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锦香

作品数:39 被引量:21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医学高峰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3篇细胞
  • 16篇白血
  • 15篇白血病
  • 10篇淋巴
  • 10篇急性
  • 10篇骨髓
  • 9篇多发
  • 9篇多发性
  • 9篇多发性骨髓瘤
  • 9篇骨髓瘤
  • 6篇粒细胞
  • 6篇淋巴瘤
  • 5篇粒细胞白血病
  • 4篇血清
  • 4篇早幼粒细胞
  • 4篇早幼粒细胞白...
  • 4篇疗效
  • 4篇淋巴细胞
  • 4篇难治
  • 4篇急性早幼粒

机构

  • 37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北海道大学
  • 1篇沈阳市红十字...
  • 1篇沈阳市第四人...

作者

  • 39篇于锦香
  • 28篇李艳
  • 14篇翟明
  • 13篇高峰
  • 12篇王柏勋
  • 10篇高然
  • 8篇张蕊
  • 8篇何娟
  • 8篇潘登
  • 8篇颜晓菁
  • 6篇蔡大利
  • 4篇肖卫国
  • 4篇王晓雪
  • 4篇张丽君
  • 3篇刘云鹏
  • 3篇王军
  • 3篇陈颖
  • 3篇卢香兰
  • 2篇许崇安
  • 2篇王艳萍

传媒

  • 7篇中国实用内科...
  • 7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实用药物与临...
  • 3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第三届全国深...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6
  • 1篇1995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发维甲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维甲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对于初治的 15 4例 APL 患者 ,ATRA治疗后 ,白细胞小于 2 0× 10 9/ L 者单用ATRA治疗 ,白细胞大于 2 0× 10 9/ L 者加用化疗 ,治疗前白细胞大于 2 0× 10 9/ L 者 ATRA与化疗同时应用。结果 :14例 APL 患者发生 RAS。临床症状出现的中位时间为 7天 ,主要症状为发热 ,呼吸困难 ,低氧血病 ,肺部浸润等。 14例 RAS患者至少有以上 3种症状。 13例因白细胞增高化疗 ,5例ATRA减量 ,7例停用 ATRA,患者均加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12例 RAS患者 CR,2例死亡。未发生RAS患者 CR率为 89%。获得缓解后的 RAS患者继续用 ATRA维持治疗无 RAS再发生。结论 :APL 初诊时白细胞高 ,应用 ATRA后白细胞升高过快、过高者易发生 RAS。
许崇安高峰刘云鹏王柏勋金波刘世洲于锦香何娟李艳翟明
关键词:维甲酸综合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克隆演变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6年
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又称骨髓瘤、浆细胞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分泌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导致正常多克隆浆细胞及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随着硼替佐米、雷利度胺的广泛应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极大提升。但是有学者发现多发性骨髓瘤出现新的生物学行为,如:M蛋白的转变、髓外复发等,称之为克隆演变。本文报道1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克隆演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克隆演变特点及预后,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张贺洋于锦香李艳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文献复习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1999年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pereosinophilicsyndrome,HES)是以血中嗜酸粒细胞增高伴多脏器浸润为特征而病因尚未明确的一组疾病,此病较少见,且白细胞总数高达100×109/L以上,嗜酸粒细胞>0.90者更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结...
侯丽君高峰于锦香翟明
关键词:嗜酸粒细胞增多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HHV-8的表达及其与IL-6的关系
2007年
目的探讨人类疱疹病毒-8(HHV-8)与多发性骨髓瘤(MM)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测定检测 MM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Cs)、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s)、骨髓活检标本中 HHV-8 DNA 特异序列 HHV-8 DNA;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6的含量。
于锦香王柏勋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髓活检标本多聚酶链反应骨髓单个核细胞血清白细胞介素
氟达拉滨联合米托蒽醌和地塞米松与CHOP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比较
2007年
目的评价并比较氟达拉滨、米托蒽醌±地塞米松与CHOP 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接受氟达拉滨联合米托蒽醌±地塞米松方案联合化疗和 CHOP 及其改良方案联合化疗,对两组的疗效及毒性进行比较。结果氟达拉滨组总有效率为81.5%,其中初治患者有效率为75%。
张蕊李艳于锦香潘登高然高峰翟明
关键词:氟达拉滨恶性淋巴瘤地塞米松米托蒽醌霍奇金淋巴瘤
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研究重症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以及Hp感染与患者临床特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重症ITP患者与对照人群的Hp感染率;比较Hp阳性和Hp阴性ITP患者的年龄、性别、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结果:42例ITP患者中28例14C-UBT阳性(66.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P<0.01)。Hp阳性和Hp阴性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3%和21%,两组相比差异十分显著(P<0.01)。结论:ITP患者Hp感染率增高,Hp阳性ITP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更敏感。
潘登李艳徐海萍于锦香高峰翟明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幽门螺杆菌糖皮质激素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CD_(38)~+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5
1996年
为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外周血肿瘤前体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26例MM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携带浆细胞相关抗原(PCAA)——CD38+的淋巴细胞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①MM患者CD3+(总T)细胞、CD4+(TH)细胞、CD4+/CD8+比值下降(P<0.05),而CD8+(TS/TC)细胞无明显变化。②MM患者外周血CD38+细胞明显增高,化疗后CD38+细胞数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①MM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②MM患者外周血中存在肿瘤前体细胞,并且与疾病的临床分期和化疗有关。
于锦香栗翠銮李霞翟明刘云鹏卢香兰许国宣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T淋巴细胞亚群
肿瘤坏死因子α对红系祖细胞造血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肖卫国欧凤荣张丽君于锦香翟明泽田贤一
关键词:红系祖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血型糖蛋白A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Ⅲ期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比较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与M2、VAD等传统化疗方案治疗Ⅲ期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1例MM患者,临床分期均属于Ⅲ期。11例患者(5例初治及6例复发/难治)选择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20例患者(7例初治及13例复发/难治)选择M2、VAD、MP±V方案治疗。采用EBMT标准判定疗效,并按WHO标准判断不良反应。结果(1)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组:CR 27.3%(3/11),PR 36.4%(4/11),MR 27.3%(3/11),NC9.1%(1/11),总有效率为90.9%,其中初治患者CR 20.0%(1/5),PR 20.0%(1/5),MR 40.0%(2/5),NC 20.0%(1/5),有效率为80.0%;复发/难治患者CR 33.3%(2/6),PR 50.0%(13/6),MR16.7%(1/6),有效率为100%。(2)传统化疗方案组:PR 30.0%(6/20),MR 15.0%(3/20),PD10.0%(2/20),SD 45.0%(9/20),总有效率为45.0%,其中初治患者PR 42.6%(3/7),MR 28.6%(2/7),PD 14.3%(1/7),SD 14.3%(1/7),有效率71.4%;复发/难治患者PR 23.1%(3/13),MR7.7%(1/13),PD 7.7%(1/13),SD 61.5%(8/13),有效率为30.8%。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方案对于初治及复发/难治患者的总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传统化疗方案相比,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方案副作用轻微,包括乏力、指端麻木、胃肠道反应等,无严重血液学毒性及心脏毒性,安全性较好。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是一种新的有效治疗MM的方案,Ⅲ期初治及复发/难治患者均可明显受益,达到一定的临床缓解。该方案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均能耐受。
苏楠于锦香李艳何娟吕晓毅王柏勋翟明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地塞米松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清血脂变化规律的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过程中血清血脂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分析经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诱导完全缓解后,两种药物联合巩固治疗2个周期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住院患者49例。分别于治疗前、完全缓解后(CR)、联合用药巩固治疗第1个周期结束及第2周期结束,检测血清血脂指标-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并对血脂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ATRA联合ATO治疗完全缓解后,患者血脂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后巩固治疗1个周期,血清TG及TC水平升高(P<0.05)。完全缓解后巩固治疗2个周期,分别与治疗前、完全缓解后及巩固治疗1个周期比较,血清TG及TC升高(P<0.01)。结论 APL患者经ATRA联合ATO治疗会导致血脂升高。
张贺洋于锦香颜晓菁张蕊高然王玥俞钦川李艳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血脂异常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