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10年 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是临床常见的错畸形,病因较复杂,其定位及治疗是一个复杂、系统、循序的过程。笔者就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原因、常见部位、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韩爽 唐旭炎关键词:上颌前牙埋伏阻生 不同牙周表型成年患者上颌牙列远移前后中切牙区软硬组织的变化 2025年 目的探讨不同牙周表型成年患者在上颌全牙列远移后上颌中切牙牙周软硬组织参数的变化,为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就诊于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成年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52例,依据牙龈厚度分为厚龈组与薄龈组各26例。所有患者均在双侧上颌颧牙槽嵴处植入微种植钉远移上颌牙列,收集记录治疗结束前后两组上颌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参数以及牙周指标,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组内及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后两组上齿槽座角(sella-nasion-subspinale angle,SNA)、下齿槽座角(sella-nasion-supramental angle,SNB)、上下齿槽座角(subspinalenasion-supramental angle,ANB)变化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中切牙倾斜度(the inclination of the upper middle incisor teeth,U1-NA)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SNA、SNB、ANB、U1-NA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在牙根颈1/3、中1/3处厚度增加(P<0.05),根尖1/3处厚度减少(P<0.05),腭侧牙槽骨在牙根颈1/3、中1/3处厚度减少(P<0.01),根尖1/3处厚度增加(P<0.01);治疗后两组上颌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高度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薄龈组腭侧牙槽骨高度降低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上颌中切牙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唇侧角化龈宽度(keratinized tissue width,KTW)以及唇侧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中切牙在内收过程中唇腭侧牙槽骨改建并不均匀,腭侧牙槽骨以吸收为主,临床上需加以重视;薄龈型者正畸治疗后腭侧牙槽骨高度降低更明显,发生骨开窗、骨开裂的风险更大。 陈瑞 韩爽 安琪关键词:牙龈退缩 探诊深度 龈上喷砂应用于牙周病伴错牙合畸形固定矫治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观察甘氨酸龈上喷砂对于佩戴唇侧固定矫正器的牙周病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组织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二科的36例牙周病伴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实验组采用25μm甘氨酸颗粒喷砂清除菌斑;对照组采用全口龈上洁治清除菌斑,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4周、8周,检查Ramf jord指数牙(16、21、24、36、41、44)龈沟出血指数BI、牙周探针深度PD、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并且记录。结果:治疗后4周、8周时,实验组的各牙周临床指标,龈沟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较,实验组龈沟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μm甘氨酸龈上喷砂能够有效抑制菌斑再生,有助于佩戴固定矫正器的牙周病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牙周维护。 韩爽 笪海芹关键词:喷砂 甘氨酸 错牙合畸形 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在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治疗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于合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治疗组分为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组(罗慕组)和传统功能矫正器组(TB组),每组各30例。收集同期30例安氏Ⅱ类1分类但未参与早期矫治的儿童为对照组,随访观察。应用逆向工程软件(Mimics Research 21.0)、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3组患者治疗(观察)前和治疗(观察)12个月后的下颌骨、上下牙弓及头颅侧位片中各项指标。结果罗慕组治疗12个月后较治疗前,下颌升支高度(Co-Go)、下颌基骨长度(Go-Po)、上牙弓宽度(UR6-UL6)、下牙弓宽度(LR6-LL6)、下齿槽座角(SNB)增加,上下齿槽座角(ANB)、上中切牙倾斜度(U1-NA)、覆合、覆盖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组治疗12个月后较治疗前,Co-Go、Go-Po、UR6-UL6、SNB、下颌平面角(FMA)、下颌角(Ar-Go-Me)、下颌中切牙倾斜度(L1-NB)增加,ANB、U1-NA、覆合、覆盖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比较,LR6-LL6、FMA、L1-NB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罗慕组主观性评分高于TB组(P<0.05)。结论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可以矫治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同时有改善下牙弓宽度,控制下颌平面角和前牙唇倾的作用。 耿荣光 韩爽 韩爽关键词:早期矫治 超声微创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关闭下颌第一磨牙缺失间隙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研究超声微创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关闭下颌第一磨牙缺失间隙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7~2018年在合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的患者3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微创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正畸治疗,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速度及牙周组织健康状况,比较两组之间差异。结果观察组在加力后间隙测量的各时间段,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加力后第12周各项牙周临床指标与加力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SBI和PD在加力后第12周增高(P<0.05);两组各项在第12周牙周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正畸的治疗方法相比,微创骨皮质切开术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加速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且更好的维护了下颌第二磨牙牙周组织健康。 韩爽 笪海芹关键词:微创 正畸牙移动 低能量激光治疗加速正畸牙齿移动及减轻疼痛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评估低能量激光治疗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加速牙齿移动及减轻疼痛的效果。方法:纳入安氏Ⅱ类一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6例,随机选择上颌左侧或右侧牙齿作为实验侧和对照侧,两侧同时加力关闭第一前磨牙间隙。实验侧牙齿接受低能量激光治疗,每个位点7.5 J/cm^(2),每个患牙10个位点。对照侧以0功率进行照射。比较实验侧和对照侧的疼痛情况和牙齿移动速度。结果:对照侧牙齿7 d内疼痛平均值明显高于实验侧牙齿7 d内疼痛平均值(P<0.001)。实验侧牙齿平均移动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侧(P<0.05)。结论:低能量激光治疗可以辅助加速牙齿移动并减轻正畸牙齿移动时的疼痛。 时之凯 王斌 韩爽 陶玉飞关键词:牙齿移动 减轻疼痛 钛金属微种植体支抗在前突畸形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 观察钛金属微种植体支抗在正畸治疗中的效果及稳定性。方法 选取正畸科治疗的52例安氏Ⅱ类Ⅰ分类前突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钛金属微种植体,测量治疗前后牙内收、软组织变化,评估其稳定性。结果 52例患者自植入支抗到拔牙间隙完全关闭的时间约为5~16个月,平均(9.7±1.3)个月。共植入104颗钛金属微种植体,期间3颗脱落,5颗松动,本次种植体成功率92.1%。治疗前后标志点变化以上颌切牙最明显,其牙轴U1-SN,内收距离U1-Y,垂直向压低距离U1-PP明显变化(〈0.05)。上下唇前突得到改善,E line-UL和E line-LL均显著降低,颌突角G-Sn-Pg缩小,鼻唇角NLA增加。结论 钛金属微种植体作为骨性正畸支抗效果肯定,可显著改善患者外观,而且稳定性较高。 刘昕 张志宏 陶李明 王岚 韩爽关键词:钛金属 微种植体 支抗 正畸治疗 数字化隐形矫正技术治疗33例成人牙周病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正器与固定矫正器在治疗牙周病伴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的牙周健康状况。方法:选取牙周病伴错[牙合]畸形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即无托槽隐形矫正器组(实验组,16例)和唇侧固定矫正器组(对照组,17例)。记录2组患者正畸治疗前,治疗后1、3、6、9个月龈沟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和牙龈指数(GI)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包比较2组间数据差异。结果:对照组BI、PD、PLI和GI正畸开始后1、3、6、9个月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1、3、6、9个月各项牙周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开始后1、3、6、9个月,实验组BI、PLI、G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D略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固定矫正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更加有利于牙周病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健康的维护。 韩爽 赵军伟 笪海芹 夏平 钱碧璇关键词:正畸治疗 数字化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牙周加速成骨正畸术对薄龈型患者牙周软硬组织改建效果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联合牙周加速成骨正畸术(periodontally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对薄龈型患者下前牙牙周软硬组织改建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于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并转诊至牙周科需行下前牙区PAOO的薄龈型患者20例(下前牙118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10例,下前牙58颗)和对照组(10例,下前牙60颗)。研究组在PAOO术中植入质量比1∶1的CGF凝胶与Bio-Oss骨粉,覆盖CGF膜+胶原膜;对照组术中仅植入Bio-Oss骨粉,覆盖胶原膜。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牙龈退缩深度(recession depth,RD)、角化龈宽度、牙龈厚度、唇侧根中部骨厚度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6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的PD、BI和R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唇侧根中部骨厚度分别较术前增加(1.14±0.24)、(1.03±0.26)mm,牙龈厚度分别较术前增加(0.35±0.15)、(0.17±0.15)mm;2组唇侧根中部骨厚度、牙龈厚度增加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40、6.388,均P<0.05)。2组角化龈宽度较术前也均有增加,但其增加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牙龈厚度>1 mm的下前牙38颗(占65.5%),对照组牙龈厚度>1 mm的下前牙17颗(占28.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86,P<0.001)。结论CGF应用于PAOO术可改善薄龈型患者的牙周表型,提升术后下前牙牙周软硬组织改建的效果。 陶珊悦 笪海芹 傅俊博 韩爽 韩爽关键词:数字化技术 脱矿冻干骨联合浓缩生长因子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指标评价脱矿冻干骨(demineralized freeze dried bone allografts,DFDBA)联合应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合肥市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30例,共30颗牙周骨下袋患牙。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共14颗患牙,采用DFDBA与CGF联合治疗;对照组16颗患牙,采用DFDBA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骨下袋牙槽嵴顶点到缺损底部间距离(AC-BD)、釉牙骨质界至骨下袋牙槽嵴顶点间距离(CEJ-AC)。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PD、CAL、AC-BD均明显小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CEJ-AC无明显改变(P> 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试验组CAL、AC-BD均小于对照组(均P <0.05),而两组PD、CEJ-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与单独使用DFDBA治疗牙周骨下袋相比,DFDBA与CGF联合应用临床效果更好。 赵军伟 汪涌 韩爽关键词:牙周骨下袋 锥形束CT 牙周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