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宇

作品数:14 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土壤
  • 6篇细根
  • 5篇低效林
  • 4篇养分
  • 4篇人工林
  • 4篇物量
  • 3篇生物量
  • 3篇丘陵
  • 3篇细根形态
  • 3篇开窗
  • 3篇柏木
  • 3篇川中丘陵
  • 2篇低效林改造
  • 2篇有机碳
  • 2篇土壤表层
  • 2篇土壤养分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丘陵区
  • 2篇线虫

机构

  • 13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重庆工贸职业...
  • 1篇成都市农林科...
  • 1篇四川省林业工...
  • 1篇四川省林业调...

作者

  • 13篇李贤伟
  • 13篇苏宇
  • 8篇范川
  • 6篇刘运科
  • 3篇杨正菊
  • 3篇魏鹏
  • 3篇张腾飞
  • 3篇王谢
  • 2篇周义贵
  • 2篇张军
  • 2篇李德会
  • 2篇王之南
  • 2篇刘鸿
  • 1篇文冬菊
  • 1篇陈栎霖
  • 1篇潘宗英
  • 1篇余波
  • 1篇杨育林
  • 1篇李婷
  • 1篇张小国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西雨屏区香樟人工林土壤表层细根生物量和碳储量被引量:14
2013年
2010年11月_2011年12月,研究了华西雨屏区31年生香樟人_T-林土壤表层(O。30cm)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香樟人工林土壤0~30cm层细根总生物量(活根+死根)和碳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592.29kg·hm之和660.68kgC·hm-1,其中活细根贡献率分别为91.1%和91.8%.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香樟1~5级活细根和死细根的生物量及碳储量均显著减少;随着根序等级的升高,香樟活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显著增加.香樟细根总生物量及碳储量均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死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1级根和2级根生物量及碳储量均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3~5级根则为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土壤养分和水分的空间异质性是导致细根生物量和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魏鹏李贤伟范川张腾飞刘运科苏宇杨正菊
开窗补植银木对柏木低效林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川中丘陵区柏木纯林存在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土保持能力减退、生产力低下、地力衰退等问题,已成为亟待改善的低产低效林分。通过开窗补植银木进行乡土阔叶树种的针阔混交,以柏木纯林和银木林窗区域林分的植物-凋落物-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C、N、P元素含量及比值,讨论阔叶树种引入后林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柏木叶片C∶N在12月份为132.79,而在次年的4月下降到了84.91,银木叶片年均C∶N为52.6,低的C∶N体现出银木在幼龄阶段快速生长的特点。(2)柏木与银木叶片N∶P分别为10.77,10.64都明显处于N限制的阈值以下,生长过程主要受到了N元素的限制。(3)林窗中银木凋落物N含量高于柏木,C∶N、N∶P小于柏木,土壤与"植物-凋落物"间的相关性增加。因此,阔叶树种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分解的相对速率,触发森林土壤养分循环过程。
苏宇何瑞尹海锋郭茂金李贤伟范川刘思泽
关键词:银木凋落物养分利用率
人造林窗下香椿幼林细根的养分内循环
2018年
【目的】通过研究香椿细根在衰老过程中的养分内循环,以期揭示细根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养分的循环规律,并为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近自然经营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开窗补阔"改造模式中补植3年后的香椿细根为研究对象,按根序分级法分取1~5级细根,再将细根剥离土壤后置于黑色塑料瓶中,每间隔7 d获取并分析不同根序级细根中氮、磷、钾、钙和镁浓度变化,以确定香椿细根在衰老死亡过程中养分元素是否发生内循环及其内循环速率。【结果】(1)香椿1~5级细根中氮、磷、钾初始浓度均表现为低级细根(1~2级细根)显著高于高级细根(4~5级细根)(P<0.05),钙和镁在根序间差异不显著(P>0.05)。(2)香椿细根衰老过程中氮、磷、钾元素的转移量明显高于钙和镁元素,且在1级细根的养分元素迁移量最多,浓度一直呈下降趋势,在其他根序级中浓度先升后降,表明香椿细根在衰老过程中养分转移是从根轴末端的低级细根开始,依次转移到高级细根上。(3)香椿1~5级细根在衰老过程中氮、磷和钾的平均内循环率分别为16.41%、21.95%和17.09%,养分内循环主要在1~2级细根中,其内循环率远大于3~5级细根,钙和镁在香椿1~5级衰老细根中基本不发生转移。方差分析显示,同一元素在1~2级细根以及3/4~5级细根中的内循环率无显著差异,但1~2级细根内循环率显著高于3/4~5级细根。【结论】香椿细根在衰老过程中氮、磷、钾元素存在明显的内循环,钙和镁基本不发生转移,且养分内循环主要在低级细根中,其内循环率远大于高级细根,即低级细根在物质和养分循环中的作用要强于高级细根。
周义贵刘运科苏宇苏宇李德会
关键词:细根养分内循环养分迁移香椿林窗
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块状混交改造初期整地等人为干扰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对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块状混交改造技术的探索,研究了改造初期不同面积整改等人为干扰对土壤中有机质、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整地等人为干扰降低土壤SOC,改变土壤TN在土层中的分配格局,...
王谢魏鹏苏宇王之南刘浩杨正菊文冬菊李贤伟范川周义贵杨育林陈栎霖张腾飞张军潘业田
关键词:低效林改造混交造林土壤有机碳
川中丘陵柏木低效林开窗补阔初期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被引量:9
2017年
以川中丘陵区德阳市旌阳区37年生柏木人工低效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开窗补阔面积(50、100、150、200m^2)的改造方式,研究该林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初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林分相比,开窗补阔之后0-5 cm土层p H值、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有升高,开窗补阔面积150 m^2时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较对照林有显著提高(P<0.05),但同土层全碳含量和碳氮比随开窗补阔面积增大而减少,全氮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呈先减少后升高的折线趋势;开窗补阔面积为100 m^2时在5-20 cm土壤中各全量养分在各处理间处于较高水平,β-葡萄糖苷酶/全碳、碱性磷酸酶/全碳、脲酶/全碳和土壤酶/全氮在开窗补阔面积为50 m^2样地的5-20 cm土壤较对照林均有显著升高(P<0.05);土壤全碳、全氮与土壤酶关系密切;各种养分和酶活性的盈缺关系揭示了开窗补阔改造的重要性.综合来看,开窗补阔面积为100 m^2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影响效果最佳.
何朋俊李星月王谢苏宇李贤伟余波潘宗英
关键词:柏木低效林土壤养分
柏木低效林林窗改造初期边界木细根形态和生物量变异被引量:4
2015年
为深入探究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林窗改造初期边界木林细根的生态适应,利用土柱法对34年生柏木低效林在人造小面积开窗(50m2、100m2、150m2)处理1年后的林窗边界木1~5级细根直径、根长、比根长、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变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柏木1~5级细根平均直径、根长随着根序的上升而增加,比根长、根长密度随着根序的上升而减小。(2)与林内对照(无林窗)相比,人工开林窗处理后边界木细根在同一根序上的平均直径变化不显著,根长和比根长增加,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则呈降低的趋势。(3)开窗150m2面积林窗抚育后的柏木边界木更大限度地提高了低级根序的物质分配,提高比根长并降低组织密度,更快速地利用地下林窗空间资源。研究表明,柏木低效林林窗式疏伐得到的土壤资源由于更新草本、灌木的生长,增加了林木根系竞争土壤空间的压力,使得根系进行扩展性生长,细根形态和生物量表现出异质性变化。
苏宇李贤伟刘运科李金凤尹海峰王之南
关键词:低效林林窗生物量
台湾桤木林草复合模式细根形态、碳氮含量与解剖结构研究
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碳(C)的分配格局与伴随这个过程中的物质循环.人们已对生态系统的地上部分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而地下部分尚未获得全面客观的认识.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研究中的最不确定因素,地下生态系统对C循...
苏宇李贤伟刘运科
关键词:台湾桤木细根
香樟人工林土壤表层细根形态特征、生物量及碳氮含量变化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香樟人工林土壤表层(0~20cm)细根形态特征、生物量及碳氮含量变化动态,为深入研究人工林细根的养分、水分吸收规律及碳在地下的分配特点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取四川雅安市雨城区老板山31年生香樟人工林,随机设置20m×20m样地3块,于2011年的1,4,7和10月份,在各样地按'S'形选取5个采样点,采用根钻法,分0~10和10~20cm土层采集根系样品,用WinRHIZO 2005根系分析系统对细根形态进行分析,并测定细根生物量及碳氮含量。【结果】1)1~5级细根随着根序的增加,平均直径、生物量和细根C含量逐渐增大,比根长(SRL)、根长密度(RLD)和细根N含量逐渐降低。2)细根平均生物量为793.29kg/hm2,其中0~10cm土层细根生物量占土壤表层细根总生物量的64.66%;与10~20cm土层相比,0~10cm土层细根具有较高的SRL和RLD以及较小的直径;0~10cm土层细根C、N含量均高于10~20cm土层。3)细根生物量在春季和秋季较高,在夏季和冬季较低;SRL和RLD夏季最大,冬季最小;而直径夏季最细,冬季最粗;细根C含量冬季最高,夏季最低;N含量夏季最高,春季和冬季均较低。【结论】根序对细根形态、生物量和C、N含量的变化具有极显著影响,而季节对细根形态、生物量和C、N含量变化的影响要远小于根序。
张腾飞李贤伟范川魏鹏刘运科苏宇杨正菊
关键词:香樟生物量
施肥与覆盖处理对雷竹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通过科学合理地施肥覆盖经营,使出笋期提前,显著提高竹林经济效益,为笋用雷竹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方法】针对雷竹林分进行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A因素为施肥处理,设置0,鸡粪(15 000 kg/hm2)+油枯(5 000 kg/hm2),复合肥(3 000 kg/hm2)3个水平;B因素为覆盖措施,设置0,稻草10 cm+谷壳10 cm,稻草15 cm+谷壳15 cm,稻草20 cm+谷壳20 cm 3个水平。共计12种处理,比较了不同处理雷竹林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和肥料贡献率差异及其与出笋状况指标间的关系。【结果】在施肥与覆盖组合模式中,A1B2和A2系列土壤C/N和C/P显著增加(P<0.05)。两个系列模式的肥料贡献率(FCR)表现为A2>A3>A1,B3>B2>B4>B1,其中A2B3表现最优;FCR与土壤C、N、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基础地力贡献率(BSPCR)与土壤C、N、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笋期长和竹笋产量与笋期土壤有效积温(ATTS)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FCR与出笋期产量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ATTS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针对笋用雷竹林的最优培育组合模式为:鸡粪和油枯混施,同时覆盖稻草(15 cm)加谷壳(15 cm)。
苏宇刘鸿李贤伟李贤伟范川张小国张小国
关键词:雷竹施肥覆盖增温
人工开窗面积大小对柏木低效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基于对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人工开窗技术的探索,研究人工开窗面积大小对土壤中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稳定性有机碳(IOC)、碳库活度(CPA)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窗处理可显著提高0-5cm,5-10cm和10-20cm土层的SOC、ROC和IOC含量。(2)当开窗面积在50∽100m2时,SOC和IOC从上到下都表现出明显的梯度性,当开窗面积达到150∽200m2时,5-10cm和10-20cm土层SOC和IOC的含量无显著差异。(3)0-5cm表层土壤的DOC含量随着开窗面积的增加而减少,但当开窗面积达到150∽200m2时,5-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的DOC含量和对照无显著差异。(4)开窗面积大小对MBC无显著影响。(5)土层之间的CPA及活度指数(CPAI)存在显著差异,而开窗处理对CPA和CPAI的影响却并不明显。(6)开窗处理后土壤的CPMI皆表现为从上到下依次增加的趋势。(7)开窗后土壤碳库的增加主要反映在5-10cm土层,而土壤有机碳更新能力的显著提高主要反映在10-20cm土层。(8)SOC与IOC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MBC呈极显著负相关。(9)SOC、MBC和IOC与土壤碳库指数(CPI)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上述结果显示了人工开窗后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趋势。
王谢李贤伟范川张军苏宇刘鸿李婷
关键词:易氧化碳碳库管理指数低效林改造有机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