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成
- 作品数:109 被引量:1,432H指数:23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我国沙棘水土保持功能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24
- 2004年
- 沙棘是半干旱地区用于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生态经济型树种 ,在中国特别是“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全面认识沙棘林的水土保持功能 ,掌握其水土保持作用的机制和条件 ,基于国内多年来在沙棘水文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成果 ,简要介绍我国沙棘资源发展现状 ,分析人工沙棘林发挥水土保持功能的特点 ,认为其水土保持作用机理主要依靠 3个层次 ,即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根系土壤层 ,并从沙棘林不同层次的水土保持作用机理及整体效益方面 ,综合评述国内最新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 。
- 陈云明刘国彬徐炳成陈永勤
- 关键词:沙棘水土保持功能
- 黄土丘陵区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混播草地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被引量:7
- 2015年
- 土壤呼吸是反映土壤质量和肥力性状的重要指标,阐明禾―豆混播草地土壤呼吸作用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准确评估混播草地的环境效应及响应提供依据。在2011和2012年6月份,采用动态密闭气室分析法,比较了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与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不同比例间作混播草地总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特征、混播植物贡献率以及温度敏感性等。结果表明,不同混播比例草地的总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14:00。总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高低顺序为单播白羊草>白羊草和达乌里胡枝子间作>单播达乌里胡枝子。不同间作比例草地的总土壤呼吸速率与白昼气温相关显著(P<0.05),而与5、10和15 cm土层白昼土壤温度关系不明显;单播条件下,白羊草草丛的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达乌里胡枝子;各草地土壤呼吸Q10值的变化范围为1.48~2.61,以单播白羊草最高,单播达乌里胡枝子和两者间作混播草地间无显著差异(P>0.05)。
- 陈吉王京高志娟郭亚力吴爱姣徐炳成
- 关键词:土壤呼吸混播比例Q10值
- 6个紫花苜蓿品种根系形态结构对低磷胁迫的响应被引量:15
- 2021年
- 为明确低磷胁迫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根系形态结构的响应差异对磷效率的影响,以6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营养液砂培法,测定两种磷水平(对照:0.5 mmol·L^(-1);低磷:0.05 mmol·L^(-1))下苜蓿根系形态、解剖结构和磷效率。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各苜蓿品种的根系长度、表面积、导管直径、中柱直径及其占根直径比例均降低,其余根系性状则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低磷胁迫抑制了各苜蓿品种的生长和磷吸收;除‘赛迪’的磷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外,其余5个苜蓿品种的磷利用效率均显著降低。‘赛迪’主要通过增加根冠比和磷利用效率,表现出较强的耐低磷能力。总体表明,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导管直径、中柱直径及其占根直径比例是苜蓿根系响应低磷胁迫的主要指标,其中根系长度和中柱直径占根直径比例分别是影响6个苜蓿品种磷吸收和利用效率最关键的根系性状。
- 潘新雅李军保陈阳王鹏飞卫先伟李瑞刘佳茜郑智龙徐炳成王智
- 关键词:根系形态磷吸收紫花苜蓿低磷胁迫
- 黄土丘陵区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混播的光合生理日变化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采用生态替代法,按照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B)和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D)行比设置了7种混播比例组合(即0∶10,2∶8,4∶6,5∶5,6∶4,8∶2和10∶0),比较研究了白羊草在不同混播比例组合下的光合生理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混播比例组合下,白羊草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6:00左右,峰谷出现在12:00左右;除B4D6比例下白羊草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外,其他比例下均呈单峰曲线;各混播比例组合下白羊草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峰值和峰谷出现时间与光合速率一致。相比其他组合比例,白羊草在B8D2和B6D4比例下均具有较高的Pn日均值,较低的Tr日均值和较高的WUEL日均值,说明这2种组合比例有利于改善其光合作用,提高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 王京徐炳成高志娟段东平牛富荣徐伟洲
- 关键词:白羊草达乌里胡枝子混播比例光合生理
- 黄土旱塬麦田生态系统能流特征及评价被引量:14
- 2001年
- 根据长武试区 1 986年~ 1 995年连续 1 0年的统计资料并结合田间试验 ,对黄土旱塬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农田系统能量的投入产出、流向、流量与转化效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能量平衡中人工辅助能的投入逐渐增加 ,化肥能投入比例逐渐超过有机肥能 ;该区农业已发展到无机—有机复合阶段 ,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通过统计分析 ,得出提高无机能的投入比例可提高能量的产投比 ,增加化肥能投入水平则可提高能量的总产出 ,指出应在机械化条件下实行秸秆还田和多途径增加有机肥投入 ,调整能量投入结构 ,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
- 徐炳成梁银丽黄占斌
- 关键词:黄土高原
- 黄土丘陵区白羊草和柳枝稷适应性生长的比较被引量:11
- 2005年
- 在黄土丘陵区的梯田和坡地两种不同立地上对乡土种白羊草和引进种柳枝稷的生长适应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牧草在植被土壤水分、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均存在明显差异.黄土丘陵区上土壤平均含水量为梯田白羊草(17.95%)>梯田柳枝稷(16.02%)>坡地白羊草(13.82%)>坡地柳枝稷(12.95%).地上部生物量比较,梯田下白羊草显著高于柳枝稷,坡地柳枝稷显著高于白羊草;但两种牧草的地上部生物量均表现为坡地明显大于梯田.两种牧草的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地表0~20 cm深度,但总地下生物量比较为梯田柳枝稷>坡地柳枝稷>梯田白羊草>坡地白羊草.同时研究发现梯田白羊草、坡地白羊草、梯田柳枝稷和坡地柳枝稷4种植物群落均表现为地上部生物量均明显大于地下部生物量,根冠比分别为0.1017、 0.0463、 0.2531和0.1091.相关分析表明,立地条件对白羊草群落有重要影响,柳枝稷在黄土丘陵区存在明显的的植被更新过程.在黄土丘陵区白羊草和柳枝稷的地下生物量与土层深度和土壤水分均存在相关性.从模拟方程发现梯田白羊草、坡地白羊草、梯田柳枝稷和坡地柳枝稷根系能达到的最大理论深度分别为175.24、 92.30、 82.88、 90.55 cm.
- 王会梅徐炳成李凤民贺学礼
- 关键词:白羊草柳枝稷黄土丘陵区
-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牧草生产力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 草地畜牧业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传统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发展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基础。当前,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作为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之一的人工草地建设相当薄弱,除干旱与社会经济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牧草在该地区不同立...
- 徐炳成
- 关键词:牧草土壤水分生产力水分利用效率
- 密度对三种豆科牧草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7年
- 研究播种密度对3种豆科牧草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探讨其在草地农业系统中的合理优化模式。结果表明:沙打旺(Astragelus adsurgens)在高密区第2年生产力最高(18321 kg.hm^-2),第3年开始下滑;苜蓿(Medicago sativa)在中、高密区生产力的增幅和增量差别不显著,以第3年最高(22563和22108kg.hm-2);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在中密区第3年最高(7856 kg.hm^-2);加大密度使沙打旺提早进入生长盛期,第2年即达到高生产力和较高水分利用效率;苜蓿以中密区(20-30株/m^2)效果最好;达乌里胡枝子的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率偏低,在黄土塬区草地农业中没有优势。
- 张晓红徐炳成李凤民
- 关键词:豆科牧草生产力水分利用效率沙打旺达乌里胡枝子
- 黄土丘陵区人工沙棘林水土保持作用机理及效益被引量:39
- 2005年
- 沙棘是我国半干旱地区用于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生态 经济型树种,在“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对野外试验资料分析表明,7~10龄沙棘林冠年平均截留率为8 5 % ,6~10龄沙棘林地枯落物层单次可截留0 89mm降水;沙棘林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提高土壤入渗和抗冲性能作用,其中土壤中毛根数量是决定土壤抗冲能力的主要指标.沙棘林的水土保持作用随林龄变化明显,幼林(2~3龄)阶段的作用很小,降水特性是决定林地产流产沙量的主要因素;成林(4~5龄)阶段,产流产沙量受降水和林分生长的共同影响;成林后(6~12龄)阶段,降水特性的影响很小,林地产流产沙量维持相对稳定,年径流深与侵蚀模数分别为0 3~3 4mm、0~6 75t·km-2 .幼林至成林(2~5龄)阶段,径流含沙量急剧减少,成林后(6~12龄)阶段,径流含沙量趋于稳定,含沙量变化在0~5 0 9kg·m-3 .
- 陈云明刘国彬徐炳成
- 关键词:人工沙棘林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作用
- 延安飞马河试验示范区农业生产的调查研究被引量:6
- 2002年
- 在考察和调查的基础上 ,对陕西省延安市郊飞马河农果复合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区的农业气候、土壤和水等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情况 ,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与农田种植结构布局特点 ,农业生产技术应用 ,以及农业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研究 。
- 黄占斌徐炳成苏敏徐军宏吴发启
- 关键词:农业生产自然资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