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陶
- 作品数:65 被引量:109H指数:6
-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小麦远缘杂种后代的遗传变异研究
- 远缘杂交和异源多倍化过程可诱导遗传学改变。普通小麦是由栽培四倍体小麦和二倍体节节麦天然杂交,杂种F1通过基因组自动加倍形成的异源六倍体物种。小麦有众多的外源物种,其中许多物种都为多倍体。小麦与外源物种的亲缘关系远近不同,...
- 罗江陶
- 关键词:普通小麦远缘杂交
- 文献传递
- 优质中筋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618
- 2024年
- 川麦618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优质材料34756为母本、自育品系SW9262为父本杂交,其后以该组合F_(1)为母本、抗病材料20828为父本配置三交组合,通过混合选择法和系谱选择法选育出的优质中筋抗病小麦新品种。
- 郑建敏蒲宗君罗江陶邓清燕王德君李成霞
- 关键词:抗病材料母本
- 四川省小麦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发展进程被引量:21
- 2019年
- 品种系谱蕴含亲本来源、选育方式、亲缘关系等大量信息,对揭示农作物品种演变特点、规律并最终指导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汇总了四川省1936~2017年间326个小麦品种的系谱信息,对育种方式、亲本构成、高频亲本及骨干亲本的变化、遗传贡献、易位系及人工合成种质分布等情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四川省育种家从大量材料中选用387个直接亲本,采用杂交育种等方式,配制数千个组合,从256个组合中选育出314个品种,对四川省小麦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更为优异的材料基础。四川省小麦育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主要依靠引进材料、地方品种到自主创制材料的过程;高频亲本、骨干亲本随育种进程推进而逐渐变化。易位系和人工合成种质对四川省小麦育种贡献巨大。育种目标的一致性必然导致遗传多样性散失和遗传基础脆弱,今后重点应加强资源的创制、保护和利用。本文通过育成品种的系谱梳理,对四川省小麦的育种发展进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未来种质资源的收集创制和育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 郑建敏罗江陶万洪深李式昭杨漫宇李俊杨恩年蒋云刘于斌王相权蒲宗君
- 关键词:小麦育种系谱易位系
- 基于近红外高光谱图像分析的小麦硬度预测方法
- 本发明属于小麦硬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近红外高光谱图像分析的小麦硬度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分别选取硬粒小麦、多穗小麦以及粒用小麦样品,确保样品数量足够,以满足建模和验证的需要,采用小麦清洗机清洁小麦样品,清洗时...
- 刘培勋蒲宗君郑建敏罗江陶邓清燕李晓叶邓皓然
-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混合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涉及小麦病害防治方法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混合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混合剂由仙人掌提取物和蜡状芽孢杆菌菌悬液按照用量比为3‑5g:10mL混合而成,所述蜡状芽孢杆菌菌悬液的有效活菌数为5ⅹ10<S...
- 夏先全叶慧丽魏会廷 肖万婷罗江陶 邓清燕郑建敏蒲宗君
- 早熟高产小麦品种川麦1247的灌浆特性和功能基因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研究早熟小麦品种川麦1247的灌浆特性和功能基因,为今后四川盆地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盆地目前推广种植的早、中、晚3种熟性的高产小麦品种为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推导出一系列灌浆参数,通过相关分析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利用小麦50K SNP基因芯片对川麦1247的功能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川麦1247全生育期较四川大面积推广中熟品种提早4~5 d,较晚熟品种提早7 d。与其他品种相比,川麦1247的抽穗期较早,灌浆持续时间较短,且平均灌浆速率较高。从灌浆3个阶段来看,川麦1247的灌浆快增期、缓增期持续时间较短,而灌浆渐增期、缓增期的灌浆速率较高。从不同熟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变化动态来看,早熟品种能持续保持较快的灌浆速度,且灌浆高峰的峰值高。利用50K SNP基因芯片对川麦1247的功能基因进行分型表明,川麦1247含光周期基因Ppd-D1a、春化基因vrn-A1、Vrn-D1a以及正向控制千粒重基因(TaSus2-2A、TaGASR-7A、TaGW2-6B、TaSus1-7B、TaGS1a和TaGS-D1a)的聚合效应可能是川麦1247在早熟、高产性状上表现优良的重要原因。【结论】川麦1247灌浆速率高,可以弥补灌浆期缩短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聚合早熟、高产相关优异功能基因资源。因此,川麦1247在当前生产上和早熟小麦育种中均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 李式昭涂洋朱华忠郑建敏刘泽厚王琴罗江陶万洪深伍玲
- 关键词:灌浆特性功能基因
- 一种具有定位结构的红外显微成像小麦种皮厚度测量仪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定位结构的红外显微成像小麦种皮厚度测量仪,包括主体底座和第一调节机构,所述主体底座的内侧中部安装有用于定位防移动的定位机构,用于高度调节的所述第一调节机构设置于主体底座的上方一侧。该具有定位结构的...
- 郑建敏蒲宗君罗江陶邓清燕万洪深刘培勋李式昭杨漫宇
- 2009—2020年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产量性状分析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可为该区域小麦新品种选育和生产推广提供借鉴。【方法】利用2009—2020年长江上游组国家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区试结果,分析其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12年间长江上游麦区参试品系的变异系数排序为:全生育期<千粒重<株高<有效穗<产量<穗粒数。参试品系的年度平均产量为4 944.6~6 087.8 kg/hm^(2),总平均5 464.3 kg/hm^(2),整体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缓慢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穗粒数均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逐步提高,千粒重则缓慢降低,其中穗粒数的增加最为明显。从主要农艺性状来看,全生育期受环境影响更为明显,而株高对产量起到极大限制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12年间参试品系的产量水平同对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穗粒数是长江上游麦区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选择株高适中且抗倒伏的品种更有利于实现稳产。
- 李式昭涂洋朱华忠吕季娟郑建敏万洪深罗江陶杨漫宇伍玲
- 关键词:小麦国家区试产量性状
- 抗白粉病新基因Pm56的鉴定和转移
- 秦岭黑麦免疫白粉病.用感白粉病小麦品系D-2-3-4 和秦岭黑麦杂交,杂种连续自交获得对白粉病免疫的 6R(6A)代换系,表明其 6R含白粉病抗性基因.然后,利用6R(6A)代换系分别与感白粉病的开县罗汉麦及中国春ph1...
- 刘梦罗江陶李庆成范超兰张连全袁中伟甯顺腙刘登才郝明
- 关键词:小麦黑麦白粉病代换系
- 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 2025年
-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川麦614’小区平均产量6031.50 kg/hm^(2),位居第二,稳定性好,适应多环境。大区生产中‘川麦614’产量7031.55 kg/hm^(2),居第一,增产达8.79%。双标图模型中,“哪个赢在哪里”功能图指明‘川麦614’在达州、内江、南部、双流和中江的产量高,适应性好;“高产性和稳产性”功能图显示其产量最高,稳定性好;具同心圆的GGE双标图表明‘川麦614’是丰产性和稳产性很好的品种。综合比较,‘川麦614’是一个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表现良好的养分高效利用新品种,推广应用潜力大,育种利用与基础研究价值高。
- 郑建敏蒲宗君吕季娟刘学安罗江陶邓清燕刘培勋李朝苏
- 关键词: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