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涛

作品数:73 被引量:346H指数:1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1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43篇食管
  • 29篇肿瘤
  • 25篇食管癌
  • 17篇细胞
  • 14篇食管肿瘤
  • 13篇贲门癌
  • 12篇癌前
  • 11篇腺癌
  • 11篇癌前病变
  • 11篇癌组织
  • 11篇病变
  • 10篇蛋白
  • 10篇食管癌高发区
  • 9篇鳞状
  • 9篇鳞状细胞
  • 8篇贲门腺癌
  • 7篇细胞癌
  • 7篇鳞状细胞癌
  • 7篇基因
  • 6篇遗传易感

机构

  • 35篇郑州大学
  • 35篇郑州大学第一...
  • 25篇郑州大学第二...
  • 16篇河南省人民医...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0篇河南省食管癌...
  • 6篇河南省肿瘤医...
  • 6篇新乡医学院
  • 6篇河南科技大学...
  • 6篇郑州大学第五...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河南大学
  • 3篇濮阳市人民医...
  • 3篇安阳市肿瘤医...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平顶山市第一...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郑州铁路职业...
  • 1篇郑州轻工业学...

作者

  • 72篇郭涛
  • 58篇王立东
  • 46篇范宗民
  • 34篇何欣
  • 23篇高珊珊
  • 21篇王苒
  • 20篇孙哲
  • 19篇冯常炜
  • 18篇宋昕
  • 18篇常志伟
  • 16篇张延瑞
  • 15篇江亚南
  • 14篇王俊宽
  • 14篇杜芳
  • 12篇郭军辉
  • 12篇刘宾
  • 11篇吴会芳
  • 11篇李琮宇
  • 11篇任景丽
  • 11篇刘小莉

传媒

  • 29篇郑州大学学报...
  • 11篇中华肿瘤防治...
  • 4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国医药导刊
  • 2篇肿瘤基础与临...
  • 2篇2014中国...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浙江中医杂志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15篇2009
  • 8篇2008
  • 10篇2007
  • 23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食管与贲门双源癌蛋白质指纹模型的建立及肿瘤标志的筛选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建立食管与贲门双源癌的蛋白质组指纹诊断模型,筛选食管贲门双源癌相关蛋白,为建立食管贲门双源癌肿瘤标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TOF-MS)技术对19例食管贲门双源癌(双源癌组)和50位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清进行蛋白质组的对比研究。根据差异性蛋白质的质核比(相对分子质量)从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库中筛选并确定相关候选蛋白和基因。并通过RT-PCR方法进一步分析这些关键候选基因在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中表达变化特征。结果:以相对分子质量2.86621×103、5.10330×103、6.59765×103、7.93155×103、9.31196×103和4.11399×103的6种蛋白质组成的决策树模型对双源癌组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26%、73.68%和80%。相对分子质量为5.34052×103和5.92132×103的蛋白质查询结果为COX7c及Beta-defensin-1-2-3,在双源癌的食管癌组织和贲门癌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60%(3/5)、60%(3/5)、60%(3/5)和40%(2/5),对照组食管和贲门正常上皮组织均为阴性。结论:以相对分子质量2.86621×103、5.10330×103、6.59765×103、7.93155×103、9.31196×103和4.11399×103的6种蛋白质组成的决策树模型,可作为食管贲门双源癌的蛋白诊断模型,COX7c及Beta-defensin-1-2-3与食管贲门双源癌密切相关,为食管贲门双源癌肿瘤标志筛选提供重要线索。
冯笑山王立东郭涛单探幽李吉林范宗民焦新英常智慧韩晶宋昕高社干申秋樊慧王能超李韶华高珊珊何欣郭军辉
食管癌组织与外周血RASSF1A甲基化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组织及同一患者对应的术前外周血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加深食管癌变分子机制的了解并为食管癌早期诊断和高危人群预警提供候选指标。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分别检测来自食管癌高发区的30例食管癌患者血浆、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结果:食管癌组织RASSF1A甲基化阳性率为40%(12/30),而这12例癌组织甲基化阳性的患者其外周血甲基化阳性共7例,癌组织和外周血RASSF1A甲基化阳性一致率为58%(7/12),18例癌组织甲基化阴性的患者其外周血也均为阴性,阴性一致率为100%(18/18)。癌旁正常食管组织甲基化率为13%(4/30),明显低于癌组织(40%,12/30),P<0.05。7例外周血甲基化阳性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5例(55%,5/9),阴性2例(10%,2/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鳞癌的RASSF1A甲基化阳性率(83%,5/6)明显高于中分化鳞癌(24%,5/21),P<0.05。结论:外周血RASSF1A甲基化可以反映同一个体食管鳞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状态,可能是高危人群筛查重要候选分子标志之一。
秦豫培王立东常志伟郭涛李吉林宋昕
关键词:食管肿瘤RASSF1A甲基化外周血甲基化特异性PCR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青年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STAT3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河南高发区青年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STAT3的表达及意义,加深对食管癌变机理的了解。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STAT3在36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从正常食管上皮→基底细胞过度增生→间变→至鳞状细胞癌的演变过程中,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86%(12/14)、88%(28/32)、55%(11/20)和75%(27/36),其中基底细胞过度增生与间变(P=0.008)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TAT3蛋白在高分化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最高89%(16/18),中、低分化鳞癌组织阳性率逐渐下降,分别为60%(6/10)和63%(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AT3蛋白在癌变早期阶段表达变化显著,并随癌变程度加重和癌组织分化程度下降而呈现阳性表达率下降的趋势,提示STAT3是食管癌变早期的重要分子事件,并可能是食管癌变重要分子基础之一。
刘小莉王立东王苒吕晓东任景丽李吉林范宗民李江曼王俊宽孙哲江亚南周建炜郭涛吴会芳李琮宇高姗姗何欣郭花芹
关键词:青年食管癌癌前病变
食管癌高发区反流性食管炎患病情况调查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反流性食管炎(RE)的流行病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方法:采用RE问卷调查、胃镜黏膜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技术,分析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居民RE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胃镜检查共发现26例RE患者(26/412,6%),RE洛杉矶分级B级为主(23/26)。412例接受胃镜检查的居民中,327例接受问卷调查,其中RE患者21例;RE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烧心(33%),反酸(32%),反胃(30%)。以胃镜检查正常者21例为正常对照,RE患者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CH)和间变(DYS)的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未检出食管癌、肠上皮化生和Barrett′s食管;RE患者食管下段上皮乳头高度和密度均高于正常对照(P<0.05)。RE患者食管下段黏膜病变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正常对照无浸润。结论:食管上皮乳头升高和乳头密度增大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RE主要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并常伴有BCH和DYS改变以及极少的Barrett′s食管发生率,提示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的发生模式可能与西方不同。
郐大余刘宾冯常炜张延瑞任景丽张伟张彦霞邵珊高福生王苒刘小莉郭涛吕晓东孙哲王俊宽江亚南周建炜范宗民何欣高珊珊王立东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流行病学调查食管癌高发区
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中Rb蛋白的表达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中Rb蛋白表达的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30例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Rb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在30例双源癌患者中,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Rb阳性率分别为46.7%(14/30)和40%(12/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2,P>0.05)。食管和贲门癌组织Rb一致阳性率为36.7%(26/30),一致阴性率为50%(15/30),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Rb的表达相关(P<0.05)。结论:该地区食管癌和贲门癌存在较高的Rb一致性变化,提示二者可能具有相似的发病因素和分子机制。
王宁博高珊珊何欣常志伟李吉林范宗民郭花芹韩晶吕晓东周丽郭涛邵珊吴会芳张彦霞王立东
关键词:双源癌食管鳞癌贲门腺癌RB
血凝块DNA提取方法探讨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血凝块DNA提取的方法。方法:利用血凝块融化液直接进行DNA提取,并通过血凝块融化液涂片、血凝块冰冻切片以及琼脂糖电泳鉴定所提DNA的质和量。并与常规研磨法提取DNA进行比较。结果:利用血凝块融化液直接提取DNA浓度可高达(13.9±10.4)mg/L,A(260nm)/A(280nm)为1.85±0.11;高于研磨法的(9.70±4.1)mg/L和1.74±0.08(P<0.05)。血凝块融化液中以及血凝块冰冻切片中均含有较多的有核细胞。结论:利用血凝块的融化液直接进行DNA提取是一种简便、实用的DNA提取方法。
何欣孙哲郭涛李韶华温巍王立东
关键词:血凝块DNA提取冰冻切片
河南林州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比较基因组杂交特征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基因组变化特征。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13例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和32例食管癌家族史阴性患者染色体基因组变化。结果10q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扩增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为23%(3/13)而食管癌家族史阴性患者中无发生(P<0.05)。15q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丢失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为38%(5/13),明显高于食管癌家族史阴性的6%(2/32)(P<0.05)。3q、8q、7p、5p等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增加和3p、19q、9q等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丢失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和阴性患者中发生率均超过20%(P>0.05)。结论10q、15q可能存在与食管癌遗传高易感性相关的关键基因,而3q、8q、7p、5p、3p、19q、9q等可能存在与环境因素相关的食管癌关键基因。
常志伟王立东秦艳茹李苹娟范宗民郭涛宋昕王苒李吉林常志军何欣
关键词:食管癌比较基因组杂交遗传易感性家族史
食管贲门双源癌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状病毒和P16^INK4A、P21^WAF1蛋白检测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双源癌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P16INK4A、P21WAF1蛋白表达与食管贲门癌变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检测17例双源癌食管鳞癌(SCC)和贲门腺癌(GCA)组织HPV16型DNA(HPV16-DN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INK4A、P21WAF1蛋白的表达。结果:17例SCC组织中HPV16-DNA检出率为8/17,GCA组织为5/17,且有2例患者SCC和GCA组织中同时检测到HPV16-DNA。2种组织中P16INK4A和P21WAF1蛋白均有不同程度表达,且表达的一致性较高(P均>0.05)。SCC、GCA组织中P16INK4A、P21WAF1蛋白表达与HPV16感染无关(P>0.05)。结论:HPV可能是SCC和GCA共同相关致病危险因素。
丁广成王立东任景丽李吉林郭军辉袁翎郭涛刘红彦周福有宋昕张连群黄静李兴川
关键词:贲门肿瘤双源癌
食管癌高发区同卵双胞胎食管、贲门和胃窦活检组织病理比较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比较分析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同卵双胞胎成员食管、贲门和胃窦黏膜活检组织病理结果,探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食管和贲门癌变的影响。方法:对108对来自于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的同卵双胞胎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22对自愿接受胃镜检查者进行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①108对同卵双胞胎中,共发现癌症13例,其中食管癌7例(均为男性,单发),食管癌发生率0.065%(7/108)。②接受胃镜检查的22对双胞胎中4例食管癌患者,1例胃癌患者,癌前病变3例,均为单发;18对未患癌患者中,3对慢性轻度食管炎和1对慢性浅表性胃炎为双发,其余14对所患疾病均为单发。结论:环境因素对食管癌变的影响远大于遗传因素。
张广平王立东冯常炜樊慧李吉林张延瑞王晗晶高社干郭涛周胜理范宗民岳文彬崔娟焦新英周福有常扶保宋昕宋爽
关键词:同卵双胞胎贲门肿瘤
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p16^(INK4A)蛋白表达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HPV感染与食管/贲门癌变的关系和p16INK4A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检测17例双源癌患者食管鳞癌组织和贲门腺癌组织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感染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INK4A蛋白在17例双源癌鳞癌组织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7例双源癌组织中8例食管鳞癌组织,5例贲门腺癌组织中检测到HPV16-DNA(47%vs.29%),且有2例患者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同时检测到HPV16-DNA的存在。p16INK4A蛋白在两种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在HPV相关的双源癌中,p16INK4A蛋白表达在腺癌组织中较鳞癌组织高(75%vs.25%,P<0.05)。结论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一个体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中均有不同程度HPV感染,提示HPV可能是二者共同相关致病危险因素,高危型HPV16感染可能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和贲门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16INK4A蛋白表达在腺癌组织中较鳞癌组织高,有可能成为HPV相关性贲门癌的一个筛查指标。
丁广成王立东任景丽郭军辉袁翎郭涛
关键词:贲门腺癌人乳头状瘤病毒聚合酶链式反应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