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数据是影响遥感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思路、解决方案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探索面向遥感科学数据的学科情报分析框架为目标,以《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期刊1999~2018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例,利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展现遥感科学数据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满足特定专业领域需求的遥感科学数据日益丰富,光学遥感、微波遥感和激光雷达数据的应用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的8∶1∶1发展为5∶3∶2,多角度观测、机载观测平台等新型观测方式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遥感科学数据和相关研究分析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不断推动对复杂地理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系统化、综合性理解。
经过近30年研究,甲烷直接合成乙烯研究终于取得突破,正迈向工业化。为了对甲烷直接制乙烯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有一个全面了解,该文利用汤森路透公司的Thomson Data Analyzer等工具,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和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为数据源,对甲烷直接制乙烯领域的论文和专利进行了统计分析,展现了该领域的整体发展态势,重点分析了重要研究机构和专利权人,揭示了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历程。
[目的/意义]探索学者的科研合作与其跨学科性的关系,以期为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学者优化自身科研合作模式提供参考建议,为在培养跨学科人才的过程中优化科研合作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过程]基于普赖斯核心作者分布定律选取学者。基于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构建作者共现网络,用社会网络指标点度中心性测度合作规模,点聚集系数测度团体合作率,国际合作论文量占比测度国际合作率;基于Raostirling指数测度学者的跨学科性。从学者个体层面出发,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结论]以天体物理学领域学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学者的合作规模、团体合作率、国际合作率都与其跨学科性显著正相关,合作规模、团体合作率、国际合作率为影响学者跨学科性相关表现的因素,进而推断学者扩大合作规模、参与团体合作和国际合作有助于其输入跨学科知识,从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做好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是实现抢占科技制高点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系列管理文件为分析对象,剖析其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并以投资近百亿美元、持续数十年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项目为例,对NASA重大项目预研管理过程进行分析。NASA将项目按照成本、风险、是否属于优先事项等分为3个类别进行管理,项目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从“A前”(pre-A)到A、B直至F共7个阶段。韦布望远镜从1995年进入NASA的“A前阶段”,由3家单位独立开展概念研究;1999年7月从3家单位中遴选2家开始“A阶段”研究;2002年9月正式选择1家单位牵头开展“B阶段”研究。可供我国借鉴之处包括:项目组织方应发挥好“总体”角色,凝聚多方资源、提供长期稳定支持;新项目的酝酿需充分利用前期项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基础;可利用“赛马制”等分阶段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以降低不确定性和决策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