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伟文

作品数:100 被引量:370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9篇颅内
  • 28篇动脉瘤
  • 24篇血管
  • 23篇动脉
  • 23篇颅内动脉
  • 23篇出血
  • 20篇手术
  • 19篇外科
  • 19篇颅内动脉瘤
  • 17篇栓塞
  • 14篇静脉
  • 13篇动静脉
  • 12篇栓塞治疗
  • 9篇动静脉畸形
  • 9篇神经导航
  • 9篇蛛网膜
  • 9篇蛛网膜下
  • 9篇蛛网膜下腔
  • 9篇蛛网膜下腔出...
  • 9篇网膜

机构

  • 86篇广州医学院第...
  • 13篇广州医科大学
  • 5篇广州医学院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广东省第二中...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北京医院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中南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广州市妇婴医...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天津市环湖医...

作者

  • 100篇何伟文
  • 58篇伍健伟
  • 42篇陆永建
  • 40篇李明昌
  • 23篇曹国彬
  • 23篇梁建峰
  • 20篇方泽鲁
  • 11篇伍建伟
  • 11篇梁建峰
  • 10篇袁忠民
  • 10篇陆永健
  • 9篇朱建坤
  • 9篇孙卫文
  • 8篇戴文伟
  • 8篇陈盛强
  • 7篇邓维意
  • 6篇江顺婷
  • 6篇柯炎斌
  • 4篇王翦
  • 3篇朱建堃

传媒

  • 13篇广州医药
  • 11篇中华神经医学...
  • 6篇中国神经精神...
  • 5篇中国老年学杂...
  • 5篇广东医学
  • 4篇广州医学院学...
  • 4篇解剖学研究
  • 3篇中国现代医学...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现代临床医学...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临床医学工程
  • 2篇中国股血管病...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国外医学(神...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12篇2011
  • 6篇2010
  • 14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10篇2006
  • 18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2篇1999
  • 1篇1998
  • 5篇1997
  • 1篇1994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不同疗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方案被引量:5
2014年
1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狭窄治疗现状 大约10%15%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导致的。据不同文献报道,ICAS患者年卒中发生率为3%15%,每年卒中再次发作的风险高达15%17%。1955年,学者们开始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CAS。此后的多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华法林的效果要优于阿司匹林。直到2005年, WASID ( The Warfarin-Aspi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 Study )研究发现,华法林的治疗效果并不优于阿司匹林,反而显著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因此,对于ICAS患者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高鹏焦力群赵振伟于嘉蔡艺灵崔永强王贵平李天晓贺迎坤吴伟尹森史怀璋郑秉杰何伟文姜顺婷尹龙魏铭黄胜平白小欣王大明刘加春祁鹏凌锋
关键词:颅内动脉疾病多中心研究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经股动脉入路建立球囊损伤兔颈动脉狭窄模型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经股动脉入路制作一种实用、可靠且稳定的颈动脉狭窄模型,用于探讨颈动脉再狭窄的防治。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1周组、实验2周组和实验4周组,每组5只,常规喂养。所有动物采用经右侧股动脉入路置入HyperForm球囊,实验组行右颈总动脉定比扩张,对照组行单纯右颈动脉路图显示,术后以普通饮食喂养。实验1、2、4周组实验兔分别于手术后1周、2周和4周处死,并在第4周同时处死对照组兔。右颈动脉分叉近心端1~2cm节段取材送光镜和电镜检查,分别观察血管壁增生情况并计算血管内膜和中膜厚度。结果与对照组比,实验组新生内膜厚度呈持续性显著增加(P<0.01),实验2周组与实验1周组比较及实验4周组与实验2周组相比,内膜厚度均显著增加(P<0.01)。各组中膜厚度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股动脉入路用Hyper Form球囊行颈动脉定比扩张能成功地制作一种稳定、简便可靠的颈动脉狭窄动物实验模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生是造成PTA术后管腔再狭窄的主要因素。
柯炎斌陆永建李明昌何伟文伍健伟梁建峰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动物
神经外科临床研究生培养的特点被引量:2
2006年
曹国彬陆永建何伟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神经外科外科临床应届本科毕业生二级学科临床见习
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关键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其代谢关键酶N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和77例健康成人的血浆Hcy水平,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结果 颅内动脉瘤组血浆Hcy水平(16.14±6.72)μ mol/L高于对照组(11.20±3.20)μmol/L,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MTHFR C677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颅内动脉瘤组MTHFR C677T C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是对照组的2.57倍.CC、CT基因型颅内动脉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颅内动脉瘤组患者CT基因型的血浆Hcy浓度较其它基因型高(P〈0.05).结论 高Hcy血症与颅内动脉瘤病发生有一定关系,MTHFR CT基因型与颅内动脉瘤明显相关.
戴文伟许绍强孙卫文邓维意伍建伟李明昌何伟文陆永健陈盛强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颅内动脉瘤N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多态性
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及静脉注射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经穴位注射及静脉注射对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后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10月至2011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9例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83例、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组56例及尼莫地平静脉注射组50例,分析三组病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 18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12.7%(24/189);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11例,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组7例,尼莫地平组6例,三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χ=0.047,P>0.05)。三组GCS比较,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良好62例,差16例,死亡5例,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组分别为43例、10例、3例,尼莫地平组分别为38例、10例、2例,三组G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0,P>0.05)。TCD测大脑中动脉流速三组用药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后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用药前后颅内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三组间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或静脉注射可减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经穴位注射或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均有显著疗效。
曹国彬陆永建王俊华刘刚钟振青刘家令何伟文伍键伟方泽鲁柯炎斌龙斌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Onyx胶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初步体会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总结应用Onyx胶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初步结果及经验。方法采用Onyx胶经血管内栓塞治疗18例影像学证实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采用动脉入路、1例采用动静脉联合入路、2例采用静脉入路进行栓塞治疗。13例患者经栓塞后瘘口完全闭塞,3例大部分栓塞,2例部分栓塞,死亡1例。17例患者随访3~24个月,症状完全消失或无加重,造影显示病变1例复发。结论Onyx胶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理想材料,通过动脉入路对大多数患者能较好的弥散并栓塞瘘口,短期疗效满意。对于动脉入路难以到达瘘口而静脉窦通畅者,可行动静脉入路或静脉入路进行。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的随访评价。
李明昌何伟文伍健伟梁建峰
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介入治疗栓塞
蛋氨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合成酶(MS)A2756G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和化学发光法检测76例颅内动脉瘤及77例正常人MS A2756G基因多态性。结果颅内动脉瘤组的MSD919G DG基因型频率较正常对照高(P<0.01),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是对照组的6.35倍。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MS D9l9G的DG基因型与颅内动脉瘤明显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颅内动脉瘤病发生有一定关系。
戴文伟李明昌许绍强孙卫文邓维意伍建伟何伟文陆永健陈盛强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颅内动脉瘤蛋氨酸合成酶多态性
Wingspan支架治疗后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Wingspan支架治疗后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Wingspan支架系统行血管成形术治疗30例后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成功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定治疗前后狭窄的部位狭窄程度改善情况,观察术后症状及并发症情况。记录随访期间的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动脉狭窄程度由(74.6±13.6)%降为(14.8±4.5)%(t=13.469,P<0.01),术后并发症比例为10%,随访期间共计出现5例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16.67%,均为无症状性再狭窄,无患者死亡。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后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疗效确切,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神经功能与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梁建峰何伟文伍健伟
关键词:疗效
一颅内动脉瘤家系二例报告被引量:1
2005年
李明昌陆永建何伟文伍健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系谱
早期神经导航定位血肿碎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评价早期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微创血肿碎吸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58例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导航碎吸组(26例)和单纯血肿碎吸对照组(32例);神经导航碎吸组患者,以CT或MRI影像作为导航资料,在神经导航系统的实时监控定位下,采用血肿碎吸术进行治疗,将其治疗效果与单纯碎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导航碎吸组平均住院时间为(9±2)d,而对照组为(14±3)d,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出院时及术后1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神经导航定位血肿碎吸术有利于提高血肿清除率,缩短住院时间,可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
李明昌何伟文伍健伟任天剑陆永建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神经导航血肿碎吸术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