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宏
- 作品数:96 被引量:381H指数:12
-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张家口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哲学宗教更多>>
- 临床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被引量:2
- 2010年
- 王雪芳刘艳明马建伟温晓竞焦宏张晓云李建东
- 关键词:教学方法
- 苦参碱对低镁诱发豚鼠左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效应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低镁诱发豚鼠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影响及苦参碱抗心律失常作用。方法应用常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正常灌流液、低镁灌流液、和低镁+苦参碱(40 mg/ml)灌流液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0相幅值(APA),50%复极化时间(APD50),90%复极化时间(APD90),4相自动去极速度(Vmax),自发放电频率(RPF)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镁灌流液组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20 min后APD50、APD90均明显缩短(P<0.01);APA、Vmax明显加快(P<0.05),RPF显著变快(P<0.01),并出现心律不齐;在低镁灌流液组中加入苦参碱(40 mg/ml)可明显延缓APD50、APD90(P<0.01);并使APA、Vmax缩短(P<0.05)、RPF逐渐变慢(P<0.01),稳定20min后,自发放电频率(RPF)基本恢复正常的节律。结论低镁可明显影响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电活动,使其自律性发生改变,而苦参碱能拮抗低镁诱发的心律失常,降低诱发所导致的自发放电频率的升高,提示苦参碱对治疗低镁性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异常电生理所诱发的心律失常有显著疗效。
- 王雪芳刘艳明马建伟温晓竞张晓云焦宏
- 关键词:苦参碱左心室流出道低镁血症心律失常
- 休克血浆对豚鼠心脏乳头状肌的电生理效应及红花的干预作用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红花对休克血浆(SP)所致豚鼠心室肌电生理改变的拮抗作用。方法利用常规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SP对豚鼠心室乳头状肌静息电位(RP)、超射(OS)、动作电位幅值(APA)、复极50%和90%(APS50,APD90)及动作电位时程(APD)的影响。结果SP灌流液时,豚鼠心室乳头状肌细胞动作电位的APA、OS均显著升高,APD50、APD90、APD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灌流液依次加入不同浓度(2.5、5、10g%)的红花注射液后,由SP引起的APA、OS升高出现明显变低,动作电位时程明显长于SP组,尤其是APD90、APD延长更为明显(P<0.01),此作用在浓度为10g%时达到最强,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休克血浆能明显改变正常豚鼠心室肌的电生理特性,而红花注射液则可明显拮抗SP所致豚鼠心室乳头状肌动作电位改变,对心肌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 张晓云赵兰平刘艳凯温晓竞马建伟焦宏王雪芳
- 关键词:休克血浆电生理乳头状肌红花
- 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特点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60~8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42例,另选取同年龄段非冠心病手术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连续记录患者术前24 h及术后48 h心电信息,统计ST段位移幅度及时间,各型心律失常、各时间段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持续时间等。结果冠心病组ST段下移和ST段抬高发生率、平均幅度和持续时间均大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心动过缓(SB)、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房性早搏(AP)、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发生率大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术前24 h、术后24 h、术后24~48 h ST-T改变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术后24 h ST-T改变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术前24 h(P<0.05);冠心病组术后24 h和术后24~48 h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术前24 h(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是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高发人群,术后24 h发生率最高。
- 赵小祺王春光焦宏
- 关键词:冠心病围术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 普罗帕酮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电生理效应的研究
- 2011年
- 目的研究普罗帕酮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电活动的影响以及普罗帕酮对肾上腺素(a-drenaline,Adr)所致该部位自律性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电位记录技术,分别记录并分析了普罗帕酮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发慢反应电位的影响,以及普罗帕酮对Adr所致该电位改变的影响。观测指标有:4相自动除极速度(VDD)、自发放电频率(RPF)、最大舒张电位(MDP)、0相最大除极速度(Vmax)、动作电位幅度(APA)以及复极50%和80%时间(APD50 and APD80)。结果①0.5μmol/L普罗帕酮可使左心室流出道自发慢反应电位VDD和RPF减慢,Vmax减慢,APD80延长(P<0.05)。②1μmol/L普罗帕酮可使该自发慢反应电位RPF减慢,MDP绝对值和APA减小,Vmax减慢,APD50延长(P<0.05),VDD减慢和APD80延长(P<0.01)。③10μmol/L普罗帕酮可使该自发慢反应电位VDD和RPF显著减慢,APA减小,APD80延长(P<0.01),MDP绝对值减小,Vmax减慢,APD50延长(P<0.05)。④用10μmol/L Adr灌流标本10 min,VDD和RPF明显加快,MDP绝对值和APA明显增大,Vmax加快,APD50显著缩短(P<0.01);随后用1μmol/L普罗帕酮+10μmol/LAdr灌流,和10μmol/L Adr灌流组相比VDD明显减慢(P<0.01),RPF明显减慢,MDP绝对值和APA减小,Vmax减慢,APD50和APD80延长(P<0.05)。结论普罗帕酮可降低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的电活动,同时对Adr导致的该部位自律性异常有一定的影响。
- 赵兰平焦宏马建伟陈立锋张晓云季振慧
- 关键词:普罗帕酮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电生理效应
- 一种新思路:U波可能是心室流出道的电活动(英文)被引量:2
- 2016年
- 心电图上的U波被确认和命名已逾百年,但其成因至今不明。以往的研究者曾提出过多种心肌复极或复极延迟的假说,近年又被认为可能是舒张期心肌松驰时机械电耦联引起的后电位,至今存在持续争议。本文作者在前期对心室流出道电生理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在70例离体兔心上通过采用多电极同步记录左、右心室肌的单相动作电位(MAP)和心室流出道与心室壁外表面心电图的方法,观察与分析了U波与心室复极化及流出道电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时空关系上,U波发生在心室肌MAP结束之后,是一个独立的波形,表明其与普通心室肌的兴奋和复极过程并无关系;2)心室流出道部位心电图上出现U波的频率和U波电压均明显高于心室壁;3)当心率降低(26/分)时,个别标本的U波可与T波完全分离,并可叠加在P、QRS或T波上,而这一现象仅发生在心室流出道的心电图上。根据这些结果,并结合U波的波形特征是升支较快、降支缓慢,以及低血K+时波幅略有增高等符合去极波的特点,表明U波与左、右心室肌的复极化过程及心肌松驰并无关系,可能是由具有独立兴奋功能的动脉球演化而来的心室流出道的组织在接续心室肌兴奋时其去极化电位或去极化与复极化的复合电位形成。这是一项原创性研究,文中观点为作者首次提出。
- 葛赋贵李建东赵兰平王雪芳张晓云焦宏
- 关键词:ECGU波主动脉瓣左心室流出道
- 流出道特发性心律失常电生理标测与细胞内电位关联性研究
- 焦宏王晓玲刘克芹赵小祺马春艳李志军王春光张三明薛淑芳赵兰平王雪芳
- 课题结合多年来对心室流出道电生理和形态学的研究,将临床心脏电生理标测与实验动物流出道细胞内电位特性进行关联,阐明流出道特发性心律失常发病机理。按照特发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是由异常自律活动引起这一理论,心室流出道存在慢反应...
- 关键词:
- 关键词:电生理学
- 高血压大鼠与正常大鼠左室流出道动作电位的分析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为了研究高血压大鼠左室流出道电位的变化。方法:利用大鼠的离体心脏,采用常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方法。观察静息电位(RP)、0相去极幅度(APA)、0相最大除极速度(Vmax)、复极时程(APD)以及复极50%(APD_(50))和复极90%(APD_(90))的时间。结果:高血压大鼠左室流出道诱发电位APD、APD_(50)、APD_(90)都明显高于正常同龄大鼠(P<0.01)。结论:高血压大鼠左室流出道动作电位复极时程延长。
- 焦宏邱丽颖吕莉马建伟
- 关键词:左室高血压正常大鼠动作电位复极离体心脏
- 呼吸系统机能学实验教学改进探索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效果。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8级2个班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利用机能学虚拟仿真平台和传统呼吸系统基础性实验进行虚实结合教学,学生课前在虚拟仿真平台上预习呼吸系统机能学实验内容并模拟操作,课中实际操作呼吸系统机能学实验,课后在虚拟仿真平台上对呼吸系统机能学实验内容复习和巩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学生课前预习机能学教材,课中实际操作呼吸系统机能学实验,课后复习机能学教材。比较2组学生实验完成时间、实验考核成绩。结果实验组实验完成时间为(172.83±12.67)min,对照组(208.67±19.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实验考核成绩为(93.18±3.01)分,对照组(81.44±11.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虚拟仿真平台结合传统呼吸系统基础性实验进行虚实结合教学可更好地完成呼吸系统机能学实验教学,缩短实验完成时间,提高学生成绩。
- 陈立锋范凌范静温晓竞焦宏张晓云李建东赵兰平
- 关键词:机能学虚拟仿真平台教学改革
- 小鼠心肌肥厚发展过程中心电图动态变化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小鼠心肌肥厚发展过程中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方法:复制小鼠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模型,连续动态监测小鼠从心肌肥厚早期至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体表心电图改变。结果:①对照组和模型组术后2周内小鼠未见自发性心律失常,而模型组术后5周、9周和13周小鼠出现自发性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频发的室性早搏以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5%、28%和63%。②与同期对照相比,术后2周、5周、9周和13周组动物QT间期以及QTc间期明显延长,分别延长20.4%、32.7%、49.7%、61.0%和27.1%、32.1%、43.9%、59.1%(P<0.01)。③心肌肥厚小鼠心电图的另一个特征为J波变化。所有对照组动物心电图均为正向J波,而模型组动物从2周开始J波正向值下降,5周逐渐变平,到13周时完全翻转。④与同期对照相比,模型组的PR间期没有改变,但术后2周RR间期轻微缩短。结论:心肌肥厚小鼠自发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逐渐增加,QT间期进行性延长,J波幅值逐渐降低,表明随着疾病的进展心室复极化异常逐渐加重。
- 焦宏张勇王晓玲
- 关键词: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心电图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