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婷

作品数:5 被引量:74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大豆
  • 2篇玉米
  • 2篇套作
  • 1篇倒伏
  • 1篇养分
  • 1篇养分释放
  • 1篇玉米-大豆
  • 1篇生物量碳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微生物
  • 1篇土壤微生物量
  • 1篇土壤微生物量...
  • 1篇喷施
  • 1篇喷药
  • 1篇喷药时期
  • 1篇株型
  • 1篇株型结构
  • 1篇转录
  • 1篇转录组
  • 1篇微生物

机构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杨文钰
  • 5篇刘婷
  • 4篇刘卫国
  • 2篇邓榆川
  • 2篇方萍
  • 2篇彭霄
  • 1篇王小春
  • 1篇邹俊林
  • 1篇陈国鹏
  • 1篇许燕
  • 1篇池晓玉
  • 1篇曾红
  • 1篇蔡凌
  • 1篇陈诚
  • 1篇庞婷
  • 1篇宋靖
  • 1篇王莉
  • 1篇黄家乐

传媒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喷施烯效唑对玉米-大豆套作群体株型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良好的玉米株型结构是群体高产的基础,为探究烯效唑对套作群体作物株型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川单418为材料,分别于玉米8叶展(A_1)、10叶展(A_2)、12叶展(A_3)和14叶展(A_4)期用烯效唑喷施叶面,以各时期喷蒸馏水为对照(CK),分析玉米、大豆产量及形态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烯效唑喷施对玉米株型结构影响显著,在A_1~A_3时期喷药可显著降低玉米株高、穗位高、穗上部高度及穗位叶叶夹角,增加茎粗;喷药处理下大豆顶层透光率和产量均以A_1最高(49.97%,2 093.58kg·hm^(-2)),分别较CK提高60.30%和38.68%;大豆株高随喷施时期呈上升趋势,茎粗、叶面积变化相反;玉米和群体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均以A2最高,分别较CK增产5.91%和11.21%。相关分析、通径分析表明,玉米穗位高、穗上部高度、穗位叶叶面积及穗上位叶叶面积与透光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穗上部高度是影响透光率的重要因素,而大豆茎粗、叶面积与透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在玉米10叶展期喷施烯效唑,对其作物株型结构调整较合理,可获较佳的群体产量。
曾红王小春陈国鹏陈诚蒲甜彭霄刘婷宋靖阳苏书杨文钰
关键词:烯效唑喷药时期
荫蔽胁迫下大豆茎秆形态建成的转录组分析被引量:20
2016年
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是国家农业重点推广技术,研究该模式下大豆茎秆对荫蔽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大豆耐荫性的分子遗传改良。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荫蔽胁迫对南豆12和南032-4大豆茎秆转录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荫蔽条件下,南豆12和南032-4分别有287个和110个差异转录基因,皆以上调为主。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次生细胞壁的生物起源、多糖的合成、钙调素结合和水解酶活性等生物过程中。荫蔽条件下,南豆12响应木质素、生长素合成的相关基因上调,南032-4响应茉莉酸、乙烯合成的相关基因上调,响应赤霉素代谢的相关基因则下调,但南豆12表现出更多的差异转录基因。大豆茎秆积极响应荫蔽信号,增加茎秆细胞壁多糖,加快次生细胞壁的生成,从而阻碍茎秆横向生长,使大豆茎秆变细,同时增加水解酶活性,加快细胞的松弛,使大豆茎秆伸长。南豆12和南032-4也通过各自特有的差异转录基因响应荫蔽,但南豆12通过更多地增加细胞壁多糖、木质素含量以及对生长素的响应等来增加茎秆强度,保持茎秆一定的形态优势,最终提高自身抗倒伏能力,表现出对荫蔽更强的适应性。
任梦露刘卫国刘婷杜勇利邓榆川邹俊林袁晋杨文钰
关键词:大豆套作茎秆转录组
遮荫程度对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光合及抗倒程度的影响被引量:40
2016年
【目的】在玉米大豆间套作种植系统中,高位作物玉米的遮荫常常会导致大豆苗期茎秆细弱,倒伏严重,产量低下。文章在玉米大豆间套模式下,分析遮荫程度对大豆苗期光合产物积累、分配和抗倒性的影响,为建立合理群体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耐荫不抗倒型大豆南032-4和强耐荫强抗倒型大豆南豆12为试验材料,设置不遮荫(W0,透光率100%)、一层黑色遮阳网(W1,透光率31.90%)和二层黑色遮阳网(W2,透光率10.83%)3个处理进行室外盆栽试验,测定大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SPAD值、叶面积及各器官生物量积累等光合指标和株高、各节间长度、各节间茎粗、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等抗倒伏指标,分析不同遮荫处理下大豆光合特性及抗倒伏相关性状的变化。【结果】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2个品种大豆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面积和SPAD值显著降低,各器官有机物积累量和根冠比显著下降;随遮荫程度增加,大豆倒伏严重,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显著降低。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对不同遮荫程度的响应有差异,与W0相比,强耐荫性大豆南豆12和不耐荫性南032-4的光合速率在W1和W2分别降低了35.6%、99.6%和40.9%、83.6%。强耐荫性品种南豆12在W0和W1干物质积累高于南豆032-4,差异显著,但W2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中度遮荫下大豆的光合速率仍保持较高水平,且强耐荫性品种在遮荫条件下光合产物积累量较高。南032-4的W1和W2处理倒伏率较南豆12分别高出55.9%和2.57%(2014年和2015年2年均值),W1处理下南032-4表现中度倒伏,南豆12表现为轻度倒伏,而W2处理下南032-4和南豆12均表现为严重倒伏,表明中度遮荫下大豆品种间倒伏差异显著,不耐荫性品种倒伏程度严重。同一遮荫程度下,南豆12抗折力降低幅度(39.8%)高于南032-4(38.425%),但W1和W2处理后南豆12的抗�
刘婷刘卫国任梦露杜勇利邓榆川邹俊林方萍杨文钰
关键词:大豆耐荫性光合作用倒伏
玉-豆间作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方式对3个菜用大豆品种外观性状、营养物质和食味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净作相比,在间作模式下菜用大豆的外观品质除百粒鲜质量增大外,百荚鲜质量、百荚粒质量、一粒荚数、二粒荚数、三粒荚数和二粒荚率均降低;营养品质表现出菜用大豆的优良特性,其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均高于净作,浙鲜豆4号和沈鲜6号的游离氨基酸高于净作。青酥5号间作模式的外观品质表现较优,浙鲜豆4号次之,沈鲜6号较差,而营养品质则是沈鲜6号表现较优,青酥5号较差。对品种与种植方式2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主要受栽培方式影响,而营养品质受栽培方式和品种的共同影响。对各品质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百荚鲜质量与粗脂肪、百粒鲜质量呈显著负相关,百荚粒质量和甜味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呈显著正相关。可见,选用适当的菜用大豆品种,采用玉-豆间作种植可以达到较好的品质效果。
方萍刘卫国刘孝德刘婷池晓玉许燕庞婷彭霄蔡凌杨文钰
关键词:菜用大豆间作
玉米大豆根茬混合后的腐解特性
2018年
玉米/大豆套作可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研究间套作作物根茬分解、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对阐释该系统中作物养分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方式,控制根茬总量为2%(2 g根茬+98 g土壤),分别设置单独的大豆根茬(S)和玉米根茬(M)及两种根茬按3∶1、1∶1和1∶3混合(分别表示为SM 3∶1、SM 1∶1和SM 1∶3)共5个不同根茬配比处理和1个不加根茬处理(CK),动态测定根茬矿化速率,碳、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前9 d,根茬矿化速率最快,而后矿化速率逐渐降低,到培养60 d后所有处理根茬矿化速率趋于稳定。整个培养周期内玉米根茬CO_2累积释放量显著高于大豆根茬处理,但SM 1∶3处理的CO_2累积释放量始终高于其他处理。培养结束后,SM 1∶3处理的有机碳矿化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根茬总碳含量在前10 d无显著变化,10~60 d时显著降低,后趋于平稳。培养结束后SM 1∶3处理的根茬碳含量相比初始值降低最多,降幅达到24.8%,其次是玉米根茬(M)处理,降幅为21.4%,大豆根茬(S)处理碳含量降低最少,为9.7%。根茬总氮含量在前10 d显著降低,10~100 d总氮含量显著增加。培养结束后大豆根茬(S)总氮含量最高,SM 1∶3处理总氮含量最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培养周期内呈先增加后降低而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培养结束后与CK相比,SM 1∶3、SM 1∶1、M、S和SM 3∶1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89.4%、58.8%、47.1%、41.2%和37.5%。因此,玉米、大豆根茬混合后在土壤中的矿化速率、养分释放速率明显高于单一根茬处理,且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在本试验所选的3种配比中,SM 1∶3的配置效果最佳。
王莉周涛刘婷武云霞杜勇利李淑贤高阳覃思思温冰消黄家乐刘卫国杨文钰
关键词:玉米大豆养分释放土壤微生物量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