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友荣
- 作品数:75 被引量:1,062H指数:14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医药卫生更多>>
- “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路径与方法(笔谈)被引量:41
- 2019年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是要理解本科教育的本意,从不同维度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本科教育""什么是好的本科教育""如何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等问题。从宏观层面看,本科教育的使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大学生"成才"和"成人"。从现实需求看,一流本科教育不可忽视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按照学科标准、职业标准和学生标准对专业进行重新分类,为跨学科专业设置、新工科建设以及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开辟理论空间。目前,我国本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培养目标不明确,面临学术型与应用型的抉择。好的本科教育需要基于本科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彻底消除他们对于专业的陌生感,满足他们对于理智的好奇心,撤除横亘在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藩篱并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具体来说,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教"与"学"的统一,需要一流的投入和一流的教育管理,需要在教学改革中侧重技术层面的突破。一流本科教育不是一流大学的"专利",不是"一类本科",没有固定模式,更不能盲目追求学术GDP。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在"一流本科教育"中要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实际,做出异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现实抉择。作为一类特殊性质的高校,中外合作大学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要在引入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强调对相关资源的消化、吸收、融合、创新,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 王洪才王洪才李湘萍卢晓东王建华柳友荣张晶周序黄伟九沈伟其
- 关键词:跨学科教育高等教育强国
- 学理逻辑: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六对关系再认识被引量:1
- 2019年
- “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厘清“一流本科教育”的学理逻辑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双一流”建设。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新意义与新期待,“一流本科教育”不能等同于“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依据“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一流本科教育”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能力本位与知识本位、教师本位与学生本位、教学与科研、传统与现代化、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这六对关系上需要重新认识。
- 沈丽丽柳友荣
- 校本为基:新型大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路径被引量:2
- 2017年
- 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转型发展和教学质量,新型大学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其必由之路。基于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外出进修与深造条件,立足校本培养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现实可行性。构建"三位一体"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体系,培育"多元平台"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路径,实施"学研并重"教师素养提升的转型驱动是新型大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选择。
- 洪为宝柳友荣
- 关键词:校本培养教师专业成长
- 高校治理的软法之维被引量:4
- 2012年
- 高校治理应重视软法。高校治理的软法有三种基本形式: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硬法)中的软法条款;党和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高等教育的规范性文件;高等学校自身制定的各类管理规范。高校软法之治的机制包括:自愿服从、激励机制、内部强制服从、社会强制服从和国家强制力的影响。高校治理的软法存在内容、制定技术和问责性不足问题。完善高校治理需构建软硬兼施的治理格局。
- 余丙南柳友荣
- 关键词:软法
- 高校“转型”不可或缺的三种势能被引量:1
- 2016年
- 明晰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在高校“转型”体制下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各自的法律关系,确立行业企业在“转型”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义务。政府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柳友荣
- 关键词:高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理念社会监督
- 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应然性与实践理路
- 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应然的内生特质,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文化逻辑共同决定的。"中国特色"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世界一流"目标并行不悖,"中国特色"不是中国现象,"中国特色"也是...
- 柳友荣范笑仙
- 关键词:高等教育党委领导校长负责
- 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通过对中国知网有关“大学生学习投入”文献检索,针对164篇有效文献样本进行计量分析后发现:第一,研究数量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第二,文献来源相对比较分散;第三,大部分研究都受基金资助;第四,这一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少,研究主要由两到三位作者合作完成;第五,作者所在单位主要是一些高水平大学;第六,大学生学习投入文献被引量不高,影响力不大;第七,研究者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相关因素、调查现状和测量工具。
- 陈艳君柳友荣
-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影响因素
- “十四五”期间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体会
- 2021年
-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瞻远瞩,对新时代我国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关教育的系列论述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柳友荣
- 关键词:高瞻远瞩
- 美国州立大学治理结构及其对我国新型大学治理的启示被引量:3
- 2018年
- 我国的"新型大学"与美国州立大学有许多共通和共同之处,不仅都是主要由地方政府出资建设的公立大学,还有共同的"服务"特点,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美国州立大学治理结构对于研究我国"新型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的权力边际以及"新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美国州立大学的治理结构自下而上分为院系治理、校级治理、州级协调机构治理和政府治理。借鉴联邦政府宏观引导、州政府统筹协调、大学自主办学、社会团体广泛参与的美国州立大学治理体制,我国新型大学应共同治理、分权制衡,完善大学内部权力制约机制;改变政府治理大学的模式,实现大学自治和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鼓励第三部门参与大学治理,提高大学治理的质量与效率。
- 李先富柳友荣
- 区域协同创新视阈里新型大学的角色定位与路径选择被引量:1
- 2015年
- 协同创新是现代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标识,新型大学是协同创新的重要支撑,是协同创新运转机制表现活力的源泉,但它不是协同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的"管理者"和"规划者"的角色,新型大学是区域社会的智库、人才库、经济发展引擎、优质劳动力提供者。新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机理是重视实践能力,创新培养模式;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学科专业群落;倡导特色科研,打造科研特色。新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路径是校地协同、校企协同、校校(校所)协同、技术转让等。
- 柳友荣
- 关键词:协同创新技术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