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海龙

作品数:90 被引量:367H指数:10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消融
  • 21篇动脉
  • 21篇房颤
  • 18篇心房
  • 15篇导管
  • 15篇心房颤动
  • 15篇射频消融
  • 14篇冠状
  • 14篇冠状动脉
  • 13篇导管消融
  • 13篇射频
  • 11篇心脏
  • 10篇心肌
  • 9篇室性
  • 9篇标测
  • 8篇介入
  • 8篇复发
  • 6篇心动过速
  • 5篇电生理
  • 5篇再狭窄

机构

  • 77篇郑州大学第一...
  • 19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郑州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濮阳市油田总...
  • 1篇郑州市第六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0篇陶海龙
  • 41篇李凌
  • 24篇白中乐
  • 21篇董建增
  • 18篇孟哲
  • 17篇龙德勇
  • 14篇马长生
  • 12篇赵荫涛
  • 10篇刘兴鹏
  • 9篇喻荣辉
  • 9篇朱揆
  • 9篇赵江涛
  • 8篇张金盈
  • 8篇汤日波
  • 8篇秦奋
  • 7篇黄振文
  • 6篇张力
  • 6篇陈晓杰
  • 6篇史力生
  • 6篇韩战营

传媒

  • 17篇中国实用医刊
  • 11篇郑州大学学报...
  • 7篇医药论坛杂志
  • 5篇中国介入心脏...
  • 5篇河南医学研究
  • 5篇中国心脏起搏...
  • 5篇中国循证心血...
  • 4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国药理学通...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康复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心脏杂志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7篇2017
  • 7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脑钠肽对房颤消融术效果的预测价值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前脑钠肽(pro-BNP)对房颤消融术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219例行电生理检查和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其远期复发情况分为消融成功组和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内pro-BNP水平。结果随访12个月后发现,219例患者复发率为35.2%,消融成功组患者pro-BNP水平呈现出降低趋势,而复发组患者pro-BNP水平呈现出升高趋势,消融成功组与复发组患者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ro-BNP水平的降低可作为房颤消融术远期治疗成功的标志。
白中乐陶海龙孟哲秦奋李凌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复发的关系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影响。方法210例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联合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3个月,其中服用普罗帕酮29例、胺碘酮113例、索他洛尔3例,未服用药物65例,因索他洛尔组病例数少仅对前三组进行分析。早期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内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晚期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后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结果三组平均年龄具有显著差异,余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内共88例(41.9%)出现早期复发,普罗帕酮、胺碘酮、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三组早期复发率分别为41.4%,32.7%,55.4%,具有显著差异(P=0.013)。Logistic分析显示胺碘酮与早期复发独立相关(比数比=0.37,95%可信区间0.19~0.72,P=0.003)。随访180±75(91~374)天,66例(31.4%)晚期复发,三组晚期复发率分别为34.5%,28.3%,32.3%,无显著差异(P=0.752)。Logistic分析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978)。服索他洛尔3例均出现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结论术后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胺碘酮可显著降低房颤导管消融的早期复发,但对晚期复发无影响。
汤日波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喻荣辉康俊萍史力生田颖郑斌何华陶海龙刘小慧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抗心律失常药物
老年冠心病并骨质疏松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老年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9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骨密度(BMD)平均T值分为三组:骨质疏松组(A组)29例,骨量减少组(B组)37例及骨量正常组(c组)32例。另选取健康对照组(D组)25例,分别比较各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体质量指数(BMI)、Hcy、血钙、血磷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A组和B组Hcy水平明显高于C组和D组,且A组高于B组,C组高于D组(P〈0.05);血浆Hcy水平与BMD呈负相关(r=-0.581,P〈0.05);BMI与骨质疏松是影响Hcy的重要因素(回归系数bl=-0.68,b2=3.459,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血浆Hcy升高可能与其BMD减低有关,Hcy水平可能为老年冠心病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上官佳红李凌陶海龙赵荫涛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冠心病骨质疏松老年骨密度
妊娠期右心耳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效果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妊娠期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和冷盐水灌注导管零射线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妊娠期和非妊娠期局灶性房速女性患者55例,因例数过少排除2例非妊娠期的右心耳房速和4例妊娠期的非右心耳房速患者后,其余49例中,妊娠期右心耳房速组患者6例(12%),其中4例(4/6)为轻重程度不同的心动过速心肌病;非妊娠期且非右心耳起源的房速患者43例(88%)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在三维系统指导下明确局灶性房速并标出最早激动部位,妊娠期右心耳房速患者行冷盐水灌注导管的零射线射频消融,对照组患者则均在非零射线下手术。术后3、6、12个月和以后每年在门诊进行评估,检查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并记录房速有无复发、有无手术并发症。妊娠期患者术后6个月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检查(N末端B型脑钠肽原),并记录分娩情况。分析妊娠期右心耳房速的电生理特点,比较2组患者射频消融的疗效。结果:妊娠期右心耳房速组患者年龄[(30.7±6.2)岁比(57.2±11.7)岁]、左心室射血分数[(46.0±12.8)%比(60.1±5.9)%]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比例(0比58%)低于对照组,持续性发作(6/6比7%)、胸闷和心慌症状(6/6比49%)、左心室射血分数≤50%(4/6比9%)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 P均<0.05),2组患者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7±11.1)次/min比(153.7±15.2)次/min, P>0.05]。妊娠期右心耳房速患者有独特的体表心电图特征,P波在Ⅱ、Ⅲ、aVF导联均为直立波,Ⅰ导联P波为等电位线(1例,1/6)或直立波(5例,5/6),aVL导联P波均为等电位线(1例,1/6)或直立波(5例,5/6),V 1导联P波为宽深的全负向波(5例,5/6)或正负双向波(1例,5/6),V 2~V 6的P波均渐转变为直立;心动周期为(361.7
王喆陈英伟江耀辉孙莉萍陈晓杰陶海龙董建增
关键词:心动过速右心耳电生理学射频消融
瑞舒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对绝经期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分别对绝经期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血脂、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17例绝经期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每晚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B组每晚给予氟伐他汀缓释片80mg,共随访40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脂、骨密度。结果两组患者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5),A组各项血脂变化幅度较B组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骨密度值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对绝经期冠心病伴骨质疏松患者均有良好的调脂作用,瑞舒伐他汀的效果优于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均可提高绝经期冠心病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值。
王亚李凌陶海龙赵荫涛白中乐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冠心病骨密度
案例教学在心内科电生理专业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022年
目的:进行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探索,探究其在心内科电生理专业临床教学中的有效性及重要性。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轮转的研究生和规培生共120名,随机均分入案例教学组和授课教学组,案例教学组采用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法,授课教学组采用基于授课学习的传统教学法。分别比较2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综合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满意度。结果:案例教学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综合能力、教学满意度均高于授课教学组(P<0.05)。结论: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法提升了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提高了教学满意度,在临床教学中具有推广价值。
刘佳静朱揆赵江涛陶海龙
关键词:教学改革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最佳时机选择与预后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介入治疗最佳时机。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6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NSTEMI患者258例,均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根据介入时机不同分为早期PCI组(发病24 h内)136例和非早期PCI组(发病24 h后)122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再发心脏事件情况、TIMI分级、左室功能及心功能Killip分级情况。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再发心脏事件的患者中,早期PCI组血糖控制稳定的比例较低,血压控制稳定的比例较高。两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PCI组血流分级较高。PCI术后6个月,早期PCI组左室舒张末径(LVDd)小于非早期PC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非早期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早期PCI组心功能Killip分级优于非早期PCI组(P<0.05)。结论对于NSTEMI患者,早期PCI有利于恢复左室功能,但应根据患者血压及血糖控制情况具体选择手术时机。
白中乐陶海龙邢军辉李凌
关键词: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介入时机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血脂与心脏X-综合征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血脂与心脏x-综合征(CSX)的相关性。方法因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心电图运动试验或心肌负荷灌注显像确诊为CSX的患者为A组(/1,=50),健康无症状者为B组(n=50),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两组血清H—FABP尿酸(UA)、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水平。结果A组H—FABP、UA水平、T—CHO、LDL—C、TG水平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3.4±0.8)VS(2.7±0.8)ng/ml,(391±11)VS(377±11)umol/L,(4.9±0.9)VS(4.54-0.8)mmol/L,(3.2±0.8)VS(2.5±0.7)mmol/L,(1.5±0.8)VS(1.2±0.5)mm01/L.P均〈0.05]。HDL—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FABP的OR值为2.762,95%CI(1.302,5.860);UA的OR值为1.100,95%CI(1.046,1.158);LDL—C的OR值为2.967,95%CI(1.437.6.126)。结论H—FABP、LDL—C及尿酸与CSX具有相关性.且为CSX的独立危险因素。
周斐李凌陶海龙赵荫涛
关键词: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动脉粥样硬化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冠脉支架植入后于复查冠脉造影且临床资料完善的158例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造影结果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17例)与无再狭窄组(14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再狭窄组患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支架直径、血清尿酸、血清总胆红素、术后残余狭窄度、服药依从性等方面与无狭窄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有效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对降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白中乐邢军辉陶海龙李凌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再狭窄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三维电解剖标测和导管消融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室早)的三维电解剖特征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选择1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RVOT室早患者,药物及心室程序刺激诱发室早频繁发作后,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解剖重建右室流出道,进行室早的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靶点后采用4mm冷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分析、总结RVOT室早局灶起源的解剖分布特点、电生理特征及消融即刻效果,观察消融后远期成功率。结果:RV-OT的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显示,室早的解剖分布主要位于RVOT间隔面(66.7%),少数起源于肺动脉瓣上(16.7%),其靶点电生理记录在窦性心律和室早时具有不同特征。平均放电(2.3±0.5)次可完全终止室早发作。远期随访复发率较低(16.7%)。结论:室早多起源于RVOT间隔部位,也可起源于肺动脉瓣上;即刻消融成功率高。
陶海龙龙德勇张金盈张力王小芳李晨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电解剖标测导管消融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