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新兵
- 作品数:28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文化背景语域下史诗人物的思维模式及命运解析--以《格萨尔》与《罗摩衍那》为例被引量:2
- 2011年
- 史诗人物的思维模式和命运与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依照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理论"和"先验图式论",人在进行思维活动前,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预先就有某种范畴、概念等图式,并且利用这种图式进行思维活动。文化背景不但是史诗人物思想观念的源泉,而且使史诗作者们也受这种"图式"的影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史诗人物的命运。
- 王恒来倪新兵
- 关键词:文化背景命运
- 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本文剖析了顶岗实习期间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成因,充分发挥顶岗实习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上的优势,从建立健全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机制、教师负责与学生自我教育互动机制、考评机制着手,以保证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 倪新兵
- 关键词:顶岗实习思政课实践教学
- 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研究
- 中国共产党治理的逻辑在于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而采取不同载体、形式和内容。在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背景下,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重要向度和政党治理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制度治党作为党的治理...
- 倪新兵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 文献传递
- 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被引量:4
- 2013年
- 在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提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并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 钟利红倪新兵
-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
-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通过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打造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利用典型教育法、网络教育法以及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体系等途径,探讨顶岗实习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倪新兵高飞
- 关键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
- 伦理精神运动中的良心与伪善
- 2012年
- 黑格尔的伦理精神遵循从伦理实体到道德主体的辩证运动,道德世界是伦理精神的运动历程之一。道德世界中的良心是直接确定性的精神,它以其直接性消弭了道德世界中的对立与混乱,进而达到与普遍道德意识的直接等同。但是由于良心维护自己的纯洁性而害怕行动的方式使它成了静观的优美灵魂,知与行分裂的静观优美灵魂导致了伪善;同时在伦理精神的自为状态下,出自良心自身的行为具有特殊性,但它又坚持自身是与普遍物相一致的,也导致了伪善。
- 倪新兵
- 关键词:良心伪善伦理精神
- 传统孝道的近代化历程被引量:1
- 2015年
- 近代中国,沧桑巨变,孝道在近代中国历次社会运动的冲击下发生了从内到外的结构性变异,渐次衰落下去。孝道的衰落过程,不仅是其褪去封建外衣向本初还原的过程,也是其吸纳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发生近代化转型的过程。近代110年,以19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以及民国建立为关键点,可分为四个时期,正是孝道近代化的启动、暂缓、加速以及完成的四个阶段。同时,孝道的近代遭遇又是儒学近代命运的缩影。
- 李怡倪新兵
- 关键词:孝道近代化儒学社会运动
- 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其主体性的思考被引量:9
- 2010年
-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存在诸多观点,争论的实质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彰显生发于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进一步完善、育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和网络环境下人的主体性的扩展。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本身的规定及其定位逻辑,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整体建构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主体,是"客体性"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客体,是"主体性"的客体。
- 倪新兵刘争先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客体性主体性
- 反思意识形态:起源、类型与终结神话
- 2012年
- 本文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和反思,分析并批判了关于意识形态经验基础和观念系统的形而上学;在以"当下"时间结构的分析阐述了意识形态的三种简单类型及其混合之后,对宣称"意识形态已经终结"的神话进行了简短的评述。
- 倪新兵付克新
- 关键词:意识形态概念史
- 解析康德批判哲学的起点
- 2012年
- 对于康德批判哲学的起点为何,前贤给出的答案有二:休谟的因果问题使然、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问题促使。其实,上述两种看法都没有从康德哲学的整体性出发,有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无论是"休谟的提示",还是"自由与必然"二律背反的自我道白,都只不过是其重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过程中的两件较为典型的个案事件的回顾而已,康德并没有断然所谓批判哲学的起点。简言之,批判哲学的起点问题,同任何康德哲学的其它问题一样,只有在康德面对传统形而上学日渐衰落并力图重构未来形而上学的大背景下,才能彻底并真实地彰显出来。
- 倪新兵马彪
- 关键词: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