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平
- 作品数:55 被引量:315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一个实用的获取林业科研数据的网络平台
- 从系统的必要性、系统结构和数据情况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一个获取林业科研数据的网络平台,并给出了从该网络平台获取数据的具体方法。
- 纪平易浩若陈永富张会儒武红敢张旭覃先林
- 关键词:数据共享网络平台林业科研
- 黔南森林火险因子数据仓库的设计被引量:2
- 2012年
- 收集近10a来贵州省黔南州的气象及火灾数据,建立贵州省黔南火险因子数据仓库。设计和建立黔南州火灾影响因子多维数据模式,确定多维数据的组织方式,进行数据仓库多维分析。对数据仓库内各气象因子与火灾进行关联分析,找出气候对黔南森林火灾的影响。
- 肖云丹纪平
- 关键词:数据仓库森林火灾气象因子
- 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二阶段生态效益综合评价被引量:14
- 2022年
- 【目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二阶段(2001—2020年)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问题,甚至出现生态退化。以生态系统结构、质量、服务为核心,综合定量评价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变化,厘清第四期(2001—2010年)和第五期(2011—2020年)工程对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为后续三北工程的滚动实施提供科学和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历史动态本底—恢复现状—恢复指数”的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综合评估方法,以遥感解译反演和模型估算结果为基础,构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指数(EMSCI)、质量变化指数(EQCI)、服务功能变化指数(ESCI)和生态系统恢复指数(ERI),全面评估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生态系统类型结构、质量和关键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变化。利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厘清工程实施期间的生态系统变化过程,定量评价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结果】1)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二阶段,生态系统类型显著变动,整体动态度为12.22%,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占比10.18%,且第四期增量(1.60万km^(2))大于第五期增量(0.69万km^(2))。2)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改善,平均植被覆盖度和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别增加了3.77%和82.33 gC·m^(-2) a^(-1),增长率为24.50%和34.96%。生态系统质量持续转好面积占比20.15%。3)与本底期相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增长1.25万m^(3)·km^(-2),单位面积植被固碳量增长134.19 gC·m^(-2) a^(-1),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增长6.76 t·hm^(-2) a^(-1),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增长9.81 t·hm^(-2) a^(-1),分别提升了45.89%、34.96%、74.29%和24.96%。单位面积水蚀模数增加23.88%(因为近年来年均降水量比前期增加,造成侵蚀量和保持量均有所增加),风蚀模数下降25.58 t·hm^(-2) a^(-1),风沙侵蚀危害程度降低46.4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转好面积占比15.83%。4)生态
- 纪平邵全琴邵全琴刘华刘华凌成星王晓慧
- 关键词:生态系统
- 国内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发展概况被引量:12
- 2019年
- 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是对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典型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地段建立长期定位观测设施,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平衡等在自然状态或人为干扰下的变化过程进行长期连续观测,以阐明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在机制。单个站点的长期定位观测、实验和研究往往具有其局限性,难以揭示更普遍性的规律。多站联合,从站到网的模式成为生态定位观测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70年代,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网络化、全球化迅速发展。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是开展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的重要平台,为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为全面了解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发展现状,本文从发展情况、取得成果等方面重点介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三个主要网络: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CTERN)、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并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 卢康宁段经华纪平李惠鑫陈欢欢杨振寅
-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CERN
- 森林过火面积的遥感测算方法被引量:29
- 1998年
- 根据对近年来多次特大森林火灾和相应的气象卫星资料的分析,提出利用NOAA/AVHRR数据测算森林大火的过火面积的四种方法,即灰度修正像元法、植被修正像元法、坐标法和蔓延法。在GIS地面信息数据库支持下,利用这4种方法能准确、快速地计算出过火面积。经今春应急评估试运行验证,森林大火过火面积测算精度达90%。
- 易浩若纪平
- 关键词:森林火灾遥感
- 提高林业科学数据共享网站运行可靠性的方法
- 从分析林业科学数据共享网站运行的可靠性需求出发,讨论了保障林业科学数据共享网站连续、平稳运行的两种可行方法,比较、分析了它们的技术特点,根据网站运行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故障,从双机互备和双机热备中选取了双机热备方案,完成了...
- 纪平肖云丹
- 关键词:双机热备系统数据共享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监测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实施"三北"(西北、华北和东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以来的植被变化,为制定合理的生态修复和管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以陕西省延安安塞区为例,基于Landsat TM/OLI影像,运用像元二分法估算2000和2017年的植被覆盖度,结合海拔、坡度和坡向分析其地形分异特征。【结果】①安塞区平均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24.98%增长到2017年的53.34%,显著提高;②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极显著增加面积占比最大,为44.70%,集中在河流沿岸;③2000年植被覆盖度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小,2017年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小。2000和2017年植被覆盖度随坡度先增加后减少,在坡度25°~35°出现最大值。植被覆盖度随坡向的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④海拔<1 300 m,坡度15°~35°,平地、阴坡和半阴坡水热条件好,植被恢复容易,高植被覆盖度面积比例最大。【结论】2000-2017年安塞区植被呈改善趋势,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条件下植被覆盖度存在差异,生态恢复要因地制宜制定对策。
- 张舒婷王晓慧彭道黎彭道黎纪平凌成星刘华
- 关键词:森林生态学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
- 松花江沿江林区林纸一体化纸厂规模计算机辅助方案设计
- 1994年
- 松花江沿江林区林纸一体化纸厂规模计算机辅助方案设计王介一,纪平,马红关键词计算机应用,纸厂规模,松花江林区松花江沿岸的国有林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木材。但由于林、工脱节,产业分割,企业封闭,初级产品与深加工产品之间的巨大剪刀差,使国有...
- 王介一纪平马红
-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纸厂
- 数据集成技术在我国林业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6
- 2018年
- 文中概述了数据集成的概念以及数据集成在科学研究和决策分析中的重要应用价值,介绍了模式集成、数据复制和综合集成3种典型的数据集成技术,总结分析了这些数据集成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进展,并从未来林业科学研究和林业发展对数据应用的要求出发,分析了数据集成应用框架,构建了将来数据应用的技术路线。
- 纪平肖云丹侯瑞霞张乃静
- 关键词:数据集成数据共享信息技术林业应用
- 林草科学数据安全管理与防护
- 2024年
-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林草学科领域的研究日益倚重于大数据和尖端信息技术。这一趋势也带来了大量敏感且至关重要的科学数据,从而凸显了数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本文首先概述了林草科学数据管理体系的五大核心组成部分:安全制度保障体系、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安全运维保障体系和安全基础设施保障体系。这些体系共同构成了林草科学数据管理的坚实基础。其次进一步探究了基于分类分级的林草科学数据管理方案,并重点强调了数据安全防护体系的重要性。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设定不同的管理级别,不仅可以促进数据的有序流通,还能确保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旨在保护数据安全的同时,实现数据的最大价值。最后详细列举了林草科学数据安全的防护措施,为林草科学数据的稳定增长与共享提供了坚实保障。
- 张乃静纪平纪平
- 关键词:数据管理数据安全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