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莅娜

作品数:16 被引量:103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电针
  • 7篇细胞
  • 6篇创伤
  • 5篇免疫
  • 5篇创伤大鼠
  • 3篇注射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免疫抑制
  • 3篇孤啡肽
  • 2篇电针刺
  • 2篇电针刺激
  • 2篇电针疗法
  • 2篇应激
  • 2篇针刺
  • 2篇针疗
  • 2篇针疗法
  • 2篇杀伤
  • 2篇杀伤细胞
  • 2篇时效观察

机构

  • 11篇上海医科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1篇华山医院

作者

  • 13篇杜莅娜
  • 13篇曹小定
  • 10篇吴根诚
  • 7篇姜建伟
  • 3篇章宇
  • 3篇程晓东
  • 2篇何球藻
  • 1篇姜建伟
  • 1篇俞莹芳
  • 1篇汪军
  • 1篇王彦青
  • 1篇唐崇仁
  • 1篇孙涛
  • 1篇朱粹青
  • 1篇魏光伟
  • 1篇王宁
  • 1篇陆利民
  • 1篇唐辉毅
  • 1篇蔡定芳

传媒

  • 3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神经科学...
  • 1篇解剖学报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药理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odulation of intrathecal morphine-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 by microinjection of naloxone into periaqueductal gray被引量:4
1998年
目的: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阿片受体和促皮质素(ACTH)在鞘内吗啡影响免疫功能时的作用和变化.方法:用铕标的靶细胞检测大鼠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MTT和结晶紫蓝法分析ConA诱生的脾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β活性和血清TNFα水平,放免法测定血清促皮质素(ACTH)水平.结果:鞘内注射吗啡抑制脾NK细胞活性,ConA诱生的IL2和TNFβ活性,并伴有血清ACTH水平的上升.PAG微量注射纳洛酮部分拮抗吗啡引起的NK细胞活性的抑制,伴ACTH水平恢复.结论:PAG内的阿片受体参与鞘内注射吗啡引起的NK细胞活性的抑制。
章宇杜莅娜吴根诚曹小定
关键词:周围灰质
鞘内注射吗啡抑制大鼠免疫功能时PAG和海马μ^-阿片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吗啡抑制大鼠免疫功能时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和海马 μ 阿片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结果 鞘内注射吗啡可促进大鼠PAG和海马 μ 阿片受体mRNA表达增加。结论 中枢PAG和海马 μ 阿片受体可能参与鞘内注射吗啡引起的免疫功能的抑制 ,但具体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孙涛杜莅娜姜建伟吴根诚曹小定
关键词:原位杂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海马
电针对正常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时效观察被引量:14
1995年
本工作通过每天给于电针刺激正常SD大鼠左侧足三里(ST36)、阑尾穴(Extra33),观察1、3、5、7、9不同天数电针对大鼠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IL-2诱生的变化。结果表明;电针3、5、7天组ConA刺激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明显增强(P<0.05;P<0.001;P<0.05)。1天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9天组回降到针前水平。该组数据经曲线回归分析法处理,R2=0.9901。电针3天组、5天组IL-2诱生的cpm值显著升高(P<0.05)。该工作对于临床针刺治疗选择时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杜莅娜姜建伟曹小定
关键词:电针疗法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
电针对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1
1995年
电针对正常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献报道结论不一。为进一步探明电针对正常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我们建立了自由活动状态下正常大鼠电针的模型,实验观察了电针对正常大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及 IL-2诱生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针能够增强大鼠脾淋巴细胞转化,提高 IL-2诱生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电针能够增强正常大鼠细胞免疫功能。
程晓东杜莅娜姜建伟曹小定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细胞免疫功能电针疗法
脑啡肽对早期反应性胶质增生形态及其神经营养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研究脑啡肽对早期反应性胶质细胞形态、增殖及神经营养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反应性胶质细胞形态,3H-TdR掺入实验检测反应性胶质细胞增殖,以Griess反应测定亚硝酸盐含量表示一氧化氮(NO)量,原位杂交实验检测生长相关蛋白(grow 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m RNA 的表达。结果 脑啡肽能促进损伤边缘的胶质细胞向损伤裸露区伸出宽大扁平的突起,增强反应性胶质细胞3H-TdR的掺入(P<0.05),抑制其NO的生成(P< 0.05);经脑啡肽处理的反应性胶质细胞能增强神经元GAP-43 m RNA 的表达(P<0.05)。结论 脑啡肽增强反应性胶质增生的同时抑制了反应性胶质细胞NO 的生成而增强反应性胶质细胞的神经营养功能。
魏光伟朱粹青唐崇仁杜莅娜曹小定吴根诚
关键词:脑啡肽NO
孤啡肽对创伤应激大鼠海马组织中IL-1βmRNA水平的影响被引量:8
2001年
研究孤啡肽 (orphaninFQ ,OFQ)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 ,采用以单碱基突变模板作为内标的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观察侧脑室注射 (icv)OFQ对创伤应激介导的免疫功能低下大鼠海马IL 1β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鼠经手术创伤后 ,海马组织中IL 1βmRNA水平较正常大鼠有明显升高 (P <0 .0 1) ;icv 1μg(0 .5 5nmol)OFQ对正常大鼠海马组织中IL 1β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 ;icv 1μgOFQ可降低创伤大鼠海马组织中IL 1βmRNA水平 (P <0 .0 5 ) ;创伤大鼠侧脑室内注射 1μg孤啡肽的同时 ,注射 1μg [Phe1Ψ(CH2 NH)Gly2 ] nociceptin(1 13) NH2 ([F/G] NC 1 13,孤啡肽衍生物 ) ,结果海马组织中IL 1βmRNA水平与单纯创伤大鼠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孤啡肽通过作用于脑内的孤啡肽受体参与对创伤大鼠免疫功能的调节 ,其影响途径之一可能为抑制海马组织内IL 1βmRNA基因表达 ,[F/G] NC 1
汪军陆利民杜莅娜吴根诚曹小定
关键词:孤啡肽IL-1Β创伤应激RT-PCR海马
侧脑室注射孤啡肽对创伤大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被引量:8
1998年
采用侧脑室注射(icv)孤啡肽(OrphaninFQ,简称OFQ)和反义核苷酸(ASO)的技术,观察了OFQ对手术创伤应激介导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下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大鼠icvOFQ0.1μg(0.055nmol)和1.0μg(0.550nmol)NK细胞活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无明显差异。5.0μg(2.750nmol)明显抑制正常NK细胞活性(P<0.05),手术创伤后大鼠的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0.1μg、1.0μg和5.0μg的孤啡肽(icv)均能明显地拮抗由创伤导致的NK细胞活性抑制(P<0.05),采用ASO技术阻断OFQ的合成后,再给予OFQ(1.0μg,icv)对创伤大鼠的免疫低下效应无影响。研究提示脑内OFQ在调整创伤应激介导的免疫低下效应中起重要的作用。
杜莅娜姜建伟吴根诚曹小定
关键词:孤啡肽创伤自然杀伤细胞反义核苷酸
电针对创伤大鼠白介素-1和β-内啡肽影响的时效观察被引量:28
1996年
动态观察电针穴位对创伤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用手术创伤大鼠的模型,电针刺激"足三里"、"阑尾穴",经3H-胸腺嘧啶核苷孵育分析,测定巨噬细胞分泌白介素-1(IL─1)的功能及外围血β─内啡呔和皮质酮水平。结果:创伤组2、4、8、12h大鼠胸腔巨噬细胞(MΦ)分泌IL─1的功能明显增强(P<0.05,P<0.001)。各时期的血浆β─内啡肽(β─End)和皮质酮(cs)含量极明显升高(P<0.05;P<0.001),创伤大鼠经电针后,1、2、4h,IL─1显著升高(P<0.05),8h与正常大鼠巨噬细胞分泌IL─1的功能无区别,较创伤组大鼠提早4h恢复正常功能,β─End含量各时相均明显低于创伤组大鼠水平(P<0.05;P<0.001)。皮质酮的含量1、2、4h明显低于创伤组大鼠水平(P<0.05;P<0.001)。结论:电针穴位对手术创伤引起的机体应激状态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杜莅娜姜建伟吴根诚曹小定
关键词:电针创伤Β内啡肽
鞘内注射孤啡肽对正常及创伤大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孤啡肽 (orphaninFQ ,OFQ)对正常及手术创伤大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 用3H TdR释放法测定大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活性。结果 鞘内分别注射 0 .1、1μgOFQ后 ,正常大鼠NK细胞活性与生理盐水组 (NS)相比无明显差异 ;5、10 μgOFQ则明显抑制NK细胞活性 (P <0 .0 1) ,提示脊髓OFQ对正常大鼠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手术创伤后大鼠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 ,鞘内分别注射OFQ 0 .1、1、5、10 μg后NK细胞活性与单纯创伤组无明显差异 ,注射 2 0 μgOFQ后 ,NK细胞活性则比创伤组显著降低 ,提示鞘内注射OFQ不能翻转创伤介导的免疫抑制 ,大剂量的OFQ反而加剧免疫抑制。
王宁姜建伟杜莅娜王彦青吴根诚曹小定
关键词:孤啡肽创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鞘内注射
持续电针刺激调节创伤大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反应的动态观察被引量:11
1997年
动态观察了持续电针刺激对创伤大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反应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创伤后第1、3、5、7天大鼠脾淋巴细胞在体外对ConA的增殖反应明显降低,第3天达最低水平,第10天恢复正常;创伤后不同天数的大鼠血清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反应具有相应的抑制作用;持续电针刺激“足三里”等穴位不仅能防止创伤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率的下降,而且可有效地消除血清的抑制作用。提示:持续电针刺激可以改善创伤大鼠的免疫功能。
程晓东吴根诚姜建伟杜莅娜曹小定何球藻
关键词:创伤应激淋巴细胞转化免疫抑制因子电针刺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