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泥艳红

作品数:46 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5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5篇细胞
  • 17篇口腔
  • 14篇口腔鳞
  • 10篇肿瘤
  • 10篇鳞癌
  • 9篇鳞状
  • 9篇鳞状细胞
  • 9篇干细胞
  • 8篇细胞癌
  • 8篇鳞状细胞癌
  • 8篇口腔鳞状细胞...
  • 8篇间充质干细胞
  • 8篇充质干细胞
  • 7篇间充质
  • 6篇口腔鳞癌
  • 5篇脐带
  • 5篇脐带间充质干...
  • 4篇免疫
  • 3篇血管
  • 3篇血管内皮

机构

  • 20篇南京大学
  • 18篇南京市口腔医...
  • 12篇南京大学医学...
  • 3篇生化制药有限...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市江宁医...

作者

  • 46篇泥艳红
  • 19篇胡勤刚
  • 13篇侯亚义
  • 10篇韩伟
  • 6篇孙国文
  • 6篇王志勇
  • 6篇黄晓峰
  • 5篇宋玉仙
  • 4篇杨旭东
  • 4篇樊竑冶
  • 4篇赵晓寅
  • 3篇窦环
  • 3篇季骏
  • 3篇董迎春
  • 3篇胡娅莉
  • 3篇王天丛
  • 3篇陈盛
  • 3篇凌丽珍
  • 2篇蒲玉梅
  • 2篇徐骎

传媒

  • 5篇口腔医学研究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医药生物...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临床口腔医学...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东南国防医药
  • 1篇国际口腔医学...
  • 1篇口腔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7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VEGF调控口腔鳞癌中DC迁移及分化的研究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上皮肿瘤,主要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致使肿瘤免疫逃逸,其中树突状细胞(DC)功能异常是OSCC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我们提出假设:VEGF可趋化前体DC至肿瘤癌灶组织通过J...
泥艳红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树突状细胞细胞迁移细胞分化
代谢组学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及精准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5年生存率仅约60%,缺乏高效、特异及快速的诊断方法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至今尚无相关肿瘤标志物或差异物。研究显示,与其他恶性肿瘤相似,OSCC发生了明显的代谢重编程,而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变化的代谢酶及代谢物则可能有助于OSCC的早期筛查和精准诊疗。本文回顾了近年来OSCC相关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希望为改进OSCC早期诊断、精准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呈现新思路或新方法。
胡勤刚泥艳红王雨晗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代谢组学早期筛查
RNA干扰Tca8113内VEGF表达对单核来源成熟和未成熟DC的影响
目的:运用RNA干扰技术阻断人舌鳞状细胞癌系Tca8113细胞内VEGF基因表达,观察干扰VEGF表达后,其增殖及凋亡特征;探讨抑制口腔鳞癌细胞内VEGF表达对DC分化发育的影响。方法:利用RNAi技术干扰Tca8113...
泥艳红王志勇黄晓峰施佩花胡勤刚
关键词:RNA干扰
文献传递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被引量:10
2019年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具有与母细胞类似的修复组织损伤的作用,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巨噬细胞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将有助于阐明其组织修复的机制。目的:提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并探讨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分别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纳米颗粒追踪法检测粒径、蛋白印迹法检测标志蛋白表达;然后用得到的外泌体处理小鼠骨髓巨噬细胞,探讨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结果与结论:①成功提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其形态呈经典的囊泡样结构,直径(92.0±34.1) nm,表达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和Alix;②该外泌体能显著降低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活化标志肿瘤坏死因子α和一氧化氮合酶水平,而提高M2型活化标志白细胞介素10和精氨酸酶1水平;③结果可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具有调控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作用,进而发挥组织修复的功能。
宋玉仙张东亚许玉君侯亚义泥艳红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巨噬细胞极化脐带间质干细胞
口腔癌诊疗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胡勤刚杨旭东王志勇孙国文韩伟蒲玉梅泥艳红孙卫斌王育新鲁勇邓润智
口腔癌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近年来其5年生存率,尤其是晚期患者生存率未见明显提高,复发和转移是口腔癌预后不佳的重要因素。口腔癌临床治疗存在以下难点:早期诊断;安全切缘指导的精准手术;术后缺损的器官重建及功能性康复...
关键词:
关键词:口腔癌诊断标志物
口腔鳞癌患者切缘状态与肿瘤侵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口腔鳞癌的主要手段,而术中切缘状态与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及复发率均有显著相关性,但切缘非阴性与肿瘤本身的侵袭相关性尚未可知.本研究拟探讨口腔鳞癌患者切缘状态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收集了我院...
王志勇孙国文泥艳红蒲玉梅王毓佳杨旭东唐恩溢胡勤刚
人口腔颌面部肿瘤样本采集及保藏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2025年
我国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发展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途径。生物样本库平台即生物医学样本和相关临床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共享系统已成为精准医疗研究发展的基石。利用口腔颌面部肿瘤生物样本资源可开展口腔癌发病机制研究、疾病分类分型和诊断治疗新技术方法的建立,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等新型的精准诊治策略。本文详细探讨了口腔颌面部肿瘤生物样本的采集标准规程及保藏标准规范,旨在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生物样本库的建设提供参考,促进口腔颌面部肿瘤精准诊疗方案的制订以及健康研究和产业转化。
潘新华李志会徐骎严明张瑱冯芝恩泥艳红陈万涛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肿瘤生物样本库保藏
右美托咪定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实验一:选用人口腔鳞癌细胞系HN6和CAL27,根据右美托咪定浓度不同随机均分为六组:阴性对照组(NC组)、右美托咪定1 nmol/L组(D1组)、右美托咪定10 nmol/L组(D2组)、右美托咪定100 nmol/L组(D3组)、右美托咪定1μmol/L组(D4组)和右美托咪定10μmol/L组(D5组)。培养24、48 h后分别采用CCK-8法、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实验二: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右美托咪定1μmol/L处理HN6细胞12 h后差异表达的基因。采用慢病毒转染细胞,建立稳定敲低细胞色素P4501B1(CYP1B1)的HN6细胞株。将细胞随机分为四组:shCtrl组(C组)、shCYP1B1组(CYP组)、shCtrl+右美托咪定组(CD组)和shCYP1B1+右美托咪定组(CYPD组)。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HN6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实验一:与NC组比较,D2组、D3组、D4组和D5组HN6和CAL27细胞迁移率均明显升高,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增多;D1组HN6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P<0.05)。与D1组比较,D2组、D3组、D4组和D5组HN6和CAL27细胞迁移率均明显升高,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增多(P<0.05)。与D2组比较,D3组、D4组和D5组HN6和CAL27细胞迁移率均明显升高,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增多(P<0.05)。与D3组比较,D4组HN6、CAL27细胞和D5组HN6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增多(P<0.05)。与D4组比较,D5组HN6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明显增多;D5组CAL27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培养24、48 h后六组HN6和CAL27细胞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二:对右美托咪定处理后的HN6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5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CYP1B1表达明显上调。慢病毒成功转染HN6细胞,构建稳定敲低CYP1B1的HN6细胞株。与C组比较,CYP组迁移率明显降
吴朱昊张晓昕泥艳红孙国文董迎春
关键词:口腔鳞癌增殖迁移
人胚胎心脏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及其生物学特征
2008年
背景:目前尚缺乏关于人胚胎心脏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各代在体外生物学特征的报道。目的:以不同培养方法获取人胚胎心脏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筛选适合作为心肌修复细胞源的传代次数。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在南京大学医学院和国家生物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流产人胚胎10例,均来自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经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实验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取心脏组织,剪为约1mm的碎块,胶原酶消化过筛。获得单细胞悬液采用细胞培养法,向细胞悬液中添加10%FBS的DMEM/F12培养基;消化后的残余组织采取组织块培养法,放于培养板中,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放置1.5h后.添加10%FBS的DMEM/F12培养基。两种方法均采取直接贴壁方式获取贴壁细胞,常规传代。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心脏组织来源各代细胞的形态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各代细胞表面标志,分析细胞周期。结果:细胞培养与组织块培养至P3代后,细胞形态相似且均呈梭形。细胞培养的P3和P4代以及组织块培养的细胞群中CD29和CD44阳性比例较高.而c—Kit、CD31、CD45、GATA-4和c—Tnt均呈阴性:细胞培养的P2和P3代细胞群间充质干细胞的比例最大.组织块培养的细胞中P3代细胞群间充质干细胞的比例最大;且P2-P4代细胞状态较好.当传至P7代时细胞生长速度开始减慢。原代-P5代细胞绝大部分处于静息状态,但保留自我更生的潜能,符合干细胞特性。结论:利用细胞培养法或组织块培养法都可以成功获得人胚胎心脏来源间充质干细胞,P3代细胞更适合予心脏修复的细胞移植治疗。
泥艳红凌丽珍胡娅莉蒋文群叶鸿苹黄亚红侯亚义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细胞培养组织块培养
VEGF调控口腔鱗癌中DC迁移及分化的研究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上皮肿瘤,主要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致使肿瘤免疫逃逸,其中树突状细胞(DC)功能异常是OSCC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DC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分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为:前...
泥艳红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肿瘤微环境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