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俊峰

作品数:67 被引量:439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8篇水稻
  • 17篇氮肥
  • 14篇栽培
  • 11篇氮肥利用
  • 10篇利用率
  • 10篇利用效率
  • 9篇双季稻
  • 9篇季稻
  • 8篇高产
  • 7篇氮肥利用率
  • 6篇栽培技术
  • 6篇抗倒
  • 5篇氮肥利用效率
  • 5篇三控施肥技术
  • 5篇施肥
  • 5篇施肥技术
  • 5篇水稻产量
  • 5篇肥料
  • 4篇氮肥运筹
  • 4篇氮素

机构

  • 65篇广东省农业科...
  • 11篇华中农业大学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海南省农业技...
  • 1篇广州市金稻农...
  • 1篇湛江市农业科...

作者

  • 67篇潘俊峰
  • 55篇钟旭华
  • 47篇梁开明
  • 42篇黄农荣
  • 40篇刘彦卓
  • 37篇傅友强
  • 19篇彭碧琳
  • 18篇田卡
  • 6篇崔克辉
  • 5篇陈荣彬
  • 3篇黄见良
  • 2篇李国辉
  • 2篇聂立孝
  • 2篇徐世宏
  • 2篇孔清霓
  • 2篇彭少兵
  • 2篇李晓娟
  • 1篇魏冬
  • 1篇何庭蕙
  • 1篇王强

传媒

  • 19篇中国稻米
  • 10篇广东农业科学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 4篇全国第十五届...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作物杂志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农学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1篇2025
  • 7篇2024
  • 8篇2023
  • 5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9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1篇2013
  • 2篇2010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影响水稻基部节间长度的植株群体指标
基部节间长度对水稻抗倒性有重要影响.为筛选出对基部节间伸长起关键作用的群体指标,本研究以常规稻银晶软占为供试材料,设置田间裂区试验,以施氮量为主区,栽插密度为副区,研究不同施氮水平(早季0、75、150 kg N ha-...
梁开明彭碧琳钟旭华田卡黄农荣潘俊峰刘彦卓
关键词:施氮栽插密度节间长度抗倒性
减氮条件下高产水稻品种的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特征被引量:15
2019年
为探索通过品种改良实现在减少施氮的条件下维持水稻高产的可行性,明确减氮高产品种特征,本研究于2015-2016年在较当地高产高效栽培减氮三分之一(施氮量120 kg·hm-2)的条件下,以粤晶丝苗2号为对照,分析了晶两优华占、盛泰优722、丰田优553、五优308、粤晶丝苗2号、4HD005、川优丝苗、恒丰优7011、国优9113、云氮4号、9311A/R672、荃香优6号、华润2号、五山丝苗、天优华占、深优513、两优336、春两优油占、盛泰优018、聚两优751共20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分蘖动态、物质生产、源库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结果表明,参试水稻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P<0.01),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为4.99~7.18 t·hm-2和6.22~7.73 t·hm-2;产量较对照高10%以上的品种为2015年的晶两优华占、盛泰优722、丰田优553、五优308、恒丰优7011、国优9113、9311A/R672和荃香优6号,以及2016年的晶两优华占、盛泰优722、丰田优553、天优华占、深优513和聚两优751,其中晶两优华占(两年)、国优9113、荃香优6号、深优513和聚两优751的产量均超过7.00 t·hm-2,且较对照高20%以上,表明通过品种改良实现减氮高产是可行的。在减氮条件下,水稻产量与总生物量、库容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产量构成因子、单位面积茎蘖数、不同阶段物质积累量及叶源大小均无显著相关性。减氮条件下,高产水稻品种的总吸氮量不高,但其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高,表明生物量大、库容量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是减氮高产水稻品种的重要特征。本研究结果为减氮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胡香玉钟旭华彭碧琳黄农荣潘俊峰梁开明刘彦卓傅友强
关键词:水稻生物量库容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及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7
2015年
以常规稻合丰占为材料,开展田间裂区试验,主因素设稻草不还田和全部稻草还田2种处理,副因素设冬闲和冬种绿肥并全部还田2种处理,研究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及其互作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和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平均增产4.8%,主要原因是稻草还田促进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每穗粒数,但稻草还田极显著增加稻田CH4排放量,平均增幅为41.8%;冬种紫云英绿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平均增产3.6%,同时稻田CH4排放量也增加,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无论是对水稻产量还是稻田CH4排放,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处理之间的互作效应均不显著,表明二者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CH4排放的表现,冬种紫云英绿肥可作为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
田卡张丽钟旭华黄农荣张卫建潘俊峰
关键词:稻草还田甲烷排放
氮肥运筹对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与氮肥吸收利用的关系被引量:4
2023年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项氮肥优化管理技术。采用田间试验对三控施肥法(TC)与农民习惯施肥法(FP)处理下的水稻根系形态指标、根系活力、氮素吸收利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等性状进行测定。TC早季和晚季总施氮量分别为150和180kg N/hm^(2),FP分别为180和210kg N/hm^(2)。TC氮肥按照基肥40%、保蘖肥20%、穗肥30%、粒肥10%施用,FP氮肥按照基肥30%、回青肥20%、分蘖肥30%、长粗肥(移栽后18~20d施入)20%的比例施用。结果表明,2019和2020年TC氮素吸收利用率分别比FP提高25.9和15.2个百分点,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89.6%和74.4%,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0.8%和38.3%;TC处理的水稻孕穗期根长、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均显著高于FP,孕穗期的根系活力2年分别比FP高41.6%和13.6%。2019年TC处理的水稻分蘖期根冠比显著高于FP。相关性分析显示,氮素吸收利用率与孕穗期根系活力呈显著正相关,氮素农学利用率与孕穗期根长、根干重呈显著正相关,氮肥偏生产力与孕穗期根系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促进水稻生育中期的根系发育及活力是三控施肥法氮利用效率提高的生理基础。
胡锐胡香玉傅友强叶群欢潘俊峰梁开明李妹娟刘彦卓钟旭华
关键词:水稻氮肥运筹三控施肥技术氮利用效率根系
南方低甲烷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筛选与评价被引量:11
2018年
为综合评价高产和低甲烷(CH4)排放兼具的水稻品种,应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于2013年晚季和2014年早季,以南方稻区50个代表品种为供试材料,在盆栽条件下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品种的CH4排放通量,并对生育期的CH4排放量、稻谷产量及植株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早、晚季供试品种间的CH4排放量和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早季全生育期的CH4排放量在7.37~21.10 g·m-2之间,晚季分蘖期至幼穗分化期的CH4排放量在1.37~13.97 g·m-2之间;早季产量在0.40~0.65kg·m-2之间,晚季在0.59~0.87 kg·m-2之间。根据系统聚类法的分析结果,将供试品种划分成具有不同CH4排放量和产量水平的类型,从中筛选出了适合推广应用的CH4低排高产、中排高产和低排中产品种,如黄华占、五优308、丰华占、特三矮、茉莉占选、广超丝苗、珍桂矮、广恢998和七桂早25等。其中,恢复系广恢998组配品种、黄华占和五优308已在我国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叶面积指数与CH4排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这2个性状可作为高产低CH4排放水稻新品种选育的辅助筛选指标。此外,稻谷产量与CH4排放量无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培育高产与低CH4排放兼具的新品种提供了亲本材料和理论依据。
黄农荣梁开明钟旭华潘俊峰刘彦卓彭碧琳傅友强胡香玉田卡孔清霓
关键词:水稻品种高产植株性状
不同肥料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肥料种类和施肥方式会影响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本文研究了等氮条件下不同肥料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物质转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控释肥(N、P、K含量分别为25%、6%和19%)处理相比,施传统复合肥(N、P、K含量均为15%)和快美复混肥(N、P、K含量分别为24%、7%和19%)的处理,水稻抽穗期叶片SPAD值显著增加,穗部干物质累积量、穗部干物质累积速率和库容量分别增加2.7%~17.1%、1.6%~17.1%和5.4%~11.0%;水稻总吸氮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9.4%~38.2%、26.6%~102.4%、19.3%~76.7%和4.5%~15.1%。在本试验条件下,快美复混肥是提高华南双季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的优势肥源。
傅友强钟旭华梁开明潘俊峰刘彦卓胡香玉彭碧琳陈荣彬胡锐黄农荣
关键词:水稻肥料氮肥利用效率
一种耐水淹直播稻种包衣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水淹直播稻种包衣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以稻种为核芯,从里到外分别为增氧萌发层、养分供应层、抗旱保水层和杀菌抑草层等,四个工序依层包衣即得包衣稻种。具体地,按重量份计,每50~70份稻种,制作包衣所需原料为...
傅友强钟旭华梁开明黄农荣潘俊峰刘彦卓胡香玉胡锐李妹娟叶群欢
还田稻草的钾素利用及其增产效应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为研究还田稻草的增产效应及稻草还田后水稻对钾素吸收利用情况,笔者以杂交稻粤杂889和常规稻合丰占为材料,开展了盆栽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可以替代50%的化学钾肥,"稻草全量还田+化学钾肥减半"处理比全量施用化学钾肥增产6.55%,达显著水平,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稻草还田促进了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每穗粒数。
田卡钟旭华黄农荣潘俊峰
关键词:水稻稻草还田钾肥利用率
广东鱼塘种稻研究现状与对策被引量:5
2022年
鱼塘种稻是指利用水产养殖的池塘种植水稻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发展鱼塘种稻,可在稳定鱼塘养殖面积的同时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升粮食安全,并减少养殖尾水污染。2022年早季在广州开展的鱼塘种稻试验取得初步成功。供试水稻品种为粤泰油占、黄广油占、美香占2号、泰丰优208、广红3号、粤香430、粤农丝苗、五山丝苗、南晶香占等9个,养殖品种为大口黑鲈、澳洲淡水龙虾、鲫鱼和黄颡鱼等4个。结果表明,在鱼塘种植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间的产量差异显著,且与稻田种植差异大,以粤香430产量最高,每667 m2达到390.8 kg,比产量最低的泰丰优208增产148.6%。4个养殖品种均表现良好,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其中以澳洲淡水龙虾表现最佳。目前鱼塘种稻还存在成本偏高、技术标准缺乏、基础研究滞后等问题,亟需从浮板研制、稻渔品种搭配、水稻品种筛选、肥料运筹、有害生物防控、配套农机装备等方面加强协作攻关,同时加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通过技术集成,建立鱼塘种稻绿色高产高效综合技术模式,制定技术标准。随着研究深入和技术熟化,鱼塘种稻将为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的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钟旭华刘胜敏胡香玉姜志勇吴郁丽李妹娟胡锐梁洪基王昕钰傅友强梁开明潘俊峰刘彦卓
关键词:粮食安全鱼塘养殖
利用高密度Bin图谱定位水稻叶绿素含量QTL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索水稻叶绿素含量及其对氮肥响应的遗传机理,为氮高效、高光效的水稻品种培育提供新的标记区段。【方法】以珍汕97×明恢63重组自交系RIL(F_(11))113个家系为QTL分析的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施氮量为主区、家系为裂区,设计低氮处理(不施氮肥)和正常氮处理(纯氮130、135 kg/hm2),分别于水稻移栽后30 d测定1.5叶的SPAD值,于抽穗期测定剑叶的SPAD值。利用包含1619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使用IciMapping V3.4软件和完备区间作图法,定位控制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QTL。【结果】在两年、两个氮处理和两个发育时期共检测到15个调控叶片叶绿素含量的QTL,分别分布在第1、2、3、6、7、10、11号染色体上。单一QTL贡献率为1.21%~40.74%。通过物理位置比较,发现其中6个QTL已经被克隆或与前人定位到的叶绿素含量相关位点在同一区间。其中,在第6染色体的8.45~9.12 Mb处定位到1个调控抽穗期剑叶叶绿素的位点,命名为qHDCHL6-1,该位点在两年和两个氮处理下均被检测到,贡献率为1.55%~28.01%。结合功能注释,共筛选到4个与叶绿素代谢密切相关的基因,分别为LOC_Os06g15370(OsNPF3.1)、LOC_Os06g15420(OsAS2)、LOC_Os06g15620(GAST)和LOC_Os06g15590,其中前3个基因已被鉴定克隆。【结论】共检测到15个控制水稻移栽后30 d和抽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QTL,鉴定了1个稳定表达的QTL位点qHDCHL6-1,在该区间筛选到4个候选基因。
潘俊峰崔克辉刘彦卓王昕钰严博宇梁开明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叶绿素含量QTL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