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勇
- 作品数:236 被引量:3,210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 防止植物样品中无机砷形态转化的样品保存方法被引量:2
- 2005年
- 阎秀兰陈同斌廖晓勇武斌
- 关键词:植物样品无机砷生理毒性粮食作物饲料作物
- 旱坡地节水农业新技术——地下地膜截水墙
- 2002年
- 在南方低山丘陵区 ,旱坡地部分土壤水以壤中流形式侧向运移 ,而季节性干旱发生时 ,往往消失。地下地膜截水墙技术即是将地膜等高垂直埋设至下伏不透水岩层 ,阻断壤中流而形成土壤微型水库。在三峡库区的应用试验表明 ,地下地膜截水墙可有效地提高旱坡地土壤水含量 ,减缓季节性干旱的发生和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失 ,增产效益显著 (9 3 8%~ 2 2 40 % )。
- 廖晓勇陈治谏刘邵权张信宝
- 关键词:节水农业旱坡地
- 土壤快速检测技术助力摸清我国土壤养分家底
- 2025年
- 耕地质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土壤健康是耕地质量的重中之重。全面快速精准获取土壤本底数据,是实现土壤均质化管理与均衡施肥策略制定的前提,对于改善不合理施肥造成的面源污染,以及保障粮食均衡增产将起到关键作用。文章对国内外土壤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梳理,并根据前期研究基础提出了通过计算放射性核素衰变期间释放的伽马量子来快速检测土壤中养分浓度的技术手段。通过研制土壤快速检测设备,建立土壤养分反演模型和借助数字地图技术绘制精细耕地土壤养分处方图,并应用处方图指导变量施肥。这项技术对于掌握我国土壤养分数据情况、摸清土壤养分家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为加速摸清我国土壤养分本底数据,结合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推动此项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提出了3点发展建议。
- 吴威廖晓勇李晓鹏吴云涛陆会贤张玉成张佳宝
- 关键词:耕地质量
- 砷超富集植物中元素的微区分布及其与砷富集的关系被引量:48
- 2003年
- 摘要 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方法(SRXRF)研究 As超富集植物大叶井口边草(Pteris Cretica L varnervosa Thu)根、叶柄和叶片(羽片)中 As及其他 10种元素的微区分布和 As的吸收及转运特点.结果表明,AS在根部具有向维管柱转运的趋势,在叶脉中具有向近轴皮层转运的趋势,但是在叶柄中却被限制在维管柱中.在羽叶中AS主要富集在叶肉组织中,叶表皮细胞的AS含量相对较低.在羽叶、叶脉和叶柄中,As的微区分布与K,Ca,Mn,Fe,Cu和Zn等阳离子元素分布规律非常相似,它有]在转运过程中很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但是在羽叶中As与O和Br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或桔抗作用.
- 陈同斌黄泽春黄宇营谢华廖晓勇
- 关键词:超富集植物砷微区分析SRXRF
- 某污染场地土壤苯并(a)芘含量的三维估值及不确定性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污染场地修复前的准确评估是开展场地修复行动的基础和前提。建立了一套评估污染场地中污染土方量的三维插值方法,采用该方法模拟了某污染场地土壤苯并(a)芘(BaP)含量的空间分布并分析其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场地地下环境中BaP含量数据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土壤中污染严重区域分别位于研究区的西南部和北部。通过普通克里格插值得到的BaP浓度超过0.4 mg·kg-1的污染羽体积为14134 m3,对应的累积概率为0.585。依据给定变差范围值计算,得出现有收集数据对整个场地的描述程度为65%。基于该三维插值方法能准确地反映场地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其不确定性分析可为补充采样布点及精准评估提供参考。
- 陶欢廖晓勇阎秀兰赵丹马栋李鹏
- 关键词:苯并(A)芘土方量不确定性
- 一种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体的车载式修复设备及修复方法
- 一种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的车载式修复装备,由干粉料斗、物位计、投料电机、搅拌机、混料罐、液位计、流量计、电磁阀、自来水管路、液体制剂投加管路、电控柜、触摸屏操作系统、报警器、柱塞泵、混合液输出管路、压力表组成。修复方法是...
- 廖晓勇阎秀兰赵丹
- 文献传递
- 一种兼具青贮功能的玉米-巨菌草间作修复镉污染农田的方法
- 本发明属于重金属污染农田治理修复、作物种植和青贮饲料加工等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兼具青贮功能的玉米‑巨菌草间作修复镉污染农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镉污染农田进行翻耕,然后将玉米和巨菌草采取间作的方式进行种植,并施加氮磷...
- 廖晓勇张庆莹王亮杨宝林
- 文献传递
- 蜈蚣草耐铅、铜、锌毒性和修复能力的研究被引量:54
- 2003年
- 重金属复合污染是主要土壤污染类型之一。为了探明蜈蚣草修复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能力 ,土培试验研究了分别添加不同浓度铅、铜、锌条件下蜈蚣草生物量变化 ,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铅和较低浓度锌处理下蜈蚣草生物量呈显著性地增加 ,土壤 Pb、Zn添加浓度分别为 1 75 0 mg/kg和 1 35 0 mg/kg,蜈蚣草生物量最大。说明蜈蚣草有极强的耐 Pb、Zn毒性能力 ,能在较高有效态 Pb或 Zn污染土壤上正常生长。蜈蚣草具有一定的耐 Cu毒性能力 ,在 Cu耐性方面 ,蜈蚣草可能存在生态型的差异。以上结果说明 ,利用蜈蚣草修复萃取 Pb- As,Zn- As,Cu- As等复合污染土壤上 As有重要的意义。
- 安志装陈同斌雷梅肖细元廖晓勇
- 关键词:蜈蚣草铅铜锌毒性重金属复合污染
- 广西西江流域农业土壤镉的空间分布与环境风险被引量:36
- 2009年
- 对广西西江流域农业土壤中Cd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析了水稻中Cd超标情况.结果表明,农业土壤Cd含量变异较大,为0.01~33.6mg/kg,且含量自上游到下游呈明显递减趋势.插值图显示,高Cd含量斑块主要分布在上游矿业活动密集的0~80km区域内,土壤Cd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整个调查流域内有32%的土壤样品属于重度污染.流域内水稻籽粒Cd含量为0~6.37mg/kg,成人水稻籽粒Cd摄入量为0~4159μg/(人?d).距上游矿区0~80km范围内的风险指数均值达6.49,属于高Cd风险区域.
- 翟丽梅廖晓勇阎秀兰陈同斌刘宏斌谢华
- 关键词:流域农业土壤CD环境风险
- 星链智能地理:地理学的新机遇
- 2025年
- 正在兴起的大规模低轨卫星星座(简称星链)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地理学研究范式变革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推动地理学继定性地理、定量地理、数字地理之后迈入“星链智能地理”的新纪元。在“星链智能地理”的发展框架下,未来地理学研究可依托星链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监测数据,在多尺度(特别是全球尺度)上精准捕捉地理要素的高时频动态变化;通过耦合物理模式和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自然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复杂过程、系统状态和界面变化的模拟实验,深化对变量耦合、多过程级联效应及遥相关机理等地理学核心问题的认识。为推动“星链智能地理”发展,亟须打造依托星链的新一代数据采集共享平台,无缝绘制全球地理资源要素“动态一张图”;构建物理和AI耦合的地理模拟器,实现地理要素、图景变化及影响的智能模拟预估。
- 葛全胜孙福宝江东苏奋振廖晓勇杨林生朱会义刘荣高陆锋许端阳朱梦瑶陈介威袁文陶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