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珍环

作品数:43 被引量:957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农业科学
  • 7篇经济管理
  • 3篇水利工程
  • 2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5篇城市
  • 9篇作物
  • 7篇景观
  • 6篇生态
  • 5篇生态系统
  • 5篇城市化
  • 4篇生态系统服务
  • 4篇农户
  • 4篇快速城市化
  • 4篇快速城市化地...
  • 4篇城市化地区
  • 3篇遥感监测
  • 3篇水稻
  • 3篇水环境
  • 3篇透水
  • 3篇农作
  • 3篇农作物
  • 3篇不透水
  • 3篇城市景观
  • 2篇生物多样性

机构

  • 19篇中山大学
  • 16篇北京大学
  • 16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体育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天津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首都经济贸易...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广州市城市规...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广东国地规划...

作者

  • 41篇刘珍环
  • 11篇王仰麟
  • 11篇杨鹏
  • 10篇李正国
  • 9篇彭建
  • 9篇吴文斌
  • 7篇唐华俊
  • 6篇李猷
  • 5篇吴健生
  • 5篇唐鹏钦
  • 4篇余强毅
  • 4篇夏天
  • 3篇李志鹏
  • 3篇黄奕龙
  • 2篇谢苗苗
  • 2篇曾祥坤
  • 2篇周清波
  • 2篇谭杰扬
  • 1篇唐承财
  • 1篇孙晓

传媒

  • 9篇生态学报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地理学报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热带地理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水利学会...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8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居住空间生态质量评价--以深圳市为例被引量:3
2012年
基于空间分析技术,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与环境经济学方法考察城市居住空间生态质量,描述居民生活环境现状,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以典型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深圳市为例进行探讨,挖掘城市生态系统变化的根源所在并提出解决对策。研究结果发现:深圳市呈现出以福田为中心向两侧居住空间生态质量逐渐降低、东部优于西部、北部稍劣于南部的空间格局,这种格局是由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演进共同驱动形成的。因此,增加湿地和森林等生态用地规划与调整工业结构以消除污染,是改善城市居住空间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政策方向。
陶静娴王仰麟刘珍环
关键词:生态质量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
深圳市福田区三维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被引量:18
2019年
城市景观是景观变化最快的类型之一,建成景观与绿地景观格局和功能的相互影响及空间配置是城市景观优化的核心。在紧凑型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垂直方向增长成为主要扩展方式。如何定量分析三维城市景观格局变化,为城市景观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还有待深入。选取深圳市福田区,以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建筑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连通性等方法定量分析建筑景观和绿地景观变化及空间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3—2016年,福田区建筑景观主要表现为垂直向的立体扩展模式,新增建筑主要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建筑平均高度增加6.53m,立体空间体积增加135.58×10^6m^3,建筑密度仅增加2.42%,建筑景观高度差异逐渐增大,呈现出明显的三维空间异质性。(2)2003—2016年,建筑景观格局由“阶梯式”转变为“金字塔”形,受益于建筑景观的垂向增长,建成景观与绿地景观比例由1.20∶1调整为0.99∶1,建成景观减少4.03km^2,绿地景观增加2.80km^2。(3)建成景观的三维立体化释放了绿地景观用地空间,同时也限制了绿地景观的外部连通性,绿地景观连通性较低,大型绿地斑块间缺乏廊道连通,呈现孤岛化。研究可为城市景观空间优化和国土规划等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付凤杰刘珍环黄千杜
关键词:建筑景观绿地景观
海平面上升的生态损失评估——以深圳市蛇口半岛为例被引量:18
2009年
受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海平面上升威胁海岸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区域海平面上升的生态损失评估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深圳市蛇口半岛为研究区,预测研究区210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评估海平面上升对风暴潮、土地淹没的影响以及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研究结果表明:(1)风暴潮加剧。210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1m,100年一遇最高潮位重现期减为小于10年一遇。海平面上升后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最高潮位分别为3m和3.3m,威胁沿岸工程设施安全;(2)淹没沿岸土地。研究区内4816.2ha土地受到淹没威胁,占研究区面积的16.6%,其中以建设用地和养殖水域为主,分别占淹没区面积的近60%和30%,面临巨额经济损失;(3)生态价值损失在不同重现期潮位下分别达到1966.55万元/a、4472.92万元/a和5052.83万元/a,地均价值损失分别占深圳市地均GDP(2000年计价)的0.8%,1.1%和1.2%,使深圳市地均GDP(2000年计价)存在约一个百分点的潜在损失。
李猷王仰麟彭建刘珍环吴健生
关键词: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自然环境因素对农户选择种植作物的影响机制——以黑龙江省宾县为例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自然环境因素对农户农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为农户的适应行为提供决策支持。【方法】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宾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当面访谈方式,获取384个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频率分析方法,从气象要素和自然灾害两个方面,分析自然环境变化对农户作物选择的影响及农户种植行为的适应机制。【结果】通过分析农户认知和选择行为发现,气象要素、自然灾害及作物产量对农户作物选择有影响,农户在作物类型变更时首先考虑产量因素,其次是气候因素,再次是自然灾害因素,但在对自然环境要求高的作物类型变化中,如水稻改玉米,自然环境因素受重视程度显著增加。更换作物类型与品种、调整农时是农户适应自然环境因素变化中采用较多的行为。农户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感知与实际趋势是否一致,会影响农户是否主动改变作物类型。【结论】为提高农户适应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今后宜从提高农户主动适应行为入手,引导农户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能力,在应对行为上需有更为高层次的区域布局和政策引导。
刘珍环杨鹏吴文斌李正国唐鹏钦李志鹏余强毅夏天唐华俊
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户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以黑龙江省宾县为例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户农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为优化农作物结构调整与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宾县384个农户进行随机调查,采用频率分析法,从生产要素投入、作物纯收益、作物出售情况、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及农业政策等5个方面,探讨其对农户种地积极性以及农作物选择的影响。【结果】作物纯收益的提高、新品种与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补贴与引导政策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种地积极性。而在农户作物选择方面,主要受作物纯收益影响,其次为农业补贴与引导政策。【结论】为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未来的种植业发展,研究区应从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粮食作物收购价格、提供稳定收购渠道、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和拓展服务内容等方面调动农户种地积极性、优化农作物结构,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石淑芹李正国唐华俊杨鹏吴文斌田媛媛夏天刘珍环余强毅
家庭属性对农户选择种植作物的影响机制——以黑龙江省宾县为例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微观层面的农户作物选择行为过程及其机制研究对于农业或农村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重点分析研究农户自身的家庭属性对其作物选择和作物种植更替的影响。【方法】以中国东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黑龙江省的宾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农户调查,获取了384户农户调查数据;将调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导入SPSS统计分析系统,利用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法解析农户家庭属性对选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及其它经济作物等五类作物的影响。【结果】总的来说农户的年龄、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人数和承包耕地类型条件等家庭属性因素对农户选择种植作物具有重要影响;年龄相对越大并且家庭劳动力较少的农户更趋向选择种植玉米,劳动力较多的农户更愿意选择种植大豆,当地种植小麦可能会对农户家庭收入有负面影响,传统的农民在耕地条件合适更加愿意选择种植水稻,家庭总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并且有文化的农户更加愿意选择种植经济作物。【结论】农作物实际种植过程中农户受到种植作物的工时量、种植作物所需农业知识水平、种植环境要求或资金投入产出比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农户家庭属性中相应的属性因素对农户选择行为的影响。
夏天吴文斌唐华俊周清波杨鹏李正国刘珍环余强毅
关键词:多因素方差分析
多尺度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是由受人类活动深度调控和影响的农业系统产生,其在提供有益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对人类福祉有负面影响的生态系统负服务。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负服务研究不仅关注传统的粮食安全,同时关注与生态安全的共赢,可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科学视角。基于文献阅读,在明晰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负服务内涵及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旨在(1)归纳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负服务研究的核心尺度和热点议题;(2)梳理多级尺度的典型指标及适用性评估方法;(3)提出未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负服务领域的关键发展方向。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主要涉及田块、景观和区域三个核心尺度,随着尺度扩大,热点议题从关注田块农作物自身,到关注景观异质性及其关联,再到关注区域上与社会系统的结合。农业生态系统除了提供典型或特殊的粮食供给、授粉、杂草防控等服务,同时也带来农业废料、病虫害、生境破损等负服务。对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定性和半定量方法通常可适用于多级尺度,而不同定量方法和模型的最佳适用尺度存在差异。未来可重点从时空权衡作用分析、供需和流动机制探索、生态价值实现及生态补偿制定方向为多尺度的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有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孙晓郑华刘珍环刘珍环唐华俊
关键词:指标体系多尺度农业景观
1980—2010年东北地区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45
2016年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县级统计数据,利用SPAM-China模型获取10 km像元尺度上种植结构的分布信息,构建以像元内种植面积比例超过30%和占比前三位的种植结构类型的判定方式,利用空间叠加方法分析种植比例及其结构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运用像元结果初步阐明了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变化特征,首先种植规模的优先顺序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变化,由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变为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其次,30年间共出现14种组合类型,包括6种水稻及其组合类型由1980年的8.30%增至2010年18.64%,主要分布于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等地;7种玉米及其组合类型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累积比例增长3.7%,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中西部,是该地区的主要种植作物;5种大豆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减少4.2%,空间上发生了显著的置换,由散布在三省的格局迅速北移集中于黑龙江;7种小麦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从26.82%降为3.17%,是变化最为显著的种植结构类型,现有少量集中于黑龙江嫩江附近。再次,3种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较多,一是由开垦耕地带来的新类型,占所有变化类型比例为20.91%,特别是黑龙江省拓荒带来的大规模水稻种植;二是单一作物型变化为两种或以上作物类型组合,占比为34.90%,组合作物主要为水稻和大豆;三是多种作物组合型变为单一作物型,将种植结构类型集聚,占比为41.36%,主要为玉米种植区的调整。【结论】过去30年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规律为种植结构类型分布受玉米和大豆主导,其中大豆空间转移至黑龙江,水稻正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种植类型,而小麦则持续萎缩至局部地区,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趋势将以
刘珍环唐鹏钦范玲玲杨鹏吴文斌
中国不透水面变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究21世纪以来中国不透水面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动态,解析景观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与协同的时空格局,为开展差异化的区域水土保持和城乡发展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脱钩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开展2000—2018年中国355个市域单元的不透水面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①中国不透水面持续扩张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上基本不同步,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2000—2018年不透水面扩张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展,但东北和华北地区不透水面扩张速度相较于经济增长速度经历了从落后到超前的过程,弱脱钩类型占比下降了38.59%,负脱钩型占比上升了30.70%。不透水面与人口的耦合关系中,全国市域尺度的不透水面扩张基本超前于人口增长,其中华中、西北和西南等地最为显著,导致强负脱钩型占比增加了23.94%。②2000—2018年不透水面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度随不透水面变化率的上升而降低。在增长25%以下的不透水面变化率区间内,不透水面—经济与不透水面—人口的耦合协调关系,表现为显著的拮抗关系。[结论]21世纪以来中国景观城市化过程与社会经济的动态关系趋向不协调,未来应严格控制城乡不透水面向外蔓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冯智涛刘珍环
广州市城市景观生态综合风险的时空格局与变化特征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景观生态综合风险评价是理解城市景观格局与功能互馈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的城市景观格局迅速改变,并导致城市景观功能受损,景观服务能力下降,这一潜在影响尚未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张国杰刘珍环
关键词:城市景观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