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斌
- 作品数:28 被引量:220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 黄河流域水鸟多样性季节和区域特征及保护策略
- 2024年
- 作为中国候鸟迁飞通道的关键地带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的水鸟多样性对维持该流域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2022-2023年的黄河流域同步调查数据和公民科学数据,分析了水鸟的种群组成及其季节性特点;并利用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估了水鸟多样性在不同季节和区域的特征;同时提出了黄河流域水鸟动态保护策略。结果表明:(1) 2022-2023年,黄河流域共记录到9目20科141种水鸟,其中鸻形目和雁形目水鸟占优势。(2)春季和秋季的水鸟多样性最高,黄河流域不仅是繁殖地和越冬地,还是候鸟迁飞通道中重要的停歇地;(3)下游地区的水鸟丰富度较高,而中游、上游和源区则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和均匀度;重点保护物种分布广泛,尤其在春秋季节,中游和下游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分布。我们建议在黄河流域的春季和秋季采取全域性保护措施,并根据重点物种的分布季节和区域实施动态的针对性保护。同时,将重点保护水鸟的分布区域纳入迁飞通道行动计划,进行持续性监测。
- 王春晓张正旺夏少霞段后浪王稳贾亦飞张立勋冯刚杨亚桥李桐丁长青王春平原宝东雷进宇刘宇石建斌石建斌石青青肖晴于秀波
- 关键词:黄河流域
-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于GIS-生态位模型的野牦牛栖息地辨识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野牦牛的三大保护区之一,客观地划分保护区内不同适宜度的栖息地及其功能分区,是保护野牦牛种群数量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生态位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GIS的生态位模型,厘定野牦牛的适宜栖息地并划定相应的功能分区。结果表明:面积最大的高适宜性栖息地位于卡尔墩检查站周围区域,保护区北部沿阿尔金山存在着一条高适宜性廊道,面积较小的高适宜性栖息地零星分布在保护区西南部;高适宜性栖息地与中适宜性栖息地的面积总和为1.81×104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8%。在保护区功能区划上,应将所有的高适宜性栖息作为核心区;应将中适宜性栖息地及以高适宜性栖息地为中心周围5 km的缓冲地带作为缓冲区;保护区内的其他区域应作为实验区。
- 苏旭坤董世魁刘世梁刘颖慧石建斌吴娱张翔高峰许东华
- 关键词:野牦牛栖息地
- 面向控制单元的北运河水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严重超载,危及流域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了响应“水十条”关于建立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的需求,基于径流模拟模型与河流一维水质模型的水资源量和水环境容量核算,构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法的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模型,并面向水污染控制单元,开展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结果表明:多变量的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相较于单变量模型拟合程度更高;2018年北运河1/2以上控制单元的水环境承载力呈超载状态,其中心城区及下游地区的超载情况较为严重.最后,针对超载严重的地区,基于双向调控提出排警对策,为北运河流域水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徐雪飞曹若馨曾维华解钰茜石建斌
- 关键词:北运河控制单元BP神经网络水环境承载力预警
-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藏野驴栖息地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4年
-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藏野驴的主要保护区之一。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藏野驴潜在栖息地的影响是维持藏野驴在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直接途径。本文以生态位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GIS技术,构建基于GIS的生态位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AHP)与转移矩阵分析方法,分析自保护区1985年(建立)至2000年间LUCC对藏野驴不同适宜性栖息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适宜性栖息地与中适宜性栖息地变化不明显,高适宜性栖息地主要位于卡尔墩检查站周围区域、保护区东北部沿着阿尔金山的高适宜性廊道,中适宜性栖息地位于高适宜性栖息地周围,二者面积均略有增加;高适宜性栖息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为中适宜性栖息地,而中适宜性栖息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为低适宜性栖息地与不适宜区域;低适宜性栖息地面积减小剧烈,其面积减少的去向主要是不适宜区域,不适宜性区域面积不断扩大;藏野驴不同适宜性栖息地的总体变化趋势是栖息地格局向两端集中,即向高适宜性栖息地与不适宜区域转化。
- 苏旭坤董世魁刘世梁刘颖慧石建斌吴娱张翔许东华
- 关键词:藏野驴栖息地
-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藏羚羊冷暖季适宜性栖息地分异性被引量:2
- 2014年
-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藏羚羊等珍稀濒危有蹄类动物的三大保护区之一。客观地划分保护区内藏羚羊在冷季(1月)、暖季(7月)的栖息地适宜度是维持其种群数量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生态位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GIS的生态位模型,确定藏羚羊在冷暖两季的适宜栖息地。结果表明:冷、暖两季的高适宜性与中适宜性栖息地面积总和分别为12620和15630 km2,冷暖季高适宜性栖息地主要位于保护区东北部(库木库里沙漠东北部)、保护区中部(卡尔墩检查站周围区域并延伸至阿其克库勒湖东部)、保护区西南部(兔子湖检查站附近区域),中适宜性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东南部及高适宜性栖息地的周围区域;冷、暖季低适宜性栖息地面积分别为9930和8400 km2,冷季低适宜性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中适宜性栖息地与不适宜区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暖季主要分布于鲸鱼湖周围区域及中适宜栖息地外围;冷、暖季不适宜区域面积分别为24290和22810 km2,包括保护区北部、湖泊、沙漠及高海拔区域。藏羚羊冷暖两季栖息地具有差异性,藏羚羊在冷季活动范围集中,而在暖季活动范围相对分散。
- 苏旭坤董世魁刘世梁石建斌吴娱张翔高峰许东华
- 关键词:藏羚羊
-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1
- 2016年
- 以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不同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南高海拔地区主要植被类型为高寒草原,东北低海拔地区主要植被类型为沼泽草甸和高寒草原,西北部中海拔和东南低海拔区域的植被类型则主要为高寒荒漠;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纬度、经度和海拔梯度变化;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全氮、土壤总碳、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综上,阿尔金山保护区内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空间分异是地理因子、土壤因子以及气象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保护区尺度上土壤和气象因子对植物群落的影响超过地理因子的影响。
- 沙威董世魁刘世梁刘全儒石建斌李晓文苏旭坤吴娱
-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影响因素
- 中国大陆沿海水鸟栖息地保护优先区及空缺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中国大陆沿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自然湿地丧失与退化已经严重威胁到水鸟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性,急需开展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识别中国大陆沿海水鸟保护优先区,针对保护优先区进行保护优先等级划分,确定目前尚存的保护空缺,是针对性开展水鸟栖息地保护的前提。以中国大陆沿海11省、自治区、直辖市沿岸湿地为研究区,整合鸟类网站、水鸟调查报告和文献中的水鸟调查数据,采用热点分析方法,确定水鸟保护优先区,将每个地块上满足水鸟保护优先区识别标准的物种数量占所有地块中满足标准的物种数量最大值的比例划分成0.5≤P_(i)≤1、0.25≤P_(i)<0.5、0
- 段后浪于秀波石建斌石建斌夏少霞
-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藏羚羊、藏野驴和野牦牛的数量与分布被引量:14
- 2015年
- 分别于2012年5—6月、12月及2013年6—7月在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调查了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野驴(Equus kiang)、野牦牛(Bos grunniens)3种有蹄类动物的数量和分布状况,据此估算了3种动物在保护区内的数量,得到如下结果:1)保护区内藏羚羊、藏野驴和野牦牛的平均密度在夏季分别为:(2.2±1.0)(SE)只·km^-2、(0.4±0.2)只·km^-2、(0.1±0.1)只·km^-2;在保护区东部冬季分别为:(0.1±0.1)只·km^-2、(1.2±0.4)只·km^-2、(3.4±2.7)只·km^-2;2)保护区内有藏羚羊约16 617只(95%置信区间为9 624~24 890),藏野驴约11 030头(95%置信区间为8 018~16 448),野牦牛约14 850头(95%置信区间为11 943~19 077);3)藏羚羊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西部地区,其中位于保护区西南部的兔子湖区域是藏羚羊的一个重要产羔地.夏季产羔期,大量雌性藏羚羊聚集于此产仔;野牦牛、藏野驴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东部.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保护区管理部门提供有关这3种有蹄类动物的基础数据,便于保护区管理机构掌握它们的变化动态和趋势,从而为科学管理这些动物种群提供参考.
- 路飞英石建斌张子慧苏旭坤吴娱董世魁李晓文张翔许东华高峰翁晋
- 关键词: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
-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布局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
- 2017年
-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是对城市中长期环境管理的综合安排,是环境保护基础性的规划,其核心问题在于规模、结构和布局,即从城市环境、资源与生态约束角度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提出限制(环境、资源与生态红线),从环境承载力与发展生态适宜性分区角度为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结构与布局。在城市"多规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作为政府综合决策的重要支撑之一,可以为其他的规划编制提供约束条件以及土地供给能力测算值,使得各规划间能够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因此有必要先行。本文以北京市丰台区环境总体规划为例,从布局角度出发,基于区域土地资源供给能力对丰台区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并得到土地生态适宜性区划图,从而提出丰台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限制条件,为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先行提供科学依据。
- 曾逸凡曾维华石建斌
- 普氏原羚警戒行为和生理应激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3年
- 野生动物在面对自然胁迫(例如捕食者)和人为胁迫(例如道路交通)时,有可能产生能够影响动物个体健康和生存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升高糖皮质激素浓度和增强警戒行为是哺乳动物应对捕食风险时在生理和行为上最常见的两种反捕食响应。动物的反捕食策略权衡了对反捕食响应和其他生命活动的投入,以在个体生存和繁殖间寻求最大适合度。本研究以分布于青海湖流域部分区域的成年雌性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为研究对象,应用非损伤取样法采集其新鲜粪便样品,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粪样中的皮质醇含量;结合焦点动物全事件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进行行为取样,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不同胁迫对雌性普氏原羚粪便糖皮质激素代谢物(FGMs)和警戒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雌性普氏原羚野生种群中,FGMs和主要警戒行为指标在产羔期高于交配期,繁殖状态是影响FGMs和警戒行为的主要因素(F=39.162,P<0.001)。与捕食者和草原围栏相比,公路和铁路交通对普氏原羚生理应激的影响更大(F=87.482,P<0.001),人类活动是导致雌性普氏原羚FGMs升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日益增多的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未来保护工作中无法回避的挑战,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引起决策者更多的重视。
- 刘若爽石建斌刘定震沈心晨王庆庆徐雪飞郭冬生董世魁张毓何玉邦吴永林
- 关键词:普氏原羚警戒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