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锦
- 作品数:38 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ACL损伤对膝关节交叉韧带影响的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
- 目的:ACL损伤后膝关节交叉韧带长度变化的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方法:8名志愿者单侧膝关节ACL断裂而对侧正常,在生理负重屈曲采集特定角度的相互垂直的2D图像,与CT(3D)图像在虚拟X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
- 李凭跃尹庆水黄华扬李鉴轶沈洪园王泽锦王庆
- 关键词:膝关节在体
- 单隧道双束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 目的 比较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ACL重建膝关节稳定性的差异.方法 选用6侧福尔马林浸泡的人体膝关节标本,保留关节囊及周围韧带完整,行单隧道双束和单束重建,在MTS-858生物材料试验系统上测试膝关节屈曲0°、...
- 黄华扬王庆郑小飞张余李凭跃王泽锦沈洪园
- 关键词:生物力学前交叉韧带重建
- ACL损伤膝关节6个自由度变化的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
- 目的:对ACL损伤膝关节进行6个自由度变化的在运动还原体稳定性研究。方法:8名健康志愿者的健、患膝关节在生理负重屈曲采集特定角度的相互垂直的2D图像,将二维动态的X线影像转化为三维模型的仿真运动,模拟人体膝关节在生理负重...
- 李凭跃黄华扬李鉴轶沈洪园王泽锦王庆尹庆水
- 关键词:膝关节在体
- 前交叉韧带损伤对膝关节侧副韧带影响的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 对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膝关节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进行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收治8例单侧膝关节ACL断裂而对侧膝关节止常的患者,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25.3岁;在生理负重膝关节屈曲0°、15°、30°、60°和90°时采集相互垂直的二维(2D)图像,与三维CT(3D)图像在虚拟X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股骨和胫骨的相对三维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内侧副韧带(MCL)、外侧副韧带(LCL)进行韧带长度分析,对比两侧膝关节侧副韧带的长度差异.结果 ACL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MCL长度分别为(40.16±1.63)、(39.11±1.77)、(37.86±1.84)mm,健膝分别为(38.17±1.40)、(37.63±1.37)、(36.60±1.86)mm,健、患膝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LCL长度分别为(50.23±1.18)、(50.30±1.68)、(49.26±1.67)mm,健膝分别为(52.56±1.64)、(52.30±1.48)、(51.83±1.77)mm,健、患膝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损伤后60°和90°健、患膝MCL、LCL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以实现膝火节的运动还原并获得ACL损伤后生理屈曲过程中MCL和LCL的长度变化规律.在0°、15°和30°,ACL损伤后患膝MCL长度较健膝增加,而LCL长度较健膝缩短.
- 李凭跃尹庆水黄华扬李鉴轶沈洪园王泽锦王庆
-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侧副韧带
- 异体胫前肌Y型双束双隧道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
- 目的 探讨异体胫前肌Y型双束双隧道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手术技术改进的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方法 自2001年3月至2008年1月,采用成人异体胫前肌编制成"Y"型双束,长度为130mm,A端为长...
- 黄华扬郑小飞李凭跃张余王泽锦
- 关键词:关节镜检查后交叉韧带胫前肌膝关节
- ACL损伤对膝关节侧副韧带影响的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
- 目的:对ACL损伤膝关节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进行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方法:8名志愿者单侧膝关节ACL断裂而对侧正常,在生理负重屈曲采集特定角度的相互垂直的2D图像,与CT(3D)图像在虚拟X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
- 李凭跃尹庆水黄华扬李鉴轶沈洪园王泽锦王庆
- 关键词:膝关节在体
- 异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解剖形态学的可行性研究
- 目的 全面系统地观测正常成年人半月板与猪半月板的组织及解剖形态,分析其差异性及异种半月板移植形态学上的可行性.方法 对正常成人半月板与成年猪(体重90-120Kg)半月板进行大体解剖学测量,包括半月板前后角、体部的宽度和...
- 黄华扬潘勇泉王泽锦李凭跃郑小飞张余王庆沈洪园
- 关键词:解剖学测量组织形态学电镜
- 前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6个自由度静态加载体的稳定性被引量:5
- 2012年
- 背景:由于膝关节的体外标本无法模拟膝关节的真实运动,而体内的运动测试又无法获得骨结构的运动信息,因而不能得到准确的膝关节稳定性数据,也就无法对膝关节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目的: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2D/3D图像配准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6个自由度变化进行静态加载体内稳定性测试。方法:8例患者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而对侧正常,膝关节在屈曲0°,30°,60°和90°时分别进行134N前加载。采集各角度相互垂直的2D图像,与3DCT图像在虚拟X射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获得膝关节6个自由度数据。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胫骨前移均明显增加,在完全伸直(0°)时胫骨前移最小,胫骨前移在30°时达到最大;胫骨前移在60°和90°时逐渐减小,各角度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膝关节胫骨内旋、内移均较健侧增加(P=0.000)。提示通过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以实现对膝关节静态加载的体内稳定性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前移、内旋和内移均明显增加。
- 李凭跃尹庆水黄华扬李鉴轶沈洪园王泽锦王庆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三维重建
- ACL损伤膝关节6个自由度变化的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对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膝关节进行6个自由度变化的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方法对8例患者的健、患膝关节在生理负重屈曲状态下采集0°、15°、30°、60°和90°时的相互垂直的2D图像,将二维动态的X线影像转化为三维模型的仿真运动,模拟人体膝关节在生理负重情况下骨性结构的变化,准确模拟膝关节的生理运动,并通过健膝和ACL损伤膝关节的对比,研究ACL损伤后膝关节6个自由度的参数变化。结果 ACL损伤膝关节在0~30°范围胫骨有轻度的内旋,和其他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0~90°间胫骨均有轻度的内移,各角度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0°和15°时,胫骨前移分别为(3.61±1.56)mm及(2.12±0.89)mm,而在30~90°范围内无明显胫骨前移增加,与0°及1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体稳定性研究可以实行对膝关节的生理运动6个自由度运动参数测量,ACL损伤后膝关节的生理负重运动有显著的6个自由度运动变化。
- 李凭跃黄华扬李鉴轶沈洪园王泽锦王庆尹庆水
- 关键词:膝关节在体
- ACL损伤对交叉韧带上下止点距离影响的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
- 2010年
- 目的对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膝关节交叉韧带上下止点距离变化进行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方法 8名志愿者单侧膝关节ACL断裂而对侧正常,在生理负重屈曲采集0°、15°、30°、60°和90°时的相互垂直的2D图像,与CT(3D)图像在虚拟X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ACL、PCL进行韧带长度分析并两侧对比。结果随屈曲角度的增大,ACL长度逐渐缩短、PCL长度逐渐增加;ACL断裂后ACL上下止点间距离、后交叉韧带(PCL)长度和正常比在0°、15°和30°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ACL较损伤前增加、PCL较损伤前长度减小。结论 ACL损伤后生理屈曲过程中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长度变化规律有明显变化;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可实现对膝关节生理负重过程中的韧带在体稳定性研究。
- 李凭跃尹庆水黄华扬李鉴轶沈洪园王泽锦王庆
- 关键词:膝关节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