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馨 作品数:24 被引量:189 H指数:7 供职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语言文字 文化科学 文学 艺术 更多>>
跨文化语用预设意识及其培养——兼谈基础英语教材编写 被引量:6 2009年 本研究在前人关于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一个由语用知识明示教学、接受技能意识培养、产出技能意识培养和反思四部分构成的语用意识培养教学模式,以其为理论框架,分析了有关教材中跨文化语用预设意识培养的情况,并针对研究发现的不足,对英语教材编写提出了建议。 胡美馨关键词:语用意识 教材分析 多声部赋格经注策略及其对中国经典“走出去”的启示——以理雅各《诗经·关雎》注释为例 被引量:9 2016年 对理雅各《关雎》注释与中国历代注疏的比较分析表明:"多声部赋格"是理雅各《诗经》跨文化诠释的一个突出策略,该策略在内容上着意呈现中国经史文献就同一文本的不同诠释观点,在文本编织上与中国历代注疏文献密切互文,同时技巧性地植入理氏对不同注疏观点的比较评论。这一策略帮助理雅各成功地将中国经义进行跨文化重构,并传递了中国经学话语范式特征,体现出理氏《诗经》跨文化诠释的"经注"定位。理氏这一经验提示我们中国经典跨文化传播宜立足传统经学成果、重视"文本辩读"学术释译、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 胡美馨关键词:理雅各 《诗经》 基于流行美剧的语言间接性分析——以《绝望的主妇》为例 被引量:1 2010年 在流行美剧《绝望的主妇》中,各主人公在交谈中使用了大量的间接语。以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中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四个原则衡量,《绝望的主妇》中各主人公的语言表明,说话人出于保全听话人的面子委婉表达,或为达到幽默的效果而使用间接语,最终达到会话和谐。 胡悦 胡美馨关键词:间接性 委婉语 幽默 高中教材“热身”部分的教学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5 2006年 本文探讨了NSEFC教材“热身”(Warming Up)部分的教学意义,从是否实施“热身”教学、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对某乡镇中学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结合发现的问题和学生的期望提出了改进“热身”部分教学的建议。 胡美馨 朱海娜关键词:NSEFC 教学效果 超越表征:中国话语的诠释传统及其当下观照 被引量:20 2010年 多年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人以表征语言来解释中国,且成为中国人理解自身文化的范式,遮盖了中国文化的本初内涵。中国话语具有突出的诠释传统,它超越表征语言的局限,通过微言、微意的叙事风格,开辟出大量让人们在行动中领悟世界的解读空间,对语言中的人为价值判断保持高度警惕并加以消解。这种微言大义式的言说方式在中国话语的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削弱,但仍然对中国当下话语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在跨文化沟通和国际政治对话中,这一特征既表现出中国话语的力量,又是许多误解的根源。因此,从跨文化的角度,从中国古代经典入手解读中国诠释性话语的来由,指出它对当下的影响,厘清它与种种现代人构建的中国表征话语之间的界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宗杰 胡美馨关键词:中国话语 春秋笔法 理雅各《春秋》英译“以义解经”跨文化注疏特征研究 2024年 《春秋》注疏重视“以义解经”,所建构的“微言大义”话语范式成为《春秋》经学突出的地方性知识。理雅各《春秋》英译注疏对这种地方性知识加以充分表达:他阐释了《春秋》历史书写的取义要旨,介绍了传统注疏对《春秋》经义的多维度阐释建构,指出了其经义内容与话语范式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并在译注中通过字词训诂和注疏引述传递“微言大义”。 胡美馨关键词:理雅各 以义解经 浅析RICH教学法口头报告课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被引量:7 2001年 口头报告课是 RICH教学模式中课题小组把本组课题向全班呈现的一个必要环节。该环节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涉及到扩大知识面、训练思维、培养教师基本功等多个方面。目前存在的认识误区阻碍了该环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着重分析 RICH教学法口头报告课中现存的典型认识误区及其对实现教学目标的阻碍 ,并探讨教师在 胡美馨关键词:有效教学 知识面 思维训练 口语课 教师培养 RICH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理念及其实现 被引量:13 2005年 探究式教学是RICH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该理念重在通过大量研究型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使其最终达到探究习惯的养成。探究式教学理念在RICH教学中主要通过学以致用、寓学于用和师生角色与研究者角色的融合来实现。 胡美馨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翻译的历史维度新释——兼评西奥·赫曼斯的《翻译与历史教程》 2025年 2022年劳特里奇出版社出版的Translation and History:A Textbook(《翻译与历史教程》)是翻译文化学派奠基人之一——西奥·赫曼斯(Theo Hermans)教授在译学与史学领域的研究新著。该书深入讨论了翻译与历史的关系,综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叙事学、阐释学、翻译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考察了翻译研究的历史性特征与史学研究的翻译渊源。本文在介绍该书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史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拓展方向,指出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及缺憾之处。 蔡欣洁 胡美馨关键词:翻译 理雅各“以史证《诗》”话语特征及其对中国经典“走出去”的启示——以《中国经典·诗经·关雎》注疏为例 被引量:6 2017年 "以史证《诗》"是理雅各《诗经》跨文化注疏的重要策略。其注疏与中国经史文献深度互文,通过历史叙事呈现道德与治理经义建构及经学话语范式;同时论证指出《诗经》注疏中的相关叙事并非史实,体现出现代史学分析话语特征。其中国经学话语特征有助于传递中国经典的"地方性知识",其中西话语共现有助于文化互照、提示文化多元性,但其现代史学分析话语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传统史学观。理氏"以史证《诗》"话语特征提示:中国经典走出去应倚重传统经史研究成果、传递中国经典文化肌理;同时应兼蓄文化差异、避免过多价值判断,促进文化互照互释、多元共存。 胡美馨关键词:理雅各 典籍翻译 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