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敦 作品数:27 被引量:60 H指数:5 供职机构: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长江中下游麦区100个小麦品种发芽期耐盐性的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 2022年 江苏省沿海盐渍化滩涂面积丰富,可开垦大量农田用于农作物种植。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江苏沿海滩涂开垦的麦田大多有一定程度的盐渍化,种植常规小麦产量较低,迫切需要筛选适合该生态区气候条件种植的耐盐小麦品种。小麦发芽期的耐盐性是小麦品种能否在盐渍化土壤种植的基础。从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江苏省、湖北省和安徽省共收集小麦品种100份,在1.0%NaCl溶液盐胁迫下进行发芽期耐盐性的筛选,结束显示,100份小麦品种在发芽期的耐盐性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扬麦25、扬麦24和鄂麦25这3个品种发芽期耐盐性最强,达到1级耐盐,与耐盐品种德抗961在同一耐盐水平;宁麦13、宁23等21个品种达到较耐盐的2级耐盐水平。发芽期耐盐能力达到1级和2级耐盐的品种占全部参试品种的24%。试验筛选出的24个发芽期耐盐性较强的24个小麦品种可进一步用于盐渍化土壤的全生育期耐盐性筛选。 余桂红 张鹏 马鸿翔 王化敦 范祥云关键词:小麦 耐盐性 发芽期 江苏省优质软麦品种品质特性与饼干加工品质的关系 被引量:16 2020年 明确软麦品种在大田生产中的品质表现和品质育种筛选指标,对于优质生产及提高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选用江苏淮南麦区15份优质软麦品种(系),鉴定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开展3个试验点次的大田种植,分析了小麦样本的籽粒硬度、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质量参数、粉质仪参数、揉面仪参数、溶剂保持力、贮藏蛋白组分含量参数、黏度仪参数等品质性状和饼干加工品质。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品质参数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影响不同。所有样本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均不达国标(GB/T 17320-2013、GB/T 17893-1999),部分品种(系)的沉淀值达标,所有样本的籽粒硬度和吸水率全部达标。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硬度、灰分含量和黏度仪参数与饼干加工品质无显著相关性。沉淀值、粉质仪吸水率、粉质仪稳定时间、揉面仪峰值时间、揉面仪衰落角、水溶剂保持力、碳酸钠溶剂保持力、乳酸溶剂保持力、谷蛋白/醇溶蛋白比、不溶性谷蛋白含量和不溶性谷蛋白百分含量与饼干直径呈显著(r≤–0.520)或极显著(r≤–0.652)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7、–0.601、–0.617、–0.659、–0.676、–0.857、–0.726、–0.616、–0.546、–0.541和–0.637。多元回归方程显示,水溶剂保持力可解释饼干直径变异的73.76%,与籽粒蛋白共同可解释饼干直径变异的83.90%。在籽粒硬度和蛋白含量选择的基础上,降低面筋强度和面粉综合吸水特性是软麦育种的主要目标,水溶剂保持力、乳酸溶剂保持力和揉面仪参数是软麦育种最重要的筛选指标。 张平平 姚金保 王化敦 宋桂成 姜朋 张鹏 马鸿翔关键词:普通小麦 饼干品质 十八个小麦品种(系)拔节期耐渍性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 2023年 为探明小麦在拔节期的耐渍性,采用盆钵栽培渍水的方法,对18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拔节期的耐渍性状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11个小麦性状对拔节期渍水胁迫的敏感性为单株产量>有效穗数>主茎绿叶数>分蘖数>叶长>叶绿素含量>主穂总质量>千粒重>株高>主穗穗长>主穗小穗数。用主成分分析法将11个调查性状转化为4个综合指标,4个综合指标的累积贡献率为82.66%。计算4个综合指标的隶属函数值,获得18个品种(系)的耐渍综合评价值(D)为0.14~0.78,平均值为0.55,变异系数为25.40%。用K-means法进行聚类分析,将18个品种(系)分为高度耐渍、耐渍、耐渍性中等、渍敏感和高度渍敏感5类,各类的品种(系)数量分别为1、6、5、5和1个,其中,宁麦23、宁麦21、鄂麦803、华麦18P10、宁麦13、宁1710和漯麦163共7个品种(系)的拔节期耐渍性达到耐渍以上水平。耐渍综合评价值与单株产量、叶绿素含量、株高、主穂总质量、主茎绿叶数的耐渍系数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 余桂红 宋桂成 张鹏 王化敦 范祥云关键词:小麦 耐渍性 拔节期 植物氮素吸收利用相关NPF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22年 氮(N)是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量最大的矿质营养元素,也是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硝态氮(NO_(3)^(-)-N)是植物吸收利用氮素的主要形态之一。目前,植物中已报道4个基因家族(NPF、NRT2、CLC和SLAC1/SLAH)参与硝态氮的吸收和利用,其中NPF基因家族成员数量众多且功能多样化,近年来获得较多关注和深入研究。模式植物拟南芥和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中,分别含有53、93、79和331个NPF基因。拟南芥NPF家族中已有超过一半成员(31/53)的生物学功能被解析,粮食作物水稻中NPF基因功能亦有较多报道。研究表明,NPF基因广泛参与了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及其调控、转运、分配/再分配等过程,一些成员对于改良和提高作物氮素利用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氮素进入植物体及其在植物体内流动的层面出发,发掘具有重要功能的候选NPF基因,对于解析植物利用氮素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模式植物拟南芥以及粮食作物中已报道的NPF基因在氮素吸收和利用中的生物学功能。目前粮食作物玉米中仅有4个NPF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被报道,小麦中尚未有相关报道,未来对玉米和小麦中NPF基因的发掘与功能研究将为改良作物氮素利用效率提供新的基因资源。 王化敦 张鹏 马鸿翔关键词:硝态氮 氮素利用率 基因家族 一种小麦功能性NAM‑B1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小麦功能性NAM‑B1基因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小麦功能性NAM‑B1基因分子标记SpNAM‑B1,用于特异性PCR扩增该标记的引物对序列如SpNAM‑B1‑F和SpNAM‑B1‑R所示。利用该标记能够鉴... 王化敦 马鸿翔 姚金保 高春蕾文献传递 小麦Glu-B1x7沉默基因序列分析及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018年 小麦籽粒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Glu-B1x7与加工品质密切相关。本研究创制了以宁麦9号为背景的Glu-B1x7亚基缺失系,克隆并分析Glu-B1x基因,评价该基因对弱筋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区第514位发生了C/G到T/A转换,相应的第514、第515和第516位碱基组成的三联密码子由CAA替换为终止密码子TAA。与野生型宁麦9号相比,具有Glu-B1x7亚基缺失的品系籽粒硬度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水溶剂保持力和乳酸溶剂保持力均降低,部分品系降低幅度达显著水平。HMW-GS总量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低分子量谷蛋白比显著降低,和面仪和面时间显著降低,糖酥饼干直径显著增加。Glu-B1x7基因沉默在宁麦9号背景下可提高弱筋小麦加工品质,该等位变异可用于优质弱筋小麦培育。 张平平 张瑜 王化敦 宋桂成 姚金保 马鸿翔关键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基因序列 弱筋小麦 小麦SUMO化修饰系统各基因家族分析 2018年 分别利用拟南芥和水稻中SUMO化修饰系统各基因家族成员的登录号和基因序列,在小麦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获得55个编码SUMO化修饰系统各家族的基因,划分为21个部分同源基因(Homoeologues)组,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进一步利用小麦转录组数据考查了SUMO化修饰系统各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时期、不同器官和组织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小麦SUMO化修饰系统各基因家族在不同时期的各器官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各基因家族内部成员之间和各基因家族之间的时空表达模式具有明显差异。 王化敦 谈晶晶 姚金保 马鸿翔关键词:小麦 SUMO化修饰 基因表达 国审小麦新品种宁麦35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1 2023年 宁麦35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宁麦8号、扬麦11、宁麦13和镇麦9号4个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后代采用集团选择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江苏省农科院科企)小麦联合体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比对照扬麦20分别增产4.61%和3.82%。熟期较对照扬麦20略早,有效穗数466.0万穗/hm2,穗粒数38.7粒,千粒重45.0g。中抗赤霉病,品质属中强筋。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相对较小。宁麦35的高产栽培技术途径应是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并兼顾提高千粒重。 姚金保 杨学明 杨学明 张鹏 何漪 余桂红 范祥云 王化敦关键词:栽培技术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及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8 2017年 为了明确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籽粒硬度及puroindoline基因型的分布,以该麦区105份小麦育成品种为材料,利用单籽粒硬度仪(SKCS)测定其籽粒硬度,利用分子标记检测和基因序列分析鉴定puroindoline基因的等位变异。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历年育成的小麦品种中软质麦比例较高,占52.4%,硬质麦和混合麦分别占38.1%和9.5%;硬质麦和混合麦中存在Pinb-D1b、Pina-D1b和Pinb-D1p三种变异类型,突变频率分别为29.5%、10.5%和3.8%。 王化敦 高春蕾 张鹏 张瑜 张平平 马鸿翔关键词:普通小麦 籽粒硬度 PUROINDOLINE基因 转TaPK-R1基因小麦的农艺性状评价 2020年 为了评估转基因小麦中TaPK-R1基因的组成型表达对农艺性状的影响,采用PK372、PK394、PK465和PK4954个转基因株系以及受体对照扬麦20分别进行TaPK-R1基因表达分析,以及按常规种植方法进行小区产量试验与考察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TaPK-R1基因的组成型表达除了提高转基因小麦对纹枯病和赤霉病的抗性外,对小麦的生育期、产量性状、株高、主穗性状和籽粒性状等主要农艺性状未产生显著影响。 周淼平 张增艳 姚金保 王化敦 杨学明 张鹏 余桂红 马鸿翔关键词:小麦 纹枯病 农艺性状