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娇
- 作品数:31 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试论《墓园挽歌》中的华兹华斯诗学思想被引量:1
- 2014年
- 华兹华斯曾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里,引用托马斯·格雷的诗作来说明18世纪的陈词滥调妨碍了诗歌表达真情实感。而基于对《墓园挽歌》的文本研究,认为《墓园挽歌》包含了华兹华斯诗学的三个哲学元素:(1)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2)超越理性的想象与情感论;(3)返璞归真的人性哲学。这表明《墓园挽歌》在从新古典主义文学过渡到浪漫主义文学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正是这位充满感伤情绪的古典主义者在18世纪中叶传达了后来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等人要大力宣扬的浪漫主义诗学思想。
- 江玉娇盛钰
- 关键词:《墓园挽歌》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学新古典主义
- 《激进的艺术》:一部对后现代文化阐释的经典作品
- 2013年
- "哲学的终结"、"批评的终结"、"艺术的终结",这是后现代主义批评家所关注的三个终极问题。大部分后现代主义学者用不同的方式认同这些观点,而玛乔瑞帕洛夫在著作《激进的艺术: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中,在梳理西方诗歌发展流变的同时,又借用诗歌的审美特性分析这些问题,认为它们并没有终结,而是"又一次先锋的激进艺术"的体现,其中就有诗歌创作对它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大众媒体诗性化、大众产品诗性化、诗学话语舞台化。
- 江玉娇江雅丽
-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
- 横光利一与机械时代
- 2012年
- 在日本,1930年的横光利一以其短篇小说《机械》为契机,深入理解人类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昭和初期社会转型的不安成为这一"突变"的原因。现代的自我是分离的自我,分离的自我是自我与他我的重合。二者分离的现实延伸出第三人称"化学"与第一人称"分子"之间的必然联系。化学反应的机制遵循科学的法则,科学的法则塑造了机械运动的世界。一个部分与整体失去平衡的世界,一个真空的第四人称世界。现代文学的挑战存在于分子向人类还原的期待之中,透过这种期待最终将自我救赎的可能性还原于自身。
- 江玉娇奚皓晖
- 关键词:横光利一相对性
- 本我的放纵——评《蝇王》中的杰克与《崩溃》中的奥孔克沃被引量:1
- 2010年
- 认为小说《蝇王》和《崩溃》都反映了原有文明或文化在新环境下的瓦解和崩溃。比较分析两本小说的主人公杰克和奥孔克沃制造一系列血腥事件的缘由,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杰克与奥孔克沃的悲剧行为,都是由于没能走出其本能的支配,属于原始欲望放纵的结果。
- 何丽慧江玉娇
- 关键词:《蝇王》《崩溃》本我放纵
- 艾略特诗歌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意蕴
- 2009年
- 艾略特的诗歌始终以关注人的感性生命和审美生成的本真面目坚守着自己的领地。他的创作,既是他宗教情怀的载体,又是他那诗化哲思的呈现;既是他对艺术的观照,又是他对个体生命"死亡"意识的体验。此外,在他看来,个体生命的存在具有本我的孤独性,其孤独性存在于一种绝对的自由境域,自由存在与存在自觉保持着高度一致,以期体现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这正是艾略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
- 江玉娇李贵苍
- 关键词:个体生命
- T.S.艾略特走出“荒原”被引量:1
- 2005年
- 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人精神颓废的重要象征形式,是人类被上帝遗弃命运的写照,它既具有社会历史意义,也暗含诗人个人悲切的痛楚。皈依英国国教是艾略特走出"荒原"的思想支柱,提倡复兴基督教文化是他消解"荒原"主题的思想基础,建立基督教式的"玫瑰园"是他用来取代"荒原"的理想的社会模式。
- 江玉娇周新颜
- 关键词:《荒原》玫瑰园艾略特评论家
- 艾略特“诗歌的非个性化理论”与《荒原》
- 艾略特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诗人、批评家之一,是现代派诗歌的杰出代表.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他独到的传统观之上的.他说'任何艺术家都不能单独有他自己的完全的意义.'他认为:'传统并不是墨守陈规的代名词,这个...
- 江玉娇
- 关键词:非个性化秩序荒原
- 文献传递
- 是批评“非理性”还是提倡“非理性”——重新解读柏拉图的“迷狂说”
- 2006年
- “迷狂说”并非柏拉图提出的诗学学说,而是他仅借用的一个古老的宗教术语来谴责某些“非理性”诗歌创作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它更不是柏拉图用来弘扬非理性精神的理论支柱。柏拉图的诗思与其哲学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以“理性生存论”为基础,提倡理性调配法规、神性教化人性,强调德性抑制情性、诗性造化德性。
- 江玉娇
- 关键词:迷狂说神性德性情性诗性
- 论《荒原》中的复活意识被引量:1
- 2005年
- 在对文明衰落、道德沦丧、精神死亡的揭露和批判中,《荒原》孕育着强烈的新生和复活的意识,它们隐藏在死亡意象之中,通过原始的前意识生命欲望冲动达到现象还原,重新获取新的生命;诗人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又使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的意识在《荒原》文本中互相交织、相互感应;同时宗教、神话和现代荒原话语把复活的意识统一在文本中的潜意识里。
- 江玉娇
- 关键词:《荒原》生命
- 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对话——《一朵红红的玫瑰》和《情歌》诗歌语言比较被引量:3
- 2008年
- 《一朵红红的玫瑰》和《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简称《情歌》)的诗歌语言体现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对话意味。前者采用确定性描述和确定性指称赞美爱情,歌颂个人情感,崇尚自我,其创作方法冲垮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城堡,它那与爱情命题相吻合的具有真值性的直言不讳的比喻使它成了诗坛上的爱情绝唱;后者采用不确定性描述和不确定性指称构成虚拟的交际语境,其创作摒弃了浪漫主义"直抒胸怀"、"惟我独尊"的诗学思想,以它那与爱情命题相悖的怪诞的隐喻但又具高度口语化的互动言语开辟了现代诗歌的先河,成为爱情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 江玉娇崔淑丽
- 关键词:《一朵红红的玫瑰》《情歌》语义学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