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惠嫦

作品数:20 被引量:12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子宫
  • 8篇内膜
  • 8篇宫内
  • 8篇宫内膜
  • 7篇子宫内膜
  • 4篇预后
  • 4篇内膜癌
  • 4篇宫颈
  • 4篇宫内膜癌
  • 4篇腹腔
  • 4篇腹腔镜
  • 3篇增生
  • 3篇增生症
  • 3篇手术
  • 3篇切除
  • 3篇子宫内膜癌
  • 3篇子宫内膜增生
  • 3篇子宫内膜增生...
  • 3篇疗效
  • 2篇蛋白

机构

  • 9篇广东省中山市...
  • 7篇中山市人民医...
  • 3篇中山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9篇何惠嫦
  • 11篇苏园园
  • 5篇黄瑾
  • 5篇李远明
  • 3篇陈应智
  • 3篇韩燕华
  • 3篇黄瑾
  • 2篇阳丽君
  • 2篇曹伍兰
  • 2篇黄瑾
  • 2篇李远明
  • 2篇阳丽君
  • 1篇冯丽嫦
  • 1篇郑婉文
  • 1篇阳丽君
  • 1篇何洁芙
  • 1篇黄彦
  • 1篇肖学红
  • 1篇苏良娣
  • 1篇陈泳珊

传媒

  • 4篇广东医学院学...
  • 4篇中国实用妇科...
  • 3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原医刊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妇产与遗传(...
  • 1篇医学食疗与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63例宫颈癌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分析宫颈癌的临床表现特征和延误诊断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63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异常阴道出血106例(占65.4%),白带增多或阴道排液35例(占21.5%),下腹坠胀或腹痛8例(占4.9%),无症状11例(占6.7%,体检发现),全宫术后3例(占1.8%);出现症状至确诊超过3个月者97例(占59.5%),初诊为其他疾病者65例(占39.9%)。结论应推广妇女健康教育,定期妇科检查,对宫颈病变遵循“三阶梯式”诊治原则,定会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何惠嫦刘君何洁芙
关键词:宫颈癌
EMP2、TTF-1在子宫内膜增生恶变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增生症癌变中EMP2与TTF-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90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初次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症(包括单纯型、复杂型、不典型增生),且随访时再次行子宫诊刮或手术切除子宫的患者51例。根据是否癌变分为两组:子宫内膜增生癌变组28例,子宫内膜增生非癌变组23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两组组织标本EMP2和TTF-1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子宫内膜增生非癌变组和子宫内膜增生癌变组标本组织中,EMP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39%和4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1,P〈0.05);TTF-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87%和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9,P〈0.05)。EMP2阳性者的比例随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P〈0.05),而TTF-1阳性者的比例随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逐渐下降(P〈0.01或0.05)。结论 EMP2和TTF-1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癌变过程。
何惠嫦黄瑾高海洋韩燕华陈应智
关键词:TTF-1子宫内膜增生症免疫组织学
经皮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被引量:35
2001年
目的 探讨在数字减影技术(DSA)指导下,经导管行子宫动脉栓塞(T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选择1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以 Seldinger’s技术经皮从右股动脉进入,完成对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证实后,用携有抗生素的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然后运用成攀技术进行同侧子宫动脉栓塞。观察术后1,3个月痛经、月经量、子宫及病灶体积变化。结果 TAE治疗后全部病例临床症状缓解率达 100%,10例显效,1例好转。月经量减少30%-74%(P<0.01)。10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痛经完全消失,1例好转。术后疼痛评级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子宫、病灶体积3个月时缩小显著,超声波显示子宫腺肌病病灶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T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期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轻。
李远明李晓群苏园园何淑明黄彦何惠嫦何茜冬翁丽郑婉文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子宫动脉栓塞导管明胶海绵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对妊娠结局影响的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 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妊娠≤34周的早发重度子痫前期病例36例,按发病孕周分成A组28~31周13例和B组32~34周23例。分析发病孕周、终止妊娠孕周、孕周延长时间、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胎儿及新生儿死亡率和小于孕龄儿发生率。结果 两组病例均没有孕产妇死亡和子痫发生,但围产儿的预后差异有显著性,B组围产儿死亡率及发病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在终止妊娠前短期的保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能明显减少围产儿死亡率及提高生成率,发病孕周早围产儿预后差。
何惠嫦曹伍兰陈宏霞
关键词: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妊娠并发症预后
改良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观察
2021年
目的:探讨使用钛钉固定L型网片的改良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中山市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行改良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56例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floor prolapse,PO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各项手术参数、并发症,评价手术安全性;比较手术前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POP-Q)、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PFDI-20)评分。结果:术后POP-Q分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PFIQ-7、PFDI-20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改良骶骨固定术治疗POP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林冰韩燕华何惠嫦苏园园
关键词: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
腹腔镜下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Ⅱ型及Ⅲ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Ⅱ型及Ⅲ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中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采用腹腔镜下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的39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停经时间为(50.1±8.4)d,妊娠包块平均直径为(27.2±7.5)mm,血hCG为(12055.0±7912.9)mIU/mL。其中Ⅱ型28例,Ⅲ型11例,23例可探及心管搏动。术前均未使用甲氨蝶呤等药物治疗。结果3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62.3±7.2)min,术中出血(138.3±202.9)mL。除2例因术中出血多而行输血治疗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为(3.3±1.1)d,阴道出血时间为(4.8±1.2)d,血hCG降至正常时间为(19.6±2.6)d,月经复潮时间为(35.0±4.5)d。术后无辅助药物等其他治疗,无宫腔粘连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妊娠病灶切除术是一种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并发症少及高效等优点。
王卫韩燕华黄瑾何惠嫦苏园园罗少玲瞿凡
关键词: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腹腔镜手术
EMP2、TTF-1在子宫内膜增生症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上皮膜蛋白2(EMP2)与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子宫内膜增生症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9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起初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症(包括单纯型、复杂型、不典型增生),经过10年随访发展和没有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标本107例,其中正常子宫内膜标本28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癌变标本51例,子宫内膜癌标本28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标本中EMP2、TTF-1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EMP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7%、33.3%、82.1%,依次递增,TTF-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67.9%、45.1%、35.7%,依次递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P2阳性者的比例随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TF-1阳性者的比例随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P2、TTF-1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增生发展至子宫内膜癌的过程,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预测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何惠嫦黄瑾陈应智高海洋相媛媛
关键词:甲状腺转录因子1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症
磁共振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对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 113例IB1至IIB期宫颈癌患者行术前MRI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或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94例(83.2%)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无淋巴结转移,19例(16.8%)有淋巴结转移。MRI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判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68.4%(13/19),特异性为96.8%(91/94),预测准确性为92.0%(104/113)。结论磁共振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准确性较高。
黄瑾苏良娣阳丽君何惠嫦李远明
关键词:宫颈癌磁共振成像淋巴结转移
产科子宫切除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降低产科子宫切除术及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对我院近3年做产科子宫切除的孕产妇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子宫切除发生率的高低与产前保健预防、产时产后的处理密切相关;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子宫破裂引起的失血性休克和DIC是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结论做好孕产妇监测和计划生育,正确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产妇提高警惕做好抢救的相关准备,可以有效地降低产科子宫切除术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何惠嫦陈泳珊曹伍兰
关键词:产科出血子宫切除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施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对照分析被引量:38
2002年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术后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 86例 (观察组 )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 72例 (对照组 )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单发肌瘤 72例 ,多发肌瘤 14例 ,剔出肌瘤 10 2个 ,肌瘤直径 1~ 11cm ,平均 (5 16± 1 88)cm。对照组中单发肌瘤 5 6例 ,多发肌瘤 16例 ,剔出肌瘤 94个 ,肌瘤直径 2~ 18cm ,平均 (6 13± 2 92 )cm。观察组手术时间 (82 0 9± 2 3 5 1)min ,对照组手术时间 (84 6 5± 30 4 8)min(P >0 0 5 )。观察组术中出血 (33 14±2 4 0 2 )mL ,对照组术中出血 (85 5 6± 6 5 13)mL(P <0 0 1)。观察组术后平均 (1 2 8± 0 90 )d体温恢复正常 ,对照组术后平均 (2 82± 1 2 5 )d体温恢复正常 (P <0 0 1)。观察组术后住院 (4 2 2± 1 0 0 )d ,对照组术后住院(6 74± 1 6 7)d(P <0 0 1)。结论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之一。
苏园园李远明何惠嫦
关键词:腹腔镜术开腹手术子宫肌瘤切除术手术适应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