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佳明
- 作品数:29 被引量:15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米氮平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 目的:研究米氮平片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和主要不良反应.方法:将64例中重度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P组)和联合组(MP组),每组32例.对照组(P组)应用普瑞巴林治疗:联合组(...
- 王志彬姚鹏兰培丽丁远远马佳明
- 米氮平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 <正>目的:研究米氮平片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和主要不良反应。方法:将64例中重度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P组)和联合组(MP组),每组32例。对照组(P组)应用普瑞巴林治疗;联...
- 王志彬姚鹏兰培丽丁远远马佳明
- 文献传递
- 构建玻片蛋白质芯片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探讨玻片蛋白质芯片的构建方法及其中间操作条件的选择与优化。方法:利用生物芯片点样仪将超微量蛋白质点到经特殊处理的玻璃片表面,然后选用不同的化学试剂对玻片背景进行封闭;再用荧光素标记的蛋白质与点样蛋白杂交;最后用生物芯片分析仪扫描成像并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芯片的显示效果。结果:蛋白质样品与片基稳定结合,并保持原活性状态;封闭试剂选用酪蛋白或明胶效果较佳;点样探针与其特异蛋白质抗体可稳定结合,结合效果与点样蛋白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在1.6 cm×1.6 cm的玻璃片面积上,构建了36×36=1269点的蛋白质芯片。结论:本实验条件下,蛋白质抗原或抗体可以稳定地固定于经过处理的玻璃片表面.制成免疫型蛋白芯片,并可通过随后的抗原抗体反应与荧光素标记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用生物芯片分析仪可对其荧光信号进行检测分析。
- 侯伟健潘忠诚何群杨宏伟王绍成马佳明赵雨杰
- 关键词:蛋白质芯片微阵列玻片抗原抗体
- 16种常见致病菌16S rRNA区域进化树的建立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通过建立16种常见致病菌的进化树,了解细菌之间的进化关系,为设计其诊断用芯片的特异探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常规方法提取细菌DNA,PCR对称扩增后进行DNA测序,利用BLAST和ClustalW程序分析测序结果并建立进化树。结果:20种细菌中,16种成功扩增出PCR产物,得到了理想的测序结果,同时建立了这16种细菌的进化树。结论:根据进化树所示,可以设计不同细菌的特异诊断用探针,利用芯片快速鉴定细菌。
- 康素明潘忠诚张玉魁何群马佳明赵雨杰
- 关键词:细菌进化树
- 寡核苷酸醛基芯片点样条件的优化被引量:1
- 2004年
- 对点样探针的浓度、探针缓冲液的浓度及pH值对醛基玻片探针固定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实验结果表明 :pH =9、探针浓度为 2 0 0mmol/L时 ,探针固定效果较好 ,所制备的芯片的灵敏度高。
- 何群侯伟健潘忠诚王天骄马佳明赵雨杰
- 关键词:寡核苷酸芯片
- 背根神经节射频联合芬太尼贴剂治疗胸椎骨转移神经痛
- <正>目的:观察背根神经节射频热凝联合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胸椎肿瘤骨转移所致的癌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生活质量,镇痛药用量变化。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6例胸椎肿瘤骨转移神经痛...
- 姚鹏洪涛王志彬马佳明丁远远
- 关键词:肿瘤骨转移背根神经节
- 文献传递
- 临床常见致病菌快速诊断用芯片的初步构建
- 2005年
- 目的:构建针对21种常见致病菌的快速诊断用芯片。方法:针对细菌的高度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探针,优化条件下与细菌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杂交。结果:得到特异的杂交结果。结论:芯片方法可用于快速鉴别不同种类的细菌,该方法简便可行,优于传统诊断方法。
- 康素明潘忠诚张玉魁何群马佳明赵雨杰
- 关键词:常见致病菌
- cDNA微阵列制作的优化被引量:3
- 2003年
- 为了优化筛检cDNA微阵列中靶基因的最适长度、浓度及点样溶液的种类,设计持家基因betaactin和GAPDHRT PCR3对引物,产物长度在189~1078bp之间,以乙肝病毒DNA片段为阴性对照,扩增纯化后分别溶于3×SSC、50%DMSO及0.5mol/L碳酸盐缓冲液(pH=9.0)中,调整浓度分别为0.5μg/μL、1.0μg/μL和1.5μg/μL,比较上述不同条件的杂交结果。结果表明,杂交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阴性对照(乙肝病毒)和空白对照(点样溶液)均未见杂交信号;3种长度的同一靶基因杂交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别(betaactinP=0.378;GAPDHP=0.866);3种点样溶液中以50%DMSO杂交信号最好,较强且均匀一致(P=0.0001),其余2种差异不显著(P=0.142);3种浓度靶基因杂交信号差异不显著(P=0.648),浓度高者信号略强。短片段靶基因(200bp左右)可获得与长片段靶基因(1000bp以上)一样较好的杂交信号,点样溶液以50%DMSO效果最好,靶基因浓度为0.5μg/μL时即可得到较好的杂交结果。
- 黄宝俊赵雨杰徐惠绵何群张玉魁徐莹莹马佳明
- 关键词:CDNA微阵列靶基因杂交
-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1例被引量:5
- 2007年
- 1病历摘要
患者男,18岁,因全身出脱红斑、丘疹伴瘙痒1个月余,于2006年12月来我院就诊,1个多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上肢屈侧出现红斑、匠疹,渐累及全身,且出现水疱、脓疱、结痂,自觉瘙痒.除自行外用药物(具体不详)外,未进行其他治疗,既往健康,否认家族成员有相似疾病史.
- 马佳明韩秀萍
- 关键词:糠疹苔藓样痘疮样
- 腹腔神经丛毁损阻滞癌痛患者血浆胃动素及β-内啡肽的变化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腹腔神经丛毁损性治疗前后镇痛效果、患者生存质量及血浆胃动素、β-内啡肽的变化。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9月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62例顽固性上腹部癌性疼痛患者,其中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57.6岁。应用多种强阿片类镇痛药效果不佳或不良反应严重,疼痛评分大于5,生存质量低下,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无腹腔内感染、脓毒血症及肠梗阻。在CT引导下行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治疗。观察镇痛疗效、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天检测血浆胃动素及β-内啡肽水平。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疼痛评分降低,治疗前l1点数字疼痛评分(NRS)为7.6±1.2,治疗后第7天为1.1±0.3,疼痛缓解50%(中度)以上的患者占96.8%。治疗后不良反应轻微,均在3天内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生存质量评分在治疗后明显改善,QOL各指标评分均明显降低。血浆胃动素水平在治疗后l天开始明显升高,治疗后3天达高峰,治疗后7天略有回落,但仍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β-EP水平在治疗后1天未见明显变化,但在治疗后3天明显升高,治疗后7天高达(336.9±29.4)pg/mL。结论:腹腔神经丛毁损阻滞治疗可以明显缓解上腹部癌痛,提高胃动素及β-内啡肽水平,改善胃肠动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疗效确切,安全易行。
- 姚鹏丁远远姜长林马佳明孟凌新
- 关键词:癌痛胃动素Β-内啡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