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咏梅
- 作品数:26 被引量:119H指数:7
-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连云港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泌尿道原发性印戒细胞癌被引量:19
- 1999年
- 目的探讨泌尿道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临床资料分析及光镜、免疫组化、电镜观察5例泌尿道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结果肿瘤发生于膀胱者4例、尿道者1例。临床表现以血尿为主伴尿路刺激症状。组织学以大片印戒样癌细胞、腺管样结构及粘液池形成为特征。免疫组化标记示癌细胞癌胚抗原(CEA)和上皮膜抗原(EMA)阳性。电镜下瘤细胞胞浆内有大量圆形粘液颗粒,中等电子密度,粘液多糖物质呈颗粒状。结论泌尿道印戒细胞癌来源于移行上皮的全能干细胞。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治疗预后进行了讨论。
- 石群立孙咏梅严小娟
- 关键词:尿道肿瘤印戒细胞癌病理学
- IMP3、GLUT、EMA、CD146和desmin对鉴别恶性间皮瘤与活跃间皮细胞的免疫表型比较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作者对34例恶性间皮瘤和40例生长活跃的间皮细胞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鉴别并进行统计比较分析。恶性间皮瘤阳性标记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信使RNA结合蛋白3(IMP3)、葡萄糖载体1(GLUTl)、上皮膜抗原(EMA)、CDl46,4种抗体的敏感性分别是94%、85%、79%、和71%,特异性分别是78%、100%、88%和98%。在恶性间皮瘤中,EMA的表达明显低于IMP3、GLUT和CDl46(P〈0.001)。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面积,IMP3最高,为0.95,GLUT1其次,为0.93。结合最佳拐点,IMP3(30%)和GLUT(10%)的敏感性是100%,特异性是95%。因此,对于鉴别诊断恶性间皮瘤和生长活跃的间皮组织,联合使用IMP3和GLUTl最合适。
- Minato HKurose NFukushima M徐磊孙咏梅
- 关键词:恶性间皮瘤间皮细胞DESMINEMA免疫表型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 P16蛋白在食管鳞癌及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蛋白在食管鳞癌及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食管鳞癌及30例不典型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P16蛋白在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6.7%,P16蛋白表达缺失与鳞癌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Ⅲ级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Ⅰ~Ⅱ级不典型增生。结论P16蛋白表达缺失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孙咏梅王忠明贾惠英
- 关键词:食管鳞癌P16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 血浆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SC)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浆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SC)、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及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肝良性占位患者、45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抽取每位研究对象4 mL空腹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浓度,采用自行包被的ELISA检测板和OD值半定量法检测血浆PIg R/SC。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1周重复检测AFP和PIgR/SC水平。结果肝癌、肝良性占位、肝硬化和志愿者4组患者PIgR/SC和AF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分析,肝癌患者PIg R/SC高于肝良性占位患者、肝硬化患者和志愿者(P<0.05)。PIgR/SC诊断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敏感度为76%高于AFP的66%,特异性为68.9%,低于AFP的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PIgR/SC、AFP可提高肝癌患者的诊断率。PIgR/SC与AFP串联检测诊断肝癌的特异度为95.6%,2项指标并联检测诊断肝癌的灵敏度为92.0%,明显高于单用PIgR/SC或AFP(P<0.05);结论联合检测PIgR/SC、AFP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率。
- 黄继超姜德清王宗山温江涛孙咏梅柯群刚郝占伟
- 关键词: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甲胎蛋白原发性肝癌
- 膀胱尿道原发性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研究
- 1998年
- 印戒细胞癌多原发于胃肠道,原发于泌尿道者非常罕见。自从1955年Saphir〔1〕首次报道2例膀胱原发性印戒细胞癌以后,国外文献继续有报道〔2~4〕,国内仅有数例个案报道〔5,6〕。我们诊治了5例原发性膀胱尿道的印戒细胞癌,现报道如下,并对其临床、病...
- 孙咏梅石群立严晓娟
- 关键词:膀胱尿道印戒细胞癌电镜
- 食管癌p53、p16、PCNA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探讨p53、p16、PCNA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对50例食管癌标本进行p53、p16、PCNA蛋白测定。[结果]50例食管癌中,p53、PCNA蛋白阳性表达均为74%(37/50),p16缺失率52%(26/50)。p16缺失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P<0.01)。而p53、PCNA蛋白同时表达56%(28/50),亦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P<0.01)。[结论]食管癌p53、PCNA蛋白同时表达及p16缺失可视为危险预后因素。
- 王忠明许昌韶孙咏梅李秀翠
- 关键词:食管肿瘤免疫组化P53P16增殖细胞核抗原
- PCNA,Ki-67,p53蛋白及β-HCG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Ki-67,p53蛋白及β-HCG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病理分级的55例宫颈鳞癌标本中PCNA,Ki-67,p53及β-HCG的表达情况。结果:PCNA,Ki-67,p53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率高于慢性宫颈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Ⅲ级鳞癌及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率高于Ⅰ级、Ⅱ级鳞癌及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CG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率高于慢性宫颈炎,在中晚期宫颈癌及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高于早期宫颈癌及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A,Ki-67,p53蛋白的表达率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β-HCG表达率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CNA,Ki-67,p53,β-HCG与宫颈癌的预后有关。
- 孙咏梅陈迎秀贾惠英王宇为谢秋红
- 关键词:子宫颈鳞癌PCNAKI-67P53蛋白Β-HCG
- 淋巴结分支杆菌性梭形细胞假瘤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探讨淋巴结分支杆菌性梭形细胞假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 2例淋巴结分支杆菌性梭形细胞假瘤 ,常规石蜡切片 ,HE、抗酸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光镜观察。结果 患者均系 1岁婴儿 ,无免疫缺陷疾病和使用免疫抑制剂史 ,出生 1个月后接种卡介苗。临床表现 :腋下淋巴结结节性肿大伴发热 ,病理表现 :淋巴结内梭形细胞束状或席纹状增生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增生的毛细血管 ,形成梭形细胞假瘤。抗酸染色显示病变内大量分支杆菌 ,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梭形细胞Mac387和溶菌酶强阳性、S 10 0阴性。结论 在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患者 (如AIDS)和婴儿接种卡介苗后 ,可以发生淋巴结分支杆菌性梭形细胞假瘤。该病应与淋巴结的原发性梭形细胞肿瘤鉴别 ,确诊对其治疗十分重要。
- 印洪林周晓军孟奎孙咏梅
- 关键词:MSP非肿瘤性病变病理
- 外生殖器鳞癌中PTEN与Fas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 2009年
- 目的探讨PTEN与Fas蛋白在外生殖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外生殖器鳞癌组织中PTEN与Fas蛋白的表达。结果外生殖器鳞癌组织中PTEN与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7.5%和45.0%,明显低于正常皮肤黏膜(93.3%,100%,P<0.05);淋巴结转移者中PTEN阳性表达率为18.2%,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58.6%,P<0.05);淋巴结转移者中Fas的阳性表达率为45.5%,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44.8%)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和Fas异常低表达与外生殖器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TEN的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Fas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开展PTEN、Fas基因蛋白的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将有重要意义。
- 孙咏梅毛东军张学玲贾惠英
- 关键词: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
- TKI药物对非小细胞肺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TKI药物对非小细胞肺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100例,分为两组,使其有可比性。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组患者采取吉非替尼治疗,对照组除不使用吉非替尼外所有治疗均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进行比较,对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肿瘤均缩小,其中观察组缩小更为明显。观察组患者随访40个月,死亡31例,中位生存期16.73个月;生存期超过1年者28例(56.00%),35例(70.00%)患者疾病进展或者出现死亡,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12.63个月;16例(32.00%)患者达到部分缓解,中位缓解期11.37个月;20例(40.00%)患者稳定,10例(20.00%)患者进展,还有4例(8.00%)患者疗效未能作出评价。除4例疗效未能作出评价的患者外其余46例患者在接受吉非替尼治疗过程中,其临床疗效受患者年龄、是否吸烟、有无皮疹以及呼吸困难是否加重等因素影响。皮疹是吉非替尼治疗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次是腹泻,各种不良反应均以Ⅰ度为主,Ⅱ度和Ⅲ度很少。结论吉非替尼作为TKI的代表性药物,在治疗非小细胞肺腺癌方面有确切效果,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而且不良反应少,容易在临床进行推广。
- 李广梅方立俭孙咏梅姜维美
- 关键词:吉非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