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颖华

作品数:90 被引量:20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4篇医药卫生
  • 7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4篇疫苗
  • 24篇百日咳
  • 20篇基因
  • 17篇螺旋体
  • 17篇钩端螺旋体
  • 16篇基因组
  • 15篇球菌
  • 14篇全基因
  • 11篇免疫
  • 10篇全基因组
  • 10篇全基因组序列
  • 8篇杆菌
  • 8篇百日咳疫苗
  • 8篇测序
  • 7篇致病
  • 7篇全基因组测序
  • 7篇基因组测序
  • 6篇致病性钩端螺...
  • 6篇食品
  • 6篇稳定性

机构

  • 89篇中国食品药品...
  • 4篇广东药科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 2篇沈阳药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成大天和...
  • 1篇长春工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食品药...
  • 1篇武汉生物制品...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生物制品...
  • 1篇北京生物制品...
  • 1篇成都生物制品...
  • 1篇国家食品安全...
  • 1篇成都生物制品...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四川省食品药...
  • 1篇武汉生物制品...
  • 1篇北京智飞绿竹...

作者

  • 89篇徐颖华
  • 34篇叶强
  • 23篇侯启明
  • 21篇辛晓芳
  • 18篇张庶民
  • 13篇张影
  • 12篇石继春
  • 12篇骆鹏
  • 11篇王丽婵
  • 11篇李喆
  • 10篇卫辰
  • 9篇王春娥
  • 8篇李亚南
  • 8篇徐潇
  • 8篇王珊珊
  • 7篇刘茹凤
  • 7篇梁丽
  • 6篇陈驰
  • 6篇马霄
  • 6篇谭亚军

传媒

  • 22篇中国生物制品...
  • 11篇食品安全质量...
  • 6篇中国医药生物...
  • 4篇国际检验医学...
  • 3篇中国药事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微生物学免疫...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3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疾病监测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临床检验杂志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药物评价研究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中国疫苗和免...
  • 1篇中华临床免疫...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23篇2022
  • 12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8篇2013
  • 1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5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铜绿假单胞菌核酸检测用试剂盒国家参考品的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为假单胞菌属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也被称为绿脓杆菌。在自然界水、土壤与空气中均广泛存在[1]。铜绿假单胞菌污染常见于凉拌菜、熟肉制品、饮用水等食品领域。例如在水源水或成品水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甚至多批次样品的检出率大于10%,为一种重要的水源和食源性致病菌[2-4]。因此在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2016)[5]和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6]的国家标准中均明确规定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此外,在2015年我国颁布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也要求化妆品中不得有铜绿假单胞菌检出[7]。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例如术后和恶性肿瘤的患者容易感染本菌,且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强,在治疗时往往需要使用多种抗生素进行联合用药[8-9]。因此,快速而准确地鉴定出铜绿假单胞菌对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梁丽陈驰石继春王春娥龙新星刘茹凤黄洋李康徐潇李江姣徐颖华叶强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国家参考品核酸检测饮用天然矿泉水凉拌菜熟肉制品
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法检测A、C、Y和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含量
2018年
目的用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检测法(HPAEC-PAD)测定A、C、Y和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含量,并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采用Carbo Pac~?PA-1 4×250 mm分析柱与Aminotrap 4×50 mm保护柱;使用氢氧化钠/醋酸钠梯度洗脱,以多糖抗原标准溶液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其相应的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专属性、精密度和准确性验证;同时与传统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C、Y和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质量浓度在0.5~27.0μg/m L范围内与峰面积均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该方法专属性高,分析结果重复性良好,RSD均<5%;回收率均在95%~105%范围内;与传统的火箭免疫电泳法相比,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AEC-PAD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检测脑膜炎球菌多糖原液及疫苗成品中的多糖含量。
李亚南赵丹徐颖华毛琦琦陈苏京李茂光叶强
关键词:脉冲安培检测器
后基因组时代诺如病毒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21年
食源性疾病暴发通常是由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所引起。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频繁暴发,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增加人们的财富负担。由于诺如病毒易发生突变,各个行业尤其是食品行业的全球化发展迅速,致使诺如病毒的感染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和技术的成熟,诺如病毒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就诺如病毒的病毒学特征、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人体的免疫反应、诊断技术及现阶段使用基因组学技术的各项发展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诺如病毒感染的研究和控制提供线索。
张玮珊胡新玲律娜徐颖华米凯霞
关键词:诺如病毒食品质量安全食源性疾病基因组学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21年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是指摄入被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食物后,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随着饮食习惯及畜牧业的发展,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对食品安全、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及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发起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近几年全球范围内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传播,正是由人类的不良饮食习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的缺乏、对公共卫生风险防控能力的不足所导致的。因此,了解目前对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措施及防控检测手段,进一步开发拓展对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安全有效、快速、经济的检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综述了近年以细菌、病毒、寄生虫为代表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的常用检测手段,以期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新技术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朱宝康田博徐颖华卢雪梅
关键词:食品安全病原检测
钩端螺旋体疫苗菌种分子遗传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建立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疫苗菌种分子遗传质量的控制方法。方法采用PCR扩增7株钩体的7种管家基因序列,进行多序列位点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并系统评价不同传代次数菌种的分子遗传稳定性。同时组织协作标定,验证MLST方法用于疫苗菌种分子遗传质控的适用性。结果 7种钩体疫苗株呈现7种不同序列基因型。疫苗菌种在动物增毒前、后及在体外连续传代20代,细菌MSLT序列基因型未发生改变,证明钩体疫苗菌种具有良好的分子遗传稳定性。协作标定研究结果也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且结果易于标准化。结论建立了评价钩体疫苗菌种的分子遗传质控方法,疫苗菌株MLST序列基因型可作为一项候选的质量控制标准,完善了当前疫苗质控监管体系。
徐颖华李喆张影杜宗利辛晓芳叶强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分子遗传稳定性
食品检测用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琼脂培养基标准物质的研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研制食品检测用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琼脂(xylose lysine deoxycholate agar,XLD)培养基标准物质。方法将XLD培养基各成分按比例称量、球磨后分装制成标准物质。倾注平板后观察培养基形态,检测pH。根据GB 4789.28—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中选择性分离和计数固体培养基的测试项目,检验XLD培养基标准物质的均匀性。以40℃模拟极限运输条件检验XLD培养基标准物质的短期稳定性,以室温条件放置1、2、5、8、12个月的长期稳定性,并由3家实验室进行协作定值。结果制备的XLD培养基标准物质倾注平板后为红色半透明凝胶状固体,pH为7.45±0.02。均匀性和短期稳定性良好,长期稳定性在1年以上,协作定值结果符合GB 4789.28—2013的质控评定标准。结论本方法制备的XLD培养基标准物质均匀性与稳定性都达到标准物质的技术指标要求,可以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检测的质量控制、实验室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
张晓东陈怡文安琳徐颖华
关键词:食品检测标准物质
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协同增强破伤风类毒素的免疫原性研究
2013年
目的重组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与Al(OH)3佐剂联合应用协同增强破伤风类毒素(TT)的免疫原性观察。方法将高、低两个剂量的TT分别与高、中、低3个剂量的重组SEA同时吸附一定浓度的Al(OH)3作为样品组,同时设置高、低剂量TT分别与同样浓度Al(OH)3的吸附组作为对照;各组分别腹部皮下免疫NIH小鼠8只,0.5ml/只;免疫4周后,摘眼球采血,分离血清,检测各组抗TT抗体的IgG水平。结果在TT高剂量组,高、中剂量的SEA均能增强抗TT抗体的IgG水平(P<0.05),而低剂量SEA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能增强TT的免疫原性;在TT低剂量组,3个剂量的SEA均能显著增强TT的免疫原性,P<0.05。结论 TT联合重组SEA及Al(OH)3佐剂能诱导免疫后小鼠产生更强的体液免疫应答,SEA及Al(OH)3佐剂对TT具有协同免疫增强效应。
王丽婵马霄张华捷谭亚军徐颖华张庶民侯启明
关键词:超抗原破伤风类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
百白破联合疫苗质量控制和评价技术平台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张庶民侯启明徐颖华马霄谭亚军雷殿良骆鹏王丽婵等
该项目所建立的百白破疫苗质量(DTP)控制和评价技术平台体系,不仅可用于新型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TaP疫苗)的质量控制,而且为进一步发展以DTaP为基础的联合疫苗奠定了技术基础。主要内容1.应用双向电泳、ELISA等生物...
关键词:
关键词:百白破疫苗
百日咳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研究进展
近些年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异性细胞免疫在百日咳感染和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将对不同种类的百日咳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进行综述。
张平徐颖华侯启明张庶民
关键词:百日咳细胞免疫疫苗保护
文献传递
第1代国家人源抗百日咳血清参考品的制备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制备第1代国家人源抗百日咳血清参考品。方法制备1批冻干候选人源抗百日咳血清参考品,以WHO第1代人源抗百日咳血清标准品(06/140)为标准,组织各单位进行协作标定,并对候选参考品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各协作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室内和室间变异系数(CV)均低于15%;经统计学分析,最终确定候选参考品中含抗PT抗体94 IU/ml,抗FHA抗体52 IU/ml,抗Prn抗体106 IU/ml;候选参考品于-20℃放置15个月及37℃放置7、14、21和28 d后,各种百日咳抗体的酶标单位数均未出现显著下降。结论该候选参考品符合国家参考品的各项要求,可用于百日咳疫苗临床评价和临床实验室血清学诊断。
徐颖华卫辰王丽婵骆鹏侯启明张庶民
关键词:百日咳人源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