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劲
- 作品数:90 被引量:982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实现黄铁矿中多元素原位成像被引量:6
- 2016年
- 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建立了单粒黄铁矿的多元素原位成像方法。在1 mm×1 mm的扫描区域内,获得有效计数点信息约5万个,总分析时间仅为1.5 h。结果表明,此粒黄铁矿表面Fe、S元素的信号强度分布均匀,Fe/S比值数据集中,相对标准偏差仅为11.6%,这表明黄铁矿均质性较好,也表明本分析方法的稳定性较高。相对于围岩,黄铁矿表面的微量元素表现出的富集或亏损特征,可能与黄铁矿形成时的氧化还原环境和后期的次生改造作用有关。本方法将有助于LA-ICP-MS在单颗粒矿物分析中的推广应用,可为古环境、烃源岩和流体成藏等研究提供更直接、更准确的可视化实验数据。
- 王华建张水昌叶云涛王晓梅周文喜苏劲
- 关键词: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黄铁矿微量元素
- 全球深层油气分布特征及聚集规律被引量:41
- 2012年
- 通过对世界深层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分布及典型油气田的统计和解剖表明,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裂谷盆地和山间盆地为主要的深层含油气盆地类型;烃源岩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泥岩,低地温梯度和异常压力有利于深部油气的生成和保存;有利的沉积相带、低地温梯度、表生风化淋滤作用、成岩作用中胶结物溶解和白云岩化作用、异常高压、早期油气充注、裂缝发育等都是形成和保存深部良好储集性能的有利因素,多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碳酸盐岩或碎屑岩组成。前陆盆地或被动陆缘盆地的背景、良好储盖配置尤其是膏岩层的发育、异常压力的存在是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深层勘探应围绕具备这些条件的盆地展开。
- 王宇苏劲王凯张保涛赵杰刘星旺
- 关键词:油气成藏
- 一种近源型致密砂岩气甜点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近源型致密砂岩气甜点的预测方法及装置,所述预测方法包括:依据已有的地质参数,恢复区域构造演化史;依据区域构造演化史,确定关键时期,所述关键时期包括:早期CO<SUB>2</SUB>主生成期与天然气主生成期...
- 帅燕华魏彩云候连华王晓梅胡国艺张斌苏劲房忱琛
- 塔中西部平台区油气分布差异性及其主控因素被引量:1
- 2014年
-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按照PVT和流体组分可以划分为油藏、挥发性油藏和凝析气藏3种类型,三者在空间上分布复杂。通过对塔中北斜坡西部平台区大量单井及其生产状况的解剖,结合分析化验和地震资料,深入探讨了本区流体分布和性质特征、断裂和储层差异,揭示了造成油气分布差异性的主控因素。认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良三段顶部的不整合面在垂向上控制了储层层位和储层规模,储层在横向上的强非均质性是油气平面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走滑断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对储层改造明显,直接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古油藏在晚喜马拉雅期遭受的气侵强度,是目前本区油气藏相态多样性和性质差异的直接原因。
- 张保涛于炳松苏劲于红枫王向伟
- 关键词:油气分布主控因素海相碳酸盐岩奥陶系塔中北斜坡
- 烃源岩非均质性及其意义——以中国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为例被引量:20
- 2017年
- 以中国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为例,基于野外露头、镜下观察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不同尺度的烃源岩非均质性及烃类的微观赋存特征进行研究。岩石圈板块运动和古纬度位置导致烃源岩宏观旋回性和非均质性,天文轨道力控制的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烃源岩微观非均质性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烃源岩非均质性是恒定存在的,不仅体现为有机质含量的差异,还包括碎屑物来源和孔隙度的差异。在油气资源评价,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时需要充分考虑烃源岩的非均质性。烃源岩非均质性特征为油气生成、排驱和储集提供了良好的"源储组合",为估算非常规油气经济可采储量提供了新的参考指标。因此烃源岩非均质性的定量化研究对非常规油气形成机理及资源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王晓梅张水昌王华建苏劲何坤王宇王晓琦
- 关键词:页岩烃源岩非均质性元古界
- 一种恢复海相或湖相沉积区最大古地温及区域热史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恢复海相或湖相沉积区最大古地温及区域热史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选取碳酸盐样品,并对碳酸盐样品进行有效性分析,得到烃源岩成熟度测试样品以及古热史研究样品;(2)对步骤(1)所得烃源岩成熟度测试样品以及古...
- 帅燕华魏彩云候连华王晓梅胡国艺张斌苏劲房忱琛
- 一种原油质量馏分成熟度评价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原油质量馏分成熟度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用称取定量原油样品与二氯甲烷混合,静止10-24小时后加入二氯甲烷为溶剂的混合标样,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FID检测样品中轻烃系列、金刚烷、正构/异构烷烃、甾...
- 张水昌苏劲黄海平王汇彤张斌王晓梅王宇毕丽娜
- 塔里木盆地雄探1井寒武系油源特征与超深层勘探潜力
- 2025年
-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已发现的超深层(深度大于8000 m)油气主要赋存于北部坳陷F5走滑断裂以东的下古生界储层,而该断裂西侧寒武系超深层的油气来源和勘探潜力尚不明确。通过岩相和分子标志物分析,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纽芬兰统至少存在硫化斜坡、深水陆棚和局限海湾3种不同沉积环境的“等时异相”烃源岩。2024年在塔北西端的雄探1井寒武系发现高产凝析油气,原油中检出完整的芳基类异戊二烯烷烃生物标志物,但未检测到三芳甲藻甾烷,这与轮探1、旗探1井为代表的纽芬兰统硫化斜坡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十分一致,表明雄探1井寒武系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纽芬兰统烃源岩。雄探1井寒武系原油还呈现出C29甾烷优势,并且富含长链三环萜烷(最高达C39),这些生物标志物能够成为有效区分硅质泥岩和碳酸盐岩等不同岩相的油气源指标。结合逆冲和走滑断裂输导系统的成藏分析,认为F5走滑断裂以西具备接受满西生烃中心寒武系纽芬兰统烃源岩有效供烃的可能,这预示着除了盆地东部寒武系超深层台缘带相控型油气藏外,该走滑断裂以西有望成为寒武系超深层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新区域。
- 苏劲王晓梅王晓梅杨宪彰李谨杨宪彰李谨方玙张海祖房忱琛杨春龙魏彩云房忱琛张水昌
- 关键词:寒武系分子化石走滑断裂塔里木盆地
- 塔里木盆地喜马拉雅晚期油气藏调整与改造被引量:41
- 2012年
- 为理清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对喜马拉雅晚期构造运动背景下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的调整与改造进行分析。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过程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十分强烈,主要发生了物理调整和化学改造两方面的次生作用:一方面由于地层的翘倾和圈闭的调整,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发生侧向长距离运移和垂向渗漏再聚集;另一方面巨厚的地层沉积加速了有机质的热演化,生成大量裂解气,天然气侵入早期油藏导致油气性质发生重大改变,重质油、轻质油、蜡质油、凝析气等各种类型的油气形成并分布在同一区域。喜马拉雅晚期油气藏的物理调整和化学改造作用导致塔里木盆地横向上大面积油气差异分布,纵向上多层系含油、但油气性质各异的复杂格局。
- 张水昌张斌杨海军朱光有苏劲王晓梅
- 关键词:生物降解
- 寒武纪海洋碳循环新模型被引量:1
- 2024年
- 经典碳循环模型认为,富12C的有机碳大量埋藏导致碳同位素(δ13C)正漂移,有机碳大量氧化则导致δ13C负漂移.然而,寒武系纽芬兰统BACE(BAsal Cambria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事件有着全球性的δ13C负漂移和大规模有机碳埋藏,芙蓉统SPICE(Steptoean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事件则有着全球性的δ13C正漂移和相对匮乏的有机碳埋藏,均表现为碳同位素异常与有机碳埋藏的失耦特征.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钻井剖面的寒武纪碳循环和古海洋环境演化记录,本研究提出了包括海洋溶解有机碳(DOC)的寒武纪海洋碳循环模型,并取得如下认识:(1)寒武纪海洋依然有着巨大的海洋DOC储库,储库容量受大洋环流和古海洋环境调控,对海洋碳循环有着重要影响;(2)寒武纪早期的海洋DOC储库氧化导致了BACE事件和寒武系油气系统的“亚洲现象”, DOC储库扩容导致SPICE期间在缺乏有机碳埋藏时形成全球性δ13C正漂移;(3)塔里木盆地东部坳陷深水沉积环境有可能发育芙蓉统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对应于SPICE时期的有机碳埋藏,是潜在的超深层油气勘探领域.未来有必要针对海洋DOC储库的形成机制、储量规模及影响因素、资源环境效应三个方面继续开展研究,并有望在地球系统科学和油气资源勘查领域取得新突破.
- 王华建张水昌王晓梅苏劲叶云涛柳宇柯
- 关键词:碳同位素有机碳BACESPICE溶解有机碳黑色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