨头置换术9髋,其中骨水泥型2髋,生物型7髋;全髋关节置换(THR)39髋,其中骨水泥型29髋,生物型10髋。采用改良Gibson切口进行全髋翻修术。[结果]46例48髋术后通过门诊或登门随访,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1.9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1.8分,对手术满意度的评价:非常满意16例,满意28例,不满意2例。[结论]采用改良Gibson切口行全髋翻修术,根据不同分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李力 沈军 邹天明 王东来 陈广祥 黄士中关键词:髋关节 翻修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