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英 作品数:63 被引量:130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文化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更多>>
从“意象”统计和分析看艾略特诗歌的风格特点 被引量:4 2000年 艾略特是21世纪初意象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所谓“意象”即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客观事物虽是客观存在的物体,但能引起诗人刨作欲望或寄托诗人情思。所以,这种客观存在的事物称为“意象”。“意象”的选择与诗人的创作倾向关系甚密。本文旨在通过对组成艾略特诗歌意象群的客观事物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探讨艾略特诗歌的风格特点。 吴玲英关键词:意象 意象群 意象派 统计分析 艾略特诗歌 自主学习模式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 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学起来都比较枯燥乏味,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学习,然后让学生增加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先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数学计算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老师... 吴玲英关键词:小学数学 大学英语教学的规律及其启示 被引量:2 2003年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学习者的注意倾向和规律,试图揭示注意规律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 吴玲英关键词: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大学英语教学 《克拉拉与太阳》中的后人类儿童主体及其主体性 被引量:3 2022年 石黑一雄新作《克拉拉与太阳》透过儿童机器人克拉拉的视角,探讨了后人类时代儿童主体及其主体性问题。一方面,以乔西为代表的后人类儿童尽管在被技术“提升”后变得更聪明,但却遭受到身体的伤害和移情能力的丧失,呈现“辖域化”特征;另一方面,儿童机器人克拉拉则突破技术的同一化规训,表现出人性的温情,从而构成了对人类儿童身体的“解辖域化”。当技术主体拥有超人类主体性时,人类主体与技术主体的关系便成为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的命题,从而有可能建构起一种新型的人机融合的人机共同体,为未来社会建立开放、包容的肯定性主体关系提供伦理反思。 吴玲英 聂青弥尔顿对史诗传统的颠覆与改写——论大卫·昆特的新著《〈失乐园〉之内》 被引量:1 2016年 大卫·昆特的新著《〈失乐园〉之内》以弥尔顿与荷马、维吉尔等传统史诗诗人的对话与弥尔顿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个人才能互为经纬,对《失乐园》展开百科全书式解读,指出弥尔顿在《失乐园》里结束一个史诗传统的同时开启了另一史诗传统,由此将弥尔顿的史诗创新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探究这部新著如何通过细数《失乐园》与史诗传统的互文范例而索隐弥尔顿的史诗设计,以揭示弥尔顿对史诗传统的颠覆与改写,从而一展昆特对弥尔顿史诗研究的革命性贡献。 吴玲英关键词:颠覆 改写 处所意识与家园流动性——以古尔纳的《海边》为例 2024年 《海边》(By the Sea)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古尔纳的代表作,以萨利赫和拉蒂夫两位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进行双重叙事,涉及大量空间转换,尤其围绕家园流动性。古尔纳借助对家宅和庇护所等物理空间的刻画,展现了古尔纳对“家”与“归家”的复杂情感,强调“家”对于流离失所的“边缘人”的美学价值;作家对桑给巴尔历史的社会空间的动态描绘反映了非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打破了受众对非洲社会的刻板印象,反思了现代民族国家运动史;其对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欧洲中心主义之刻画,旨在表明流散群体在移民国的心理空间体验。古尔纳通过绘制家园的流动性,折射出欧洲普遍存在对“他者”文化的排斥,也展现了异乡人的“处所意识”和“身份焦虑”,揭示文化与地缘裂隙间的“夹心人”的境遇与命运。 李蒙蒙 吴玲英《我弥留之际》中的人物聚焦 被引量:1 2008年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叙述技巧创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聚焦转换是多角度叙事的完美展现,显示了极大的自由度和创新性。小说频繁的聚焦转换不仅展示了福克纳高超的叙述技巧,同时完美地刻画了小说人物。 吴玲英 张彩芳关键词: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多角度叙事 《蒙福天使团》中的瘟疫书写 2023年 英国17世纪诗人海伍德在长诗《蒙福天使团》中透过天使的视角书写了其时代的瘟疫。诗中的瘟疫书写表明,瘟疫不止因个体信仰之不虔诚而侵蚀其身体,亦侵袭城市和国家层面等“社会身体”,由此成为恶的象征;同时,瘟疫不仅腐蚀人的思想,使个体逐渐失去能动性而沦为“他者”,更是加剧社会分裂之隐喻,喻指“道德瘟疫等各种形式的精神疾病”。诗歌对瘟疫及其潜在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繁殖性强等特点的艺术呈现,体现了诗人对瘟疫现象的深刻反思,即表层的“和谐”无法阻挡瘟疫的爆发和再爆发,而唯有日常审视自我与生活,坚守集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方能铸就真正的和谐。 吴玲英 聂青关键词:共同体意识 论《荒原》叙述视角上的陌生化技巧 被引量:4 2008年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学派的核心概念“陌生化”旨在分析现当代文学中“复杂化形式的手法”。而T.S.艾略特的《荒原》可谓是运用这一技巧的杰出典范。通过分析《荒原》在叙述视角上“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归纳了其在叙述视角上采用的各种“陌生化”技巧,如异化视角、全知叙述视角和叙述视角转换等,为解读这部现代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提供一种新的诠释方式。 吴玲英 游翔文关键词:艾略特 《荒原》 陌生化 《尤利西斯》的狂欢化特征 被引量:1 2008年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尤利西斯》,从人物、语言、时空体三个方面来分析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狂欢化特点。乔伊斯对都柏林瘫痪现实的讽刺和对爱尔兰民族的反思都隐藏在《尤利西斯》狂欢式的表达中。 余晓玲 吴玲英关键词:乔伊斯 《尤利西斯》 巴赫金 狂欢节 狂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