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四海

作品数:26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哲学宗教
  • 7篇自然科学总论
  • 2篇社会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9篇隐喻
  • 5篇伦理
  • 3篇信任
  • 3篇隐喻观
  • 3篇哲学
  • 3篇主义
  • 3篇罗蒂
  • 2篇第二自然
  • 2篇多德
  • 2篇信任文化
  • 2篇亚里士多德
  • 2篇用法
  • 2篇真理
  • 2篇中立
  • 2篇认知性
  • 2篇认知隐喻
  • 2篇上帝
  • 2篇社会伦理
  • 2篇实证主义
  • 2篇歧视

机构

  • 26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6篇陈四海
  • 2篇郝如意
  • 1篇程秀波

传媒

  • 4篇科学技术哲学...
  • 3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哲学动态
  • 2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北方论丛
  • 1篇自然辩证法通...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新疆社科论坛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新乡师范高等...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4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08
  • 1篇200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尼采和罗蒂的隐喻真理观之比较被引量:2
2016年
尼采和罗蒂都是西方知识论传统的批判者,都否认存在与价值无涉的客观中立的知识;但同时尼采和罗蒂具有不同的哲学气质。他们在哲学上的共性和差异典型地表现在对待隐喻和真理关系的不同态度上:尼采从真理的隐喻起源出发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为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不过是一种幻觉;罗蒂则认为隐喻虽不是真理的承担者,但却是真理的候选者,能够通过字面化的过程获得真理,这不仅是知识更新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罗蒂用实用主义的乐观主义改造了尼采意志主义的虚无主义,从而使得隐喻和真理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陈四海
关键词:隐喻真理
论I.A.理查兹的隐喻相互作用观被引量:3
2014年
I.A.理查兹在意义语境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喻相互作用观。理查兹认为语词不是自足的意义载体,因而隐喻不是语词层面的偏离和替代,而是语句层面所喻和能喻相互作用的结果。理查兹的相互作用观使得隐喻摆脱了传统修辞学的束缚,肯定了隐喻的非修饰性、不可转释性及其在科学和哲学话语中的普遍存在。理查兹认为隐喻研究的目的不是准确揭示隐喻的运作机制,而是提高人们运用隐喻的能力。他为隐喻研究所提出的诸种戒律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陈四海
关键词:隐喻相互作用
布莱克的模型理论与科学研究
2013年
布莱克把模型分为比例模型、类推模型和理论模型三类,比例模型的逻辑基础是同一性,类推模型和理论模型的逻辑基础是同构性,理论模型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原型进行隐喻性描述的研究方法。布莱克对社会科学研究滥用数学模型提出了批判,认为:数学模型并不具有因果解释效力;理论模型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理论模型和科学知识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理性的关系;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基础就是我们假定在模型和所应用的对象领域之间存在的同构性。布莱克的上述论证最终使得理论模型在自然科学研究的逻辑中占有一席之地。
陈四海
关键词:隐喻同一性同构性
海西和罗蒂关于隐喻认知性的论辩
2015年
海西和罗蒂关于隐喻认知性的论辩是当代隐喻研究的相互作用理论和字面主义理论的一次重要交锋。海西和罗蒂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理论进行修正,从而对"隐喻是否具有认知性"这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将海西和罗蒂关于隐喻认识性的论争置于20世纪后半期分析哲学对逻辑实证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一方面希望可以说明何以隐喻不是一种单纯的话语风格修饰品;另一方面借以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理论进行反思。
陈四海
关键词:隐喻认知性逻辑实证主义
语言的偶然与无根基的民主
2008年
罗蒂通过对传统媒介语言观的拒斥,阐述了他的语言偶然性思想,并进而论述了自由主义社会的偶然。罗蒂认为根基的铲除并不能过渡到对于价值的否定,只要我们抛弃传统的哲学和语言观,无需哲学奠基就能够捍卫这些价值。罗蒂给我们展示了在后现代语境下捍卫传统价值的超人智慧。
陈四海郝如意
关键词:偶然后哲学文化
罗蒂非认知性隐喻观及其政治哲学意蕴
2013年
罗蒂对心灵和自我进行反表象主义处理,使得心灵成为非实体性的信念和欲望之网,语言成为非实体性的终极词汇表。罗蒂认为,隐喻是处在语言游戏之外的自然力量,是非认知性的,但隐喻可以通过不断地使用成为字面表达,从而进入词汇表。罗蒂认为,自由主义社会能够实现自我更新,这种自我更新的动力来自反讽主义知识分子所提供的隐喻的字面化过程。罗蒂是在终极词汇表及隐喻概念的基础上,为其保守主义政治纲领进行辩护的。
陈四海
关键词:罗蒂隐喻
I.A.理查兹的意义语境准则疏论被引量:1
2013年
理查兹的新修辞学在考察语词如何在话语中运作的过程中,提出了意义的语境准则。理查兹反对语词具有固有的和字面的意义,认为语词的意义是语词代为行使效力的缺失的语境。理查兹否定了语词作为基本意义单元的合法性,把语词的意义看做是不饱和的,需要由语境来限定的,从而有助于消除各种形而上学实体,这和弗雷格的命题函项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意义的语境准则还为隐喻的相互作用理论提供了前提,是隐喻现代研究的逻辑起点。
陈四海
关键词:语境
认知隐喻视野中的亚里士多德隐喻观被引量:2
2013年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有两个无法逾越的二分和对立,即必然性知识和基于或然性的其他话语体系的区分,以及语言的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的区分。亚里士多德把隐喻置入或然性的话语体系中,切断了隐喻和知识的联系,并且将隐喻与语言的常规用法对立起来。当代的认知隐喻观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的二分,肯定了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存在以及其与知识表述的密切关系。
陈四海
关键词:必然性或然性非常规用法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的雄辩与事实被引量:1
2012年
雄辩和事实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并不是相互竞争的二元关系,雄辩和事实加在一起共同作为竞争关系的一端,竞争关系的另一端是虚假和非正义。亚里士多德使得雄辩和事实从竞争关系转变为共生和依赖关系,从而使得修辞学摆脱了柏拉图的批评,推动了修辞学的制度化和合法化。
陈四海郝如意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雄辩三段论归纳法
麦克道威尔第二自然的自然主义疏论
2013年
从中世纪隐秘的自然观向现代科学的自然观的转变是时代的进步,但是现代科学把自然描绘成由因果律支配的领域,由此造成了人的机体和心灵、理性和自然的分裂。麦克道威尔的第二自然的自然主义试图通过对感受性的概念性和自发性的自然性的论证,来说明由于自发性的卷入,我们的自然和动物单凭本能获得的自然相比是独特的,但是自发性是通过教育进入我们的生活的,是和感受性一样自然的潜能。第二自然是人类唯一拥有的自然,我们拥有理性但仍在自然之中。
陈四海
关键词:感受性第二自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