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
- 作品数:9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屈原与杜甫——关于文化与文学传承的思考
- 2018年
- 本文从杜诗旧注、杜诗本身、杜甫自身讨论了杜甫对屈原的继承。认为在诗歌写作上,杜甫确实曾向屈骚学习,但是这种学习并未超出杜甫向汉魏六朝诸多诗人学习的范围。在人格方面,杜甫却谨慎地对屈原不无保留,未尝予以高度评价。这种将作者与其作品分而论之予以不同对待的思想方法是历史造成的。由此而得出屈原与杜甫之间文化与文学的传承十分复杂,须谨慎予以分析对待的结论。
- 李诚
- 关键词:杜甫旧注传承
- 诗骚异同简论被引量:5
- 1998年
- 《诗》与《骚》在主题的“当代”性上并无二致,而因表现的题材不同,形成“悬隔”———文艺学、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意义的巨大区别。《骚》是《诗》的继承,但它身中活跃着远古血缘血亲社会的依稀影子和精灵。从艺术发生的源流,从审美的角度,从人类文明和意识演化的程序看,则《骚》
- 李诚
- 关键词:《骚》《诗》《离骚》艺术构思
- 古蜀文化与三星堆“神乌扶桑”新证——兼评《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被引量:2
- 2022年
- 学界提及“巴蜀文化”者,多将巴与蜀一以概之,却皆重在“蜀文化”的研究。考察史料,“巴蜀文化”应有更为明确的区分,或以古蜀文化、古巴文化、狭义巴蜀文化、广义巴蜀文化各自为题更为客观。对古蜀文化的研究应着眼于春秋及以上,瞩目于“蜀”,关心古蜀、南亚、黄河流域三者之间的交流,此或是未来古蜀文化研究重点之一。蜀地出土文物与现存文献之间的联系亟待打通,就三星堆而言,其“青铜神树”与《山海经》文献记载之“神乌扶桑”之间或有着亟待解开的隐秘联系。《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就古蜀文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旧材料研用之“新”门径。
- 李诚张以品
- 关键词:古蜀文化巴蜀文化
- 诗骚异同再论被引量:3
- 2001年
- 《诗》、《骚》并称早自西汉。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言 ,《诗》、《骚》当为最早的书面形态的文学作品 ,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但是两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却极为不同。细究个中缘由 ,不能不说《诗》、《骚》两者中潜藏着的宗教祭祀内容的不同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者对中国文学迥然不同的影响 。
- 李诚
-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骚》《诗》缘由宗教祭祀
- 金粉的微粒
- 2017年
- “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我们,文学工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它们——这些无数的细沙,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收集着,融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来锻成自己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长诗。”
- 李诚
- 关键词:微粒文学工作者中篇小说戏谑寻觅
- 跨越“卡夫丁峡谷”后怎么办?——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 1999年
-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中国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以后,不仅在经济上面临“跨越”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在文化建设上也面临同样的难题。“初级阶段”的文化与先进的社会制度并存,决定了这一阶段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种情况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建立有效的反馈反应机制,采取灵活而不失原则性的对策,实行强有力的主流思想教育,在文化上保证“跨越”
- 李诚
-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
- 洪亮吉“尚气说”对张问陶诗风之影响探微
- 2011年
- 乾嘉之际,著名诗人洪亮吉、张问陶竞气于辇毂,其诗作流露出"流利轻巧"、"不矜格调"的共同倾向,深刻影响了当时辇下诗坛的风气。前人片面关注洪氏诗风的变化,认为其深受张诗影响。笔者通过考察认为,张、洪订交后诗风发生的明显变化与他们生存状态的戏剧性改变密切相关,而主导他们诗学交流的恰是洪亮吉本人。一方面,在张问陶诗艺演进的历程中,洪氏不失为一个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另一方面,张氏作为一个有自觉艺术追求的杰出诗人,对这种影响也有一个反省和扬弃的过程。
- 邹鹏李诚
- 关键词:洪亮吉张问陶诗风扬弃
- 论《九歌》的结构及其含蕴
- 1993年
- 《九歌》是公认的组诗,而且是一组内在关系极其密切的组诗,既然如此,其中当有结构规律可寻,这是我们对“九歌”结构产生兴趣的第一个原因。促使我们对《九歌》结构产生兴趣的第二个原因,是目前《九歌》研究的现状。
- 李诚
- 关键词:《九歌》湘夫人《山鬼》东皇太一《九章》
- 1700年“支那”语源研究综述被引量:1
- 2012年
- 世界诸国称中国名号最广者当为"支那"(china),记"支那"名号最早出者为印度古文献《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及《政事论》。汉译佛经音译"Cīna"为"支那",亦有"震旦"、"振旦"、"真丹"、"真旦"、"至那"、"脂那"、"振那"等异译。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学者对"支那"语源问题分歧甚大,计有"秦"、"汉"、"瓷器"、"日南"、"滇"、"羌"、"丝国"、"荆"、"成都"、"齐"、"姬"、"苗语"、"傣语"、"长安"、"晋"等等异说,然综观先秦中外交通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成果,证之蚕桑养殖起源以及早期丝织产业,以文献和考古实物审之,"成都"一说似最为合理。
- 汤洪李诚
- 关键词: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