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柳青
- 作品数:31 被引量:112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武汉临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计划研究与开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 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10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静脉窦内置管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9例,保守治疗1例.经股静脉插管,将微导管插入上矢状窦前1/3机械取栓、碎栓后留置微导管溶栓,24 h泵入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药物,维持3~7d.结果 9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因脑出血增加自动出院.结论 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可尽快开通静脉窦,恢复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降低静脉高压性脑出血发生率,尽快改善临床症状取得满意的效果.
- 盛柳青马廉亭杨铭李俊陈刚潘力李欢欢伍杰甘志强王强
-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形成机械取栓碎栓
- 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
-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科共收治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10例,其中男8人、女2人,其中静脉窦内置管机械取栓、碎栓及...
- 盛柳青王强杨铭李俊马廉亭陈刚潘力李欢欢伍杰甘志强
- 关键词:重症静脉窦血栓形成机械取栓碎栓
- 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
-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分析.
方法:2010年7月~2012年7月本科共收治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10例,其中男8人、女2人,其中静脉窦内置管机械...
- 盛柳青王强杨铭李俊马廉亭陈刚潘力李欢欢伍杰甘志强
- 关键词:机械取栓溶栓治疗
- 文献传递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相关并发症分析
- 目的:分析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的并发症,总结经验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共收治动脉瘤584例,其中血管内治疗244例253枚动脉瘤.244例中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
- 伍杰盛柳青李欢欢安学锋马廉亭杨铭李俊潘力陈刚蔡明俊甘志强祝源李志国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病理机制
- 文献传递
- 基于平板DSA三维血管像的“双血管融合”技术在硬脑膜动静瘘的诊断和手术计划中的应用研究
- 目的:探讨研究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构筑的影像学新方法。方法:在10例DAVF病例采用平板DSA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病变血管行三维血管成像。在三维工作站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两支血管三维像的融合,研究DAVF的血管构筑...
- 李俊严昺孙琦马廉亭万峰盛柳青李国栋李欢欢陈刚向伟楚王强
- 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平板DSA手术计划
- 3D-DSA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 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ACoA)发病率占颅内动脉瘤约30%,死亡率和病残率较高。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动脉瘤解剖研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是指:以前交通...
- 盛柳青
- 关键词:3D-DSA前交通动脉复合体
- 文献传递
- 平板DSA“双容积重建”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管壁钙化及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颅内动脉瘤多发于老年患者,常常合并动脉硬化。尽管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的疗效在不断进步,但仍有很多因素制约和影响了最后治疗效果。在颈内动脉(ICA)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中,
- 李欢欢李俊陈刚盛柳青向伟楚马廉亭王强李国栋甘志强蔡明俊
- 关键词:颈内动脉容积重建颅内段DSA血管内介入治疗
- 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行脑深部血管病直视手术的探讨
- 目的 探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在脑深部血管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共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行脑深部直视显微...
- 盛柳青李俊陈刚宋健黄河赵曰圆李欢欢汤伟金二亮向伟楚李国栋王丽马廉亭
- 关键词:平板DSAMRI神经导航
- X线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采用普通x线透视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行介入治疗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的所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要求同时具有术后即刻及复查工作位造影像(所有患者常规留取“0°/CRAN30°、LAO90°/0°’造影像),共有86例患者102个动脉瘤满足要求。搜集微弹簧圈x线透视像:术后即刻“工作位”、复查“工作位”、“0°/CRAN30°’和“LAO90°/0°’X线透视像,将术后即刻及随访的x线透视像中对应的投照角度记录的弹簧圈形态进行对比,判定弹簧圈形态是否变化。根据同一病例DSA结果判定动脉瘤是否复发。采用Kappa检验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86例患者102个采用微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39个动脉瘤内弹簧圈形态有变化,DSA判定为复发;51个动脉瘤内弹簧圈形态无变化,DSA判定为未复发;3个动脉瘤内弹簧圈形态无变化,但DSA发现动脉瘤复发;9个动脉瘤内弹簧圈形态有变化,而DSA未见复发;总体准确率为88.2%,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2.9%和85.0%。采用Kappa检验,两种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K=0.76,P〈0.05)。结论x线透视观察微弹簧圈的形态可以很好的预测动脉瘤是否复发,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随访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汤伟李欢欢陈刚祝源赵曰圆盛柳青金二亮李俊
- 关键词:放射摄影术颅内动脉瘤栓塞随访研究
- 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行脑深部血管病直视手术的探讨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探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在脑深部血管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共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行脑深部直视显微手术治疗的5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烟雾病合并脉络膜后动脉末梢分支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合并静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A2段与腁周动脉外伤性多发假性动脉瘤1例,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行脑血管造影获得平板DSA三维影像数据和MRI层厚2.0 mm三维断层影像数据,手术中将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通过Dicom接口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融合,在神经导航引导下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夹闭或电灼病灶,术后均复查DSA或320-CTA。结果 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切除病灶。术后4例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1例出现脑分裂综合征。结论在脑深部血管微小病变手术中,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能够精准找到脑深部微小血管病灶并看清楚病灶与周围脑结构的解剖关系,以最小手术损伤完整、彻底的切除脑深部血管微小病灶。
- 盛柳青李俊陈刚宋健黄河赵曰圆李欢欢汤伟金二亮向伟楚李国栋王丽马廉亭
- 关键词:平板DSAMRI神经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