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兰
- 作品数:46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论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对王安石散文的渗透被引量:3
- 2004年
-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维表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道德与政治的整合性 ;二是人治主义的内涵。王安石的散文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政治性目的和社会伦理规范是政治运作的基础 ,体现了政治思维的道德与政治整合性特点 ;主张施仁政、强调皇权政治和为政在人 ,其政治思维的人治主义内核得以鲜明地体现。于此 。
- 李小兰李伟
- 陆九渊礼乐思想探析
- 2004年
- 南宋礼乐有述仁义、宣德化的思想,其复古周乐的意识与强烈的复古思想倾向成为社会主流,陆象山的礼乐思想继承孔孟礼乐仁义德化系统,其"易简"与"本心"学术观点是从荀子礼乐论述中演绎而来。
- 李小兰
- 关键词:陆九渊礼乐思想南宋审美取向儒家思想
- 文学与批评:“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以几部经典作品为例被引量:2
- 2008年
-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批评那种“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的倾向。显然,在“励德树声”方面师圣而不在“建言修辞”方面宗经是过于看重五经的“说什么”而过于看轻五经的“怎么说”,是完全忽略“五经之含文也”。刘勰所批评的这种倾向,在我们今天的文学评论中依然存在:读者或者评论家所关注的中心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说什么”(言说方式),人们通常都认为是“说什么”决定了作品的成与败,决定了作品生命力的长与短,至于“怎么说”(言说内容)则是无关宏旨的。
- 李建中李小兰
- 关键词:言说方式文心雕龙宗经五经
- 《牡丹亭》在舞台上的流转被引量:3
- 2005年
- 川流不息,逝者如斯。历经400年时光的冲洗,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宏伟的规模,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绚丽的文采,优美的旋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古至今,始终在戏曲舞台上保持不灭的光辉。在晚明政治腐朽黑暗,思想僵化守旧的背景下,《牡丹亭》横空出世。主人公杜丽娘的出生入死,一片至情;柳梦梅的以梦为真,一腔挚爱,那种生死不渝的爱情追求和至情至美的人性张扬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桎梏中横世独出,赋予作品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深深激荡古今中外数以万计观众的心田。本文对这部世界名剧在舞台上的流传作一个梳理,实际上是以文字的形式描绘《牡丹亭》400年来动人心魄的浪漫之旅。
- 李小兰
- 关键词:《牡丹亭》演员昆曲昆剧戏曲汤显祖
- 《文心雕龙》批评文体三品被引量:4
- 2007年
- 本文借用《诗品》的三种品目,对《文心雕龙》批评文体进行品鉴,分析其多姿风貌。就其体制而言,恢宏的篇制、完整的结构、周密的体系和严谨的逻辑,笼罩群言,吐纳万象,使《文心雕龙》展现出雄浑的风格;就其体貌而言,雅文化审美趣味的骈文和高雅规范的四言赞体相结合的书写、论文与美文结合的文论艺术、“文心”的情感意象等使《文心雕龙》生发出典雅的格调与韵味;就其语体而言,精工的对偶、华美的词藻、和谐的声律和诗画的意境,令《文心雕龙》显现出绮丽的风貌。体制之雄浑、体貌之典雅、语体之绮丽交相融合,共同铸成了《文心雕龙》多姿多彩、美仑美奂的艺术风貌。
- 李小兰曾琪
- 关键词:《文心雕龙》批评文体雄浑绮丽
- 剧唱海盐腔艺术特征初探
- 2008年
- 海盐腔是文人濡染南戏的结果,是由南戏向文人传奇的重要转换。它在南戏浓厚的民间搬演基础上,增加了教化色彩,寄托了文人的功名和风流梦想;演唱上接受了北曲"以字声行腔"的方式,唱腔"婉媚",但不入弦索,独立保持了鼓板伴奏的艺术体式。
- 黄振林李小兰
- 关键词:海盐腔文人传奇鼓板
- 论现代风俗喜剧的构剧特色和美学风范
- 2005年
- 传统伦理观念崩溃过程中的道德危机,是中国现代风俗喜剧取材的最大特色;而人物藏匿与暴露技巧的使用,是喜剧布局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剧作家审美态度的分析,梳理了风俗喜剧从上流社会向下层社会转移的视角流变。
- 黄振林李小兰
- 关键词:风俗喜剧道德生活表现手法
- 因何而“唱”?——海盐腔腔调源流和演唱方式新探
- 2008年
- 本文以中华民族极富特色的唱论为依据,从乐府清唱、词唱、曲唱、剧唱等角度对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的相关史料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以期对几成绝唱的海盐腔的行腔方式作科学定位,厘定关于海盐腔研究中存在的种种疑惑。
- 黄振林李小兰
- 关键词:海盐腔鼓板
- 论批评意识与批评文体
- 2009年
- 中国文论史上,批评意识历经三个发展阶段:泛文学意识阶段、纯文学意识阶段和独立的批评意识阶段。文论家在不同阶段批评意识的统照和主宰下,依据一定的理论,运用一定的方法选择文体来评判和观照文学现象,从而造成了文论史上批评文体多姿而繁复的体貌。
- 李小兰
- 关键词:批评文体文论史
- 刘永济《屈赋通笺》研究方法探讨
- 2010年
- 刘永济《屈赋通笺》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视野,使用逻辑推论与诗性体悟并重的研究方式,同时在考据的基础上集解析、训诂与评论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小学功底、缜密的思辨力与独特的判断力。
- 李小兰黄建荣
- 关键词: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