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涛
- 作品数:44 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西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KIR2DS1受体对人类NK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活化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家族成员KIR2DS1在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健康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NK细胞分选试剂盒富集NK细胞,将分选的NK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培养,以作为效应细胞.取初治确诊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新鲜骨髓液,分离后的白血病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顺序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分型法分别检测NK细胞及靶细胞的KIR基因和HLA-Cw;根据KIR2DS1表达与否将NK细胞分为KIR2DS1阳性NK细胞与KIR2DS1阴性NK细胞;用抗-KIR2DS1抗体封闭NK细胞的KIR2DS1受体,用CCK8比色法检测封闭前后KIR2DS1阳性组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率.根据HLA-Cw将NK细胞和靶细胞分别分为C1纯合子组(表达HLA-Cw 01、03、07、08、12、14、16)、C2纯合子组(表达HLA-Cw02、04、05、06、15、17、18)和C1/C2杂合子组(既表达C1组的等位基因又表达C2组的等位基因).结果 经过富集后NK细胞的纯度为(91.2±5.94)%;不同效靶比下,KIR2DS1阳性NK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当效靶比为10:1时,KIR2DS1阳性NK细胞组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42.82±6.81)%高于KIR2DS1阴性组(28.61±5.14)%;抗-KIR2DS1封闭后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杀伤作用明显减弱(t=-3.00,P<0.05);KIR2DS1阳性NK细胞C1纯合子组对靶细胞C2纯合子组的杀伤率(54.39±3.46)%明显高于靶细胞C1组(41.22±3.68)%(t=8.33,P<0.05)和C1/C2组(41.32±5.09)%(t=6.37,P< 0.05).结论 KIR2DS1阳性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力高于KIR2DS1阴性NK细胞,即KIR2DS1可以有效介导NK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HLA-C1纯合子的KIR2DS1阳性NK细胞对HLA-C2纯合子的靶细胞杀伤作用强.
- 王静关涛王江涛苏丽萍
-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造血干细胞移植
-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pro-T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lymphoblastic Lymphom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归微苏丽萍马莉关涛张宗
- 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对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机选择及结果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采集时机选择和采集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62例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动员方案,监测外周血及采集物中白细胞计数(WBC)、单个核细胞计数(MNC)及CD34^(+)细胞计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采集阈值。结果62例患者共采集136例次,获得MNC(5.66±1.11)×10^(8)/kg,CD34^(+)细胞计数(2.15±1.20)×106/kg。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在应用G-CSF后第4、5天达最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产物中CD34^(+)细胞计数与采集当天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r=0.879,P<0.01),与采集当天外周血WBC及MNC产物中MNC亦具有相关性(均P<0.05)。应用ROC曲线得出采集当天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23/μl为最佳采集阈值,85.2%符合阈值的患者可以一次采集成功。结论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可指导临床把握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是预测采集产物中CD34^(+)细胞计数的可靠参考指标。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23/μl可作为采集阈值。
- 白敏王列样李振华王江涛关涛刘小兰张宗赵瑾苏丽萍
- 关键词: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干细胞采集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6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化疗周期、疾病状态、不同方案和患者采集前1天外周血CD34+细胞对CD34+细胞数和CD34+细胞采集成功率的影响。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化疗>6个周期与≤6个周期患者间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1.3)×106/kg比(5.8±2.2)×106/kg;t=5.221,P<0.01],CD34+细胞采集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8%(11/16)比97.8%(45/46);χ2=8.396,P=0.004];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相比,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2.2)×106/kg比(4.5±2.8)×106/kg;t=1.302,P=0.198],但男性采集成功率高于女性[97.6%(40/41)比76.2%(16/21)],差异有统计意义(χ2=5.017,P=0.025);采集前1天外周血CD34+细胞数≥10个/μl患者采集成功率高于<10个/μl患者[97.9%(47/48)比64.3%(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68,P=0.001);而不同年龄、疾病类型、疾病状态及不同动员方案的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及采集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动员前化疗≤6个周期是干细胞采集的有利因素(b=-3.435,P<0.01)。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有效动员、采集效果与动员前接受的化疗周期数有关,化疗应尽量≤6个周期,达部分缓解及以上时尽早行干细胞动员、采集,并在动员过程中监测外周血CD34+细胞数。在外周血CD34+细胞数>10个/μl时于次日开始采集可能会获得较好的采集效果,从而提高采集成功率。
- 赵志强王列样刘小兰王江涛关涛张宗罗艳虹苏丽萍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B细胞易位基因1对B细胞淋巴瘤增殖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B细胞易位基因1(BTG1)在SU-DHL-2细胞中的表达及其通过自噬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U2932、OCI-LY-10、SU-DHL-2以及B淋巴母细胞IM-9中BTG1 mRNA和蛋白表达量。SU-DHL-2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空载体组、BTG1过表达组、3-MA组和BTG1过表达+3-MA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印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酵母Atg6同系物(Beclin1)和自噬相关蛋白5(Atg5)表达量。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U2932、OCI-LY-10、SU-DHL-2细胞中BTG1 mRNA表达量(0.85±0.06、0.54±0.06、0.53±0.05)均低于IM-9细胞(1.22±0.16,t=3.750、6.893、7.129,P<0.05),蛋白表达量(0.70±0.08、0.54±0.06、0.24±0.04)均低于IM-9细胞(0.87±0.06,t=2.944、6.736、15.132,P<0.05)。BTG1过表达组细胞增殖活性[(74.80±1.24)%]低于对照组(100.00%,t=35.200,P<0.05)和空载体组[(98.35±1.02)%,t=25.404,P<0.05];BTG1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14.74±0.93)%]高于对照组[(6.28±0.31)%,t=14.948,P<0.05]和空载体组[(8.53±0.55)%,t=9.955,P<0.05];BTG1过表达组BTG1 mRNA表达量(2.33±0.08)高于对照组(1.03±0.06,t=22.517,P<0.05)和空载体组(1.01±0.07,t=21.508,P<0.05),蛋白表达量(0.88±0.07)高于对照组(0.56±0.07,t=5.599,P<0.05)和空载体组(0.61±0.06,t=5.072,P<0.05)。BTG1过表达+3-MA组细胞增殖活性[(84.21±3.26)%]高于BTG1过表达组[(73.42±3.48)%,t=3.919,P<0.05],细胞凋亡率[(18.40±2.26)%]低于BTG1过表达组[(26.79±2.80)%,t=4.039,P<0.05],LC3Ⅱ、Beclin1和Atg5蛋白表达量(0.56±0.05、0.72±0.07、0.49±0.05)低于BTG1过表达组(0.71±0.06、0.89±0.05、0.68±0.05,t=3.326、3.423、4.654,P<0.05)。结论BTG1过表达可诱导自噬发挥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作用。
- 赵瑾温晓莲关涛郑美婧马莉苏丽萍
- 关键词:淋巴瘤自噬增殖凋亡
- 封闭CD158受体表位对供者自然杀伤细胞杀伤受者成熟树突细胞的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是固有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是机体抵御病毒感染、肿瘤细胞生长及转移的第一道防线。而NK细胞的异源反应性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临床上,HLA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中,“licensed”NK细胞具有异源反应性。
- 王漩漩关涛王江涛赵瑾马莉苏丽萍
- 关键词:树突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杀伤受者供者
-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pro-T cell acutelymphoblastic leukemia/T-lymphoblastic lymph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归微苏丽萍马莉关涛张宗
- 一例BCR/ABL+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过程并文献复习
- 目的 探讨BCR/ABL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分析1例BCR/ABL+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资料,1周期诱导化疗缓解后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巩固强化3个周期,根据MRD检测,进行了allo-HS...
- 王晶荣苏丽萍归薇张宗肖玲黄云鹏关涛
- 封闭CD158受体表位对供者NK细胞杀伤受者成熟DC细胞的研究
- 目的:在体外应用抗CD158a和CD158b单克隆抗体封闭供者NK细胞表面抑制型受体KIR2DL1及KIR2DL2/L3,研究供者NK细胞对受者DC的杀伤作用。方法:以2010年5月至2014年12月行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
- 王漩漩关涛王江涛赵瑾马莉苏丽萍
- 关键词:细胞杀伤
- 微小RNA-27a对U2932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微小RNA-27a(miR-27a)通过调控B细胞易位基因1(BTG1)表达对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人源性U2932细胞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miR-27a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mic NC组)、miR-27a模拟物组(miR-27a mimic组)、miR-27a抑制剂阴性对照组(inhibitor NC组)和miR-27a抑制剂组(miR-27a inhibitor组),对照组细胞更换新鲜培养基,其余组分别转染mimic NC、miR-27a mimic、inhibitor NC和miR-27a inhibitor,转染24 h后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miR-27a表达量,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实验检测迁移细胞数,蛋白印迹法检测BTG1、上皮钙黏蛋白、神经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结果:miR-27a mimic组miR-27a表达量、细胞增殖活性和迁移细胞数均高于mimic NC组[2.53±0.07比1.03±0.04、(117.25±3.10)%比(98.25±3.44)%、(38.46±3.22)个比(23.95±6.79)个, t=32.225、7.107、3.344, P均<0.05];miR-27a inhibitor组miR-27a表达量、细胞增殖活性和迁移细胞数均低于inhibitor NC组[0.54±0.03比1.02±0.06、(71.25±3.73)%比(98.62±2.84)%、(11.25±3.37)个比(21.88±4.41)个, t=12.394、10.112、3.317, P均<0.05];miR-27a mimic组BTG1和上皮钙黏蛋白表达量均低于mimic NC组(0.16±0.03比0.41±0.05、0.09±0.01比0.44±0.06, t=7.426、9.966, P均<0.05),神经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量均高于mimic NC组(0.65±0.06比0.38±0.07、0.74±0.06比0.31±0.04, t=5.072、10.328, P均<0.05);miR-27a inhibitor组BTG1和上皮钙黏蛋白表达量均高于inhibitor NC组(0.86±0.08比0.38±0.07、0.71±0.06比0.42±0.05, t=7.821、6.431, P均<0.05),神经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量均低于inhibitor NC组(0.08±0.01比0.37±0.06、0.12±0.03比0.35±0.07, t=8.258、5.231, P均<0.05)。 结论:下调miR-27a靶向调控BTG1,可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迁移,发挥抗肿瘤作用。
- 温晓莲关涛苏丽萍郑美婧马莉王晶荣赵瑾王睿铸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微小RNA增殖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