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 作品数:25 被引量:125 H指数:7 供职机构: 湖南中医药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 杨俊基于古代文献研究时间因素影响腧穴配伍 2015年 腧穴配伍是临床治疗中重要的步骤,直接对针刺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而影响腧穴配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针刺的刺激方式、针刺的刺激强度、穴位的特异性、个体差异、时间因素等。本研究从时间因素出发,探究古代文献中时间因素对腧穴配伍的影响。 谢涛 岳增辉 李朵朵 杨俊 胡岗珠关键词:腧穴配伍 针刺 隔药饼灸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Toll样受体与核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中Toll样受体2(TLR 2)、TLR 4、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饼灸稳定兔AS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药物组,每组12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及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法建立兔AS模型。直接灸组及隔药饼灸组分别直接灸及隔药饼灸"巨阙"及双侧"天枢""丰隆"或双侧"心俞""脾俞""肝俞",每日1次,治疗8周。运用酶法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比色法测定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并计算HDL/LDL;电泳法测定血浆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HE染色观察腹主动脉斑块组织结构及斑块的血管内膜厚度、内膜中膜厚度(IMT);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兔AS斑块中TLR 2、TLR 4、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TC、TG、LDL、Apo-B含量显著升高(P<0.01),Apo-A含量、HDL/LDL显著降低(P<0.01),主动脉内膜厚度、IMT显著增加(P<0.01),TLR 2、TLR 4、NF-κB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浆TC、TG、LDL、Apo-B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Apo-A含量、HDL/LDL显著升高(P<0.01),主动脉内膜厚度、IMT显著降低(P<0.01),TLR 2、TLR 4、NF-κB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与直接灸组比较,隔药饼灸组和药物组血浆TC、TG、LDL、Apo-B显著降低(P<0.05,P<0.01),Apo-A含量、HDL/LDL显著升高(P<0.01),主动脉内膜厚度、IMT降低(P<0.01,P<0.05),TLR 2、TLR 4、NF-κB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隔药饼灸通过抑制兔AS斑块中TLR 2、TLR 4、NF-κB mRNA的表达,可能起到稳定AS斑块的作用。 郑雪娜 杨俊 谢涛 郭斌 谢志强 谢莉娜 吴雪芬 胡岗珠 刘迈兰 岳增辉关键词:隔药饼灸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TOLL样受体2 核因子ΚB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TLR4/NF-κB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014年 Toll受体4(TLR4)能识别多种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并能促进白细胞浸润、脂质核心的形成、纤维帽变薄、血管新生等病理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极其重要。TLR4能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和促炎性蛋白,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本文总结近年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TLR4/NF-κB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进展。 杨俊 岳增辉 谢涛 胡岗珠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核转录因子 易损斑块 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兔腹主动脉PI3K、AKT、TNF-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兔腹主动脉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新西兰大耳白兔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和药物组,每组12只,采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加高脂饲料喂养结合建立兔AS易损斑块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对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药物组进行艾柱灸、艾柱+药饼、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兔腹主动脉PI3K、AKT、TNF-α的灰度值和基因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I3K、AKT、TNF-α灰度值表达显著下降(P<0.05,P<0.01),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隔药饼灸组兔PI3K、AKT的灰度值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P<0.01),直接灸、隔药饼灸和药物组TNF-α的灰度值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直接灸组的PI3K、AKT、TNF-α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隔药饼灸组AKT、TNF-α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药物组PI3K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隔药饼灸可通过抑制AKT阻断信号通路,降低炎性介质TNF-α表达,这可能为其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之一。 易丽贞 杨俊 胡岗珠 刘欣 吴雪芬 岳增辉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隔药饼灸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兔腹主动脉TLR2、TLR4、NF-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兔Toll样受体2(toll like receptor 2,TLR2)、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变化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普通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药物组,每组12只。通过高脂饲养+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制作兔AS易损斑块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腹主动脉TLR2、TLR4、NF-κB的抗原活性;透射电镜观察腹主动脉超微结构。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和药物组TLR2、TLR4、NF-κB灰度值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和药物组TLR2、TLR4、NF-κB灰度值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直接灸组相比,隔药饼灸组和药物组TLR2、TLR4、NF-κB灰度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电镜下观察,模型组较空白组主动脉内皮细胞病变更严重,内皮细胞内含大量脂质;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药物组内皮细胞大多形态正常,有少量脂质沉积。结论隔药饼灸稳定AS易损斑块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TLR2、TLR4、NF-κB的抗原活性,下调其表达,以延缓AS的形成。 易丽贞 杨俊 谢涛 吴雪芬 刘欣 岳增辉关键词:隔药饼灸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TOLL样受体2 核转录因子ΚB 时间因素对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2014年 腧穴配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的配合应用,以加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高疗效。《席弘赋》载:“凡欲行针须审穴”,《百症赋》载:“百症俞穴,再三用心”。从针灸古籍的记载中发现,腧穴配穴原则与治疗处方很多都是从协同效应的角度出发。协同效应的研究一直是腧穴配伍的重点,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和科研。影响协同效应的因素也很多,如针刺的方式、强度、时间等。其中时间因素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胡岗珠 岳增辉 杨俊 谢涛关键词:针灸医学 实验大鼠42穴位治疗失眠的经穴选择 被引量:1 2015年 根据《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1]一文,大鼠穴位共42个,每个穴位的名称、位置、功效都有详细的记载。大鼠为高级哺乳动物,它在组织结构、形态、生理功能等方面与人类是很相似的,因而不少大鼠穴位的功效也与人体穴位相似。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中医称之为"不寐",又称"日不暝"、"日不眠"、"不得卧"、"不得眠"等。 谢涛 岳增辉 李朵朵 杨俊 胡岗珠 李萍 文琪琦 王艳关键词:失眠 经穴 1030例结直肠癌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湖南省局部地区结直肠癌患者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型特征。方法:以2012年01月01日—2022年12月31日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且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基本信息、初次就诊主诉、临床病理结果以及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男616例,女414例,男发病率大于女;患病率高的年龄50~69岁,不同年龄段结直肠癌患者就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发症状以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常见;直肠癌462例,结肠癌568例;组织学分型以管状腺癌为主,病变分化程度以中分化为主;血清癌胚抗原(CEA)联合糖类抗原199(CA199)检测阳性检出率大于单项阳性检出率;中医证型以瘀毒内阻证最为多见,各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相关。结论: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就诊人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人群年龄以50~60岁以上多见,以管状腺癌、中分化为主,中医证型以瘀毒内阻证多见。因此,应逐步完善结直肠癌三级预防措施,采取联合筛查方式,提高早诊率,降低病死率。 阳玉婷 吴东升 邹博 谢念佳 杨俊 夏裔灵 刘尔乐 曹晖关键词:结直肠癌 流行病学 病理特征 中医证型 刺激方式对腧穴配伍效应影响的概述 被引量:5 2015年 从中国古典文献和万方数据库中查阅相关资料,对近年来刺激方式与腧穴配伍效应的研究概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结果表明:不同的刺激方式所产生的腧穴配伍效应有差异,但刺激方式不是影响腧穴配伍效应单一因素,腧穴特异性亦为另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两者关系的研究甚少且尚未有明确的结论何种刺激方式对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更好。建议今后针对不同的刺激方式,深入研究其不同作用因素的影响。同时,转变观念,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两者的关系,为临床治病提供依据。 杨俊 岳增辉 谢涛 胡岗珠关键词:腧穴配伍 拮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